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
01
愛生活的小巴最近經常買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賣菜的基本都是集中在一個市場,會搭著賣些水果;但賣水果的通常是在街上有一間小店鋪,很少賣蔬菜。
小巴有時候在水果店裡買了水果,還要單獨去菜市場買點蔬菜;有時候在蔬菜店想買水果,發現品種也不多,最後還是會去水果店。
小巴想:蔬菜和水果明明非常近似,都屬於農作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小巴帶著這個問題問了來自美國理海大學的姚餘梁教授,姚教授轉而問了小巴三個問題:
① 為什麼蔬菜要在菜市場一起賣?
② 為什麼水果要在專賣店賣?
③ 為什麼不搞一個水果市場?
第一個問題,小巴想:因為與水果相比,蔬菜的品種更多,利潤率更低,也更需要方便顧客。所以,能把所有蔬菜商都集中起來的菜市場,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小巴想:水果的品種相對較少,但利潤率高,所以商家能夠支付得起專賣店鋪高昂的租金。
第三個問題,小巴想:因為水果的總需求要比蔬菜小。一個菜市場可以讓十幾家蔬菜商都活下去,但如果有十幾家水果店都開在一起,需求量不足,供應量超標,就會引發激烈競爭,最後活下來的只有一、兩家。
三個問題答完,最初的問題也就有答案了:總的來說,因為水果的利潤率比較高,蔬菜商帶幾種水果賣是划算的,水果店賣蔬菜則是不划算的。在租金高昂的水果店裡展示利潤率低的蔬菜,就算有需求,賣出去了,也覆蓋不了成本。
02
愛生活的小巴最近除了觀察蔬菜攤和水果店之外,還觀察了路邊的夜宵攤位,也發現了一個現象:
那些賣「黑暗料理」的路邊攤都是現炒現賣的。那為什麼不提前炒好,有人買時再加熱一下呢?就像便利店那樣,這不是省力很多嗎?
姚餘梁教授同樣給了答案:
第一個原因叫做「信號博弈」。
在顧客的眼皮底下炒飯、炒麵,能夠傳達一種安全、美味的信號:我的料理貨真價實,不騙你。同時,也在向潛在的客戶傳達一種「我這裡生意興隆」的信號。
第二個原因叫做「延遲製造」,英文叫做Postponement,是重要的供應鏈管理概念。
假設製造商要生產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有五個部件,每種部件又都有五種選擇,那麼生產商總共有多少種組合方式?如果你的高中數學知識還沒有還給數學老師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算出答案是5的5次方,共計3125種組合。
製造商要把所有的組合全製造出來,他就要生產3125種產品,顯然是不現實的。但製造商顯然也不可能就生產1種產品,因為顧客的需求是非常多樣的。就像路邊攤有供應炒飯、炒麵、炒粉幹、炒年糕等幾種不同的主食,還有雞蛋、火腿腸、肉絲、牛肉等等一大堆加料,不會有哪家路邊攤只供應蛋炒飯這一種。
面對多種不同的需求,是製造商的常態。所以,就需要引入「延遲製造」的概念,通過設計產品和生產流程,把製造出差異化的那一個節點,延遲到越晚越好,離顧客越近越好。
最典型的例子是服裝巨頭ZARA。ZARA只向供應商購買原織布,等到生產成衣服時,再把它染成不同的顏色,這就是把顏色的差異化定製從原料供應延遲到了生產製造環節。
路邊攤運用的也是同樣的原理,如果他事先做好的話,他得做二十幾種不同的食品擺在那裡頭等顧客來挑選,非常不經濟。所以他要等著顧客確定要不要蔥、要不要辣、要不要香腸之後,才開始製作,這樣只要按需製作一次就夠了。
03
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現象,我們習以為常,但卻很少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
比如,餃子店為什麼也是現包現賣,煮提前包好的餃子不是也沒差嗎?
又比如,網購如此廉價方便,為什麼商品單價更高的便利店反而越開越多?
這些現象全都與管理學有關。很多人認為管理學是高高在上的專業知識,其實不然,管理學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比如上面的「蔬菜水果問題」,就牽涉到了4個管理學概念:利潤率、品種、顧客需求、供應,「路邊攤問題」則涉及供應鏈管理和訂單管理。
在我們890新商學App上,姚餘梁教授就開設了一門管理學課程,叫《生活中的MBA課》。
這門課規劃了7大板塊,包括認知、行為、消費、人際、職場、情感和信息,從200+生活案例入手,講透200+管理學知識點,應用到200+商業場景中,迄今已有28萬人次的學習量了。
一頓大餐的花費(180元)和生活中的一點碎片時間(5分鐘),堅持1年,就能讓你了解商業邏輯,並增添生活的樂趣。
點擊左下角,免費領取7天超級會員,立即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