一、選地整地
麻竹過去大部分種植在水溝邊、溪渠邊、山腳及村前屋後的地,零星分散,不便於科學管理,產量較低。為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在新開發竹筍基地時,應選擇交通便捷、土壤微酸(pH值4.5~6.2)、土層深厚肥沃的赤紅壤連片早地或緩坡地進行規劃建園,連片種植。竹園交通方便,有利於統一實施栽培管理技術,並使鮮筍及時投放市場或進行加工,避免鮮筍滯留時間過長而變味變質。綠竹可成片集約化栽培,也可零星種植。
由於綠竹生長:的特殊性,使土壤疏鬆、深厚顯得特別重要,宜選擇在海拔500米以下、陽光充足的地方,土壤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方便的河塘岸邊、丘陵山腳或房屋前後作為竹園地。土質以富含腐殖質的酸性至中性沙壤土、沙質土、紅壤或黃紅壤地為宜,尤其以江河兩岸邊的衝積土為佳,其他土壤也可栽植,但黏土地不宜種植。在平地、緩坡山地上種植,應全面整地,改善土壤性能;無法全面整地的,也應進行帶狀或塊狀整地,提前整地挖穴。
甜龍竹適宜選疏鬆、深厚、肥沃、溼潤的平地或緩坡地進行栽種。最好集中成片種植,成片面積在3公頃以上,以便經營管理,產生規模效益。選好園地後進行定標及整地。整地時間為11月至翌年1月份,整地方式要求全面翻墾或帶狀翻墾,清除園地上所有雜草灌木,進行全面整地(平坡地形)或反坡梯田整地(緩坡地形),然後結合株行距修建梯田或環山行和挖穴。
應根據地形、地勢全面整地,隔45米搞好道路建設、配套排灌系統。要求翻墾深25~30釐米,整地時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2~3噸,混拌過磷酸鈣100千克,翻耕入土中。在緩坡山地於秋冬季節採用反坡梯田整地,反坡梯田寬3~4米,破土面向內傾斜,內傾斜3°左右,清除較大石塊、樹根和草根。冬季按種植規格精細整地,翻土20~30釐米,把表土及草皮泥翻入底層,創造良好的土壤、水、肥、氣、熱條件。待綠肥等有機肥腐熟後,選擇在春季種植,這樣有利於麻竹根系生長,促其早生快發。
二、合理密植
麻竹筍基地要十分注意種植規格,只有合理密植,才能奪:取單位面積的高產。目前麻竹一般每667平方米栽植33~42叢,豐產筍用林大多採用4米X4米的規格種植,並根據旱地、山坡地的地形地勢作適當調整。一般平地或平緩坡地栽植,株行距可採用3米X4米或4米X4米,按此要求每667平方米應栽植40~50株,但山坡地應把植株數減少。為爭取早日成林投產,每667平方米可栽植多達67株左右,株行距為2.6米X3米。定植前半個月左右做好整地挖穴,穴規格為:穴面的長和寬均為60釐米,深50釐米。穴挖好後讓陽光暴曬半個月左右,回填表土到穴底層,並施足基肥,基肥以遲效餅肥為好,每穴施人菜籽餅肥約1千克,或複合肥或磷肥0.5千克,或每穴再施入有機肥50~100千克,並與表土混合均勻,經過1周左右進行定植,注意穴內不可置入未經腐熟的農家肥。
綠竹一般按4~5米株距進行挖穴,一般每667平方米裁植33~35叢。挖穴長、寬各1米,深0.8~1米,表土心土分開,土垡打碎,石塊、樹根、草根揀淨,讓陽光暴曬1~2個月,使土壤充分熟化。在路旁、河邊則按4~5米株行距直接挖穴,規格60釐米X50釐米X50釐米,表土心土分開放,讓陽光暴曬,使土壤充分熟化。裁前15~ 30天回填表土,回填表土到穴深度的3/4,每穴施用20千克塘泥或腐熟廄肥,並與土壤混拌,作為基肥,表土在下,底土在上。
回表土時每穴追加腐熟有機肥20~25千克,複合肥500克,與土拌勻。甜龍竹栽植密度為每667平方米種植33~55叢,株行距3~4米X4~5米。種植的合理密度是每667平方米為42叢,株行距4米X4米。過密則立竹互相擠壓,林內通風和日照條件差,地面溼度低,病蟲害嚴重,產筍率低,成竹質量差,易出現退筍;過稀則雜草叢生,增加撫育管理工作,母竹數量少,單位面積上產筍量低。據調查,每667平方米20~24叢,母竹數量為160~227 株,母竹質量好,產筍個體大,數量多,產量為1.1~2噸。每667平方米6~12叢,母竹數量為48~120株,母竹質量一般,產筍偏低,產量僅0.5~0.83噸。密度過大,每667平方米為30~40叢,母竹數量為300~ 480株,則母竹質量差,小老竹、畸形的竹子佔30%~50%,退筍40%,產筍量僅0.24~0.45噸,單筍個體小,質量差。
三、栽植
栽植宜選種優質壯苗。甜竹筍優質壯苗主要有經苗圃培育後的帶蔸母竹苗、竹稈苗和竹枝苗。苗圃竹苗具有根系發達,材料來源廣,苗量多,繁殖量大,生長快,成本低,成活率高,出圈快,運輸方便,又不影響當年竹筍產量的優勢,適合於大面積種植培育優質竹苗。也有直接從高產竹園中選取優質母竹為種苗;在種源豐富的地區,也有直接用有根點明顯和有飽滿芽眼的竹枝栽植。
(一)帶蔸母竹苗移栽帶蔸苗選用 充分木質化、根系發達的7~12個月生的母竹作為竹苗。母竹苗挖掘時扒開母竹蔸的表土,找出竹苗與老竹稈基的連接點,用利刀將其切斷(注意防止撕裂稈柄和稈基),連竹蔸帶土挖起,挖掘過程中不要損傷稈基的筍芽,少傷根,根系要儘量保留,並在離基部40~50釐米處,筍苗竹稈3~5節的節間用刀斜劈去竹稈,以減少水分蒸發,有利於成活。在稈柄連接稈基處用刀切斷時,特別要防止稈柄撕裂和芽眼損傷。
竹蔸應多留宿土和支根,鬚根應儘量保留。母竹苗挖取後再進行根部處理,即蘸上拌有3%過磷酸鈣的黃泥漿。栽植時間應選在2~3月間的陰天或小雨天,栽植前10天,竹穴底層施基肥,基肥須與土拌勻。栽植時母竹苗移人施好基肥並已回填表土的穴內,使竹蔸上稈基兩側的大型筍芽向著兩側土壤,芽眼水平放置,並以自然生長狀態的25°~ 30°角斜放,竹稈應向正面斜放,切口向上,以便承接和貯存雨水。
栽植時竹稈不要反面斜放或直立栽植,因為順向斜放種竹根系自然舒展,稈基兩側芽處於水平位置,側芽發筍長成新竹的間距大些,有利於成活。竹苗放好後即填土,母竹苗栽植深度30~40釐米,覆土高於原母竹苗人土深度痕跡5~10釐米,母竹苗上端應有5~6節露出表土,竹蔸周圍用疏鬆的土壤覆蓋壓實,培土成饅頭形,並蓋草保溼。帶土苗定植時分層填土分層踏實,後蓋一.層鬆土呈饅頭形以保墒。裸根苗要按「三埋二踏一提苗」的技術要求栽種,保證「苗正、根舒、踏實」。栽後澆足定根水,天旱時應再次澆水。
移栽母竹定植是竹農傳統栽培的方法。移蔸定植成活率最高,且成林快。竹稈切口要向上並灌滿水或泥漿,並用塑料薄膜或稻草包紮,以免乾枯,栽後最初7~10天內,若天氣乾燥,要及時澆水,並蓋草保溼。此後如遇久旱,要及時澆水,可每隔5~6天澆水1次。若不能及時栽植或需要運輸,要用黃心土加拌磷酸二氫鉀的黃泥漿蘸竹蔸並用草綑紮,放置在陰涼避風處。母竹苗運到後要及時栽植。
帶蔸母竹苗栽植掌握好主要技術,一般成活率都較高,且產筍多而大。但因需挖取母竹苗,用工多,運輸困難,且受種源限制,成本較高,不適於大面積栽植。移蔸母竹苗和扦插苗適宜在立春至驚蟄期間栽植,一般種植成活率可比春分過後種植提高7~8個百分點。在栽植上應把好「三關」:-是栽植關。移蔸母竹苗栽植應注意將馬蹄形切口向上,竹稈正面斜放,使母竹苗根系在穴位中自然舒展,稈基的兩列芽眼傾向水平位置;扦插竹苗宜帶土和適當深裁,做到根系舒展;埋稈苗以45°角斜插,並使刀口向下,入土2~3節。二是覆土關。將竹苗移入穴中後,覆土踩實,培土成饅頭形,以防積水。三是澆水關。栽植當天遇晴天或陰天應澆透水,使地下部分與土壤緊密結合,防止水分蒸發。選種移蔸母竹苗,用1年生母竹移栽後易成活,產筍率高、成林快。
(二)竹稈苗移栽埋稈培育 的竹苗,種苗應選擇生長健壯、枝葉繁茂、無病蟲害、芽眼肥壯、鬚根發達、胸徑2.5~3.5釐米的1~2年生培育的竹苗。竹苗留2~3盤枝,剪去部分稈,起苗時先扒開作為竹苗稈基周圍的土壤,找到鋸口(或砍口),用鋤頭或砍刀劈斷竹稈,然後在距竹苗15釐米處開溝,深20~30釐米,再用鋤頭從苗的另一側挖數下即可起苗。
栽植時間在春季後期或秋季較好,應選陰天或小雨天,栽植前竹穴底層施基肥,並與表土拌勻。栽植時竹稈苗移人填.回表土的穴內,使竹稈基兩側的芽眼水平放置,並以自然生長狀態的30°~45°角斜放栽植。竹稈正面斜放,切口向上,以便承接和貯存雨水,栽植時竹稈不要反面斜放或直立栽植。竹苗放好後即填土、裁植深度25~30釐米,覆土高於原母竹苗入土深度痕跡約5.釐米,竹苗上端應有3~4節露出表土,培土成饅頭形,並蓋草保溼。帶土苗定植時分層填土分層踏實,澆足定根水。
(三)竹枝苗移栽 利用苗床進行育苗的竹枝育苗移栽,起苗時應剪去所有葉片和大部分枝條,竹苗留高60~100釐米,將竹苗成叢挖起,帶土1~2千克,每10~20叢竹苗用編織袋包紮運輸。若未帶土,應用稀泥漿蘸根以防根系失水,確保竹苗成活。
高位壓枝竹苗栽植,苗木出圃定植時間較為靈活,只要溫度和水分條件適宜,全年均可栽植,尤其是營養袋育苗,成活率高,1年生苗木可出圃定植,成活率達90%以上,種植當年即可萌發新筍3~4個,直徑可達2.7~3.1釐米。竹枝苗移栽,栽植深度20~ 25釐米,覆土高於原母竹苗人土深度痕跡3~5釐米;若是袋裝苗,栽植時覆土高於原袋裝苗人土深度痕跡3~5釐米為宜,培土成饅頭形,並蓋草保溼,苗定植時保存好袋裝土,填土分層踏實,澆足定根水。
栽植季節可在春季或秋季。在春雨連綿的地方或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於早春2~3月份竹子處於休眠狀態下栽種,當年栽種當年即可成林。春季乾旱又無灌溉條件的地方於雨季初期,竹子未長筍前的5~6月份栽種,也可在出筍末期氣溫較高陰雨天較多的9月份栽植。竹苗栽植後,應加強培育管理,如遇春旱,每隔3~7天澆水1次。栽植後1個月,萌發新芽,生長新根,應每隔10~15天澆施稀糞水1次,或用1%尿素澆灌,促進筍芽生長。
同時,經常進行中耕除草,到夏至至大暑間新竹每株能發新筍1~3根,最初發筍較小,留1~2根作為母竹。如果萌發的筍芽肥大,亦可採收,直至立秋停止施肥。5~6月份進行裁植的竹苗,成活後當年80%以上的竹叢即可發筍。第二年發筍1~2次,竹筍粗可達3~5釐米,高4~6米,每叢4~10株;第三年發筍1~2次,竹園進入初產期;第四年基本成竹成林,開始進入高產階段,每667平方米產筍1~1.5噸,少數達2噸。
(四)枝條扦插栽植生長茂 盛的甜竹筍,主枝發達,粗1~3釐米時,枝蔸如同竹蔸,生長有3~4個筍芽和許多根原基,猶如縮小了的母竹,可以用來直接栽植。枝條扦插栽植,選擇枝條是一個主要環節,應選枝條粗壯、鮮綠、竹枝生長1~1.5年,枝條根點明顯,芽飽滿,無病蟲害的健壯主枝。取枝條時不能傷著枝蔸,不能暴曬。若經長途運輸,應用流水浸泡3~12小時,使其恢復活力。
每穴成「品」字形斜插竹苗3根,深度為8~12釐米,踏實,蓋一層鬆土,留一節露土、蓋草以防日曬。一般於5~6月份雨季來臨時扦插,當年有20%~40%的竹苗可抽筍,翌年全部竹苗抽筍成叢。若在2~3月份扦插,應深挖穴,低扦插,植苗穴位比地表面低10~25釐米,栽植後每株澆水50~80升,蓋草,種植在溫度低的地區,穴上方搭小拱棚蓋膜保溫保溼,15~30天竹枝發芽生根後視氣溫變!化情況撤除農膜,扦插成活率可達60%~80%,且省工省時,成本低,成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