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真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角兒,有時候能夠感覺到,仿佛如空氣一般,但看不見,摸不著,但就是縈繞在身邊,又像盤絲洞的蜘蛛絲無法掙脫。古人也「愁」,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十分巧妙。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愁」這種抽象的事物化為具象,就像萬古不變的東流水一般,迢迢不停息。也許在共工和顓頊爭為帝,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後,地東南傾,而江河才東流,但「愁」自人類誕生也許就伴隨我們了。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和李後主一樣,李易安也把「愁」變成可感受可測量之物,試問到底能有多麼的憂愁,竟然擔心連船都載不動了。莊子曰「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但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告訴我們一滴水在理論上也能撐起大舟,水的浮力和物體的體積沒有關係,但「愁」這麼重如千金的物體,我想在科學上還是在情感上都是難以支撐住的,唯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是「愁」真正的浮力。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三變直接放棄使用「愁」這個字,但表達的感情卻十分幽遠,打動人心而引起共鳴。沈腰潘鬢銷磨亦如是,把身體因為「愁」或「苦」或「恨」而產生的消極變化,或者白頭,或者消瘦,表現出來。人人都能理解,實在是妙筆。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吳文英直接溯本求源,去分析「愁」的漢字結構,「離人心上秋」;而《說文解字》說「愁,憂也,從心秋聲」未免也太不浪漫了吧。秋乃肅殺蕭瑟悲傷之時,在如此不愉快的秋日,又慘遭離別,可以想像有多「愁」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方回真是妙筆生花!雖然也是把愁具體化了,但這「菸草」「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纏綿不絕的意象產生的化學效果遠比「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要劇烈。「煙」「柳絮」「雨」本就是三種美麗而悲傷的事物,更何況是「一川」「滿城」和「梅雨」,這表現出來的「愁」的範圍之廣,時間之長,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衝擊力,實在是「愁」到家了!賀鬼頭,古之愁人是也。
「愁」也許和「愛」和「恨」是三位一體的事物,難以表達,但確實存在。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本篇的話請點讚和關注哦。有什麼感想和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百家號素材庫
詞系列往期文章:
「詞之篇1」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小山美到哭泣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