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平潭半洋石帆
挺立在大海中的兩個花崗巖「石蛋」
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海壇島西北方向距海岸不遠處,兩塊灰白色花崗巖巨石巍然屹立於萬頃碧波之中,當地人稱之為「半洋石帆」。兩塊巨石高者有10層樓高,以附近的渡輪為參照,足以對比出巨石的體量之龐大,兩塊巖石相互獨立,共同坐落在更為龐大的花崗巖基底上。平潭縣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的「千礁百島」縣,全縣共有126個島、648個有名稱的巖礁,這些島礁全部由花崗巖組成。經過漫長的風化史,如今這些島礁上到處可見花崗巖石蛋地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半洋石帆」這兩塊巨大的「石蛋」了。(攝影/單之薔)
海南島三亞有一處著名的風景地——「天涯海角」,人們大多去過或聽說過。這裡之所以聞名,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外(海南島的最南端,除三沙外,離中國大陸最遠),還有幾塊矗立在海邊沙灘上的巨石是突出的景觀。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天涯」兩個字,還有一塊巨石上刻著「南天一柱」四個字。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這附近還有許多渾圓的沒有稜角的大石頭,有的獨立,無依無靠;有的成堆,層疊在一起。落潮時,它們立在銀色的沙灘上;漲潮時,它們又被蔚藍環繞……
說起「天涯海角」來,在我的心中總是喚起一種矛盾的感覺。先是覺得這裡很浪漫,碧海藍天,仿佛是情侶的天下;接著又湧起一種惆悵悲涼的情緒,因為想起了許多流放到海南島的名人先賢,如蘇東坡等;「天涯海角」的地理位置又特別適合傷古憑弔。
總之「天涯海角」是一處很有文化品位的風景地。但是如果你要追問挺立在那裡的構成風景的巨石叫什麼?它們組成的地貌怎麼稱呼?我會告訴你:那些巨石的名字叫「石蛋」。可能有的人認為這名稱很煞風景,以為這是當地原住民起的「土名」,但不是。這名稱是地理學家命名的,說得全些,前面加上「花崗巖」三字,即「花崗巖石蛋」,由這些石蛋組成的地貌叫「花崗巖石蛋地貌」。
新疆博樂怪石溝
正在上演花崗巖風化史
在我國,花崗巖主要出露在東部地區,特別集中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區,但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溼潤,花崗巖體多被土層、植被等覆蓋,很難看到大面積裸露的花崗巖。而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巖石風化物少,可以看到大範圍裸露的花崗巖體鋪展綿延。從空中俯瞰新疆阿拉套山低山丘陵地帶的博樂怪石溝,花崗巖體上縱橫的節理清晰可見,順著橫豎相間的節理,風化正在進行,我們看到節理中有土壤生成和植物生長,而節理劃分的方格正在變成球形的凸起,這張圖片可以讓我們目睹正在進行中的花崗巖風化史。(攝影/李翔)
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地理學家曾昭璇的書中。曾先生是一位地理大家,擅長發現和命名新景觀。他是廣東人,對遍布我國東南沿海的花崗巖地貌一定很熟悉;他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本科學的是地理,碩士則讀的是人類學。人類學的背景使他善於深入民間進行田野調查。他早在1960年就出版了《巖石地形學》一書,書中對花崗巖景觀進行分類、命名,其中「花崗巖石蛋地貌」就是在這本書中最早提出來的(曾先生當時以「石蛋地形」稱呼)。這個聽起來有點「土」的命名,如今在學術界廣泛流傳,談花崗巖景觀的文章,無不引用這一命名。雖然有人用「石芯、石核」稱呼同類景觀,但未能流傳,人們還是喜歡「花崗巖石蛋」這個名稱。為什麼這個看起來很「土」的名字,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原因是這個名字不僅形象,而且觸及了問題的本質,掌握了這個名字,理解了它的內涵,對於遍布中國各地的花崗巖風景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海南「天涯海角」
海岸帶的化學風化殼類花崗巖地貌
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是馳名海內外的旅遊地,也是花崗巖造就的風景區,海灣沙灘上大大小小上百個花崗巖石蛋聳立,蔚為壯觀,其中就包括高7米的圓錐形巨石「南天一柱」。按照地質地貌學家崔之久先生對花崗巖地貌的分類,這裡應屬於化學風化殼發育比較完全的地區,即有一個完整的從基巖過渡到紅土層的風化剖面。但由於面朝大海,風化殼被全部剝蝕殆盡,而使其中的石蛋和石蛋層暴露出來。
我去過離「天涯海角」不遠的海南省萬寧市的東山嶺。去那裡的人大都會吃過當地一道有名的菜——清燉東山羊,當地人說:這裡的羊肉之所以鮮美,是因為這些羊生活在石頭山——東山嶺上。所謂東山嶺,就是一座丘陵狀的石山,這座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全是由一些大石頭堆壘而成。其實這裡也是一處花崗巖石蛋地貌。
類似的景觀,前不久我在福建又看到了。我坐船去福州市平潭縣的一個海島——海壇島,因為那裡有兩塊石頭很有名,當地人稱之為「半洋石帆」。船行海上,遠遠地就看到那兩塊石頭。起初很小,很不起眼,像是帆船時代一艘雙桅帆船從地平線上駛來,那兩塊巨石像是兩隻張起的風帆。隨著船的駛近,兩塊石頭越來越大。恰好一艘巨輪通過,為其做了參照物,使我對它們的體積有了估算。我想那應該是幾十米高的兩塊巨石。正逢落潮,船靠岸上,我來到了這兩塊巨石所在的小島,所謂小島,乃一塊平緩的巨大礁盤。上島方知兩塊巨石並不與礁盤完全相連,而是獨立地置之其上。其中較矮的巨石與礁盤之間僅有六分之一相接觸,二者之間的縫隙如若繼續發展,這塊巨石可能會成為一塊風動石。兩塊巨石——一塊高大:高33米,寬約9米,厚8米,長條狀;一塊低矮,高17米,寬約15米,厚8米,形狀近似橢圓。兩石雖然邊緣都很圓滑,但有兩個平行的面很平整,好像刀切一樣。
花崗巖風化強度分帶剖面示意圖
花崗巖的風化過程因氣候而異,在高溫多降水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風化作用比較完全而深入,常會形成地表有紅土層發育的風化殼。花崗巖風化殼厚度很大,通常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所以在實際情況下,很難觀察到連續的花崗巖風化殼剖面。藉助花崗巖風化強度分帶剖面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風化帶如何變化:從深層新鮮的花崗巖基巖帶到地表紅土層,花崗巖所受的物理和化學風化強度逐步加大,巖石的粒徑越來越小直至成為黏土。在弱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內,順著垂直、水平、斜交的一組組節理,流水不斷地滲入、衝蝕,通過化學和物理的風化作用,使得塊狀巖體稜角處的砂粒率先脫落,並使風化持續地、層層深入地向石塊的中心演進,最終把一個個方塊狀的石塊變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石蛋,並在接近基巖的部分形成石蛋層。當地殼進入抬升過程時,外力作用將會把風化殼上層的砂、土層一層層剝掉,石蛋就會暴露在地表,在進一步的風化作用下形成形狀奇特的花崗巖石蛋地貌。繪圖/蕭關
小島上還堆積有一些渾圓的大石,一看我就聯想到了「石蛋」這個詞。平潭縣有126個島、648個有名稱的巖礁,它們都是由花崗巖組成,到處可見「花崗巖石蛋地貌」。許多島嶼是石蛋堆積而成的「石蛋島」,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我眼前所見的「半洋石帆」。兩塊巨石雖然就是「花崗巖石蛋」,但這裡侵蝕的動力來自於海水、海浪,因此它們又可稱為海蝕地貌的一種——海蝕柱。據說如此高大的海蝕柱,世界罕見。
這處風景還有一個名字——石牌洋。我覺得石牌也可能是石碑之誤。因為明代旅行家與文學家陳第曾到此尋訪,留下這樣的五句話:「海上孤島,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觀。」他說兩巨石「宛如碑碣」,石牌是不是石碑之誤呢?姑妄猜之。
從「半洋石帆」回來,我去了廈門鼓浪嶼,發現鼓浪嶼也是一個「石蛋島」。鼓浪嶼有一處景點叫日光巖——一塊直徑幾十米的大石頭,其實是摞在一堆石蛋之上的大石蛋。
實際上從廣西一直到福建的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海岸帶,廣泛分布著花崗巖。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巖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有90多萬平方公裡的花崗巖分布,佔國土面積的10%左右,而中國的花崗巖分布又以東部為多,東部地區又以廣東、福建沿海為主,廣東與福建的花崗巖分布就佔全國的30%以上。而在這兩省,花崗巖地貌基本上是以石蛋地貌為主,因此在廣東、福建、廣西、香港的沿海地帶,總能見到「花崗巖石蛋」,甚至可以說這一帶的海岸就是以石蛋島山、石蛋岸線為主的石蛋海岸,除了少數火山巖地區和河口三角洲之外。
要想理解中國東南海岸為什麼是石蛋的海岸,為什麼南方的近海到處是花崗巖石蛋堆積的島嶼,甚至要想理解整個中國的花崗巖景觀的分類和分布規律,我覺得要把一位地貌專家請出來,他就是北京大學的崔之久教授。崔之久教授一直以研究現代冰川而聞名,沒想到他跨界到花崗巖的地貌研究。然而他的跨界研究確實視野開闊,見解深刻。他有一篇文章被廣泛地引用,文章的題目是《中國花崗巖地貌的類型特徵與演化》。
他是從中國南方廣泛存在的古老花崗巖的風化殼入手來談花崗巖風景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大約距今2000多萬年至700萬年前,中國南方大地形成了一個古老的夷平面(各種侵蝕、剝蝕作用形成的陸地表面,起伏平緩、近似平原),在溼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下,我國東部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地區,化學風化強烈,形成了深度在20—70米之間的風化殼(個別地方深達100多米)。這個大面積的風化殼有些地方在東部沿海地區現在還存在著,它的結構是這樣的:最上面一層被稱為極強風化帶,如今已是紅土層,巖石的結構和顏色都消失了;下面一層是強風化帶,已成為砂土層,巖石的結構不見了,但能見到礦物的顆粒;再下面一層是中等風化帶,為砂土礫石層,這一層中已經有50%左右的成分是脫離了基巖的石蛋;接下來一層是弱風化帶,這一層又稱為石蛋層,因為大部分是脫離了基巖的粒徑比較大的石蛋;最下面一層是未被風化的新鮮的基巖。
崔之久教授獨具慧眼的地方是,他把石蛋稱為「造型石」,即建造風景之石。這是過去我從未聽說過的。崔教授還認為,隨著地殼抬升,風化殼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剝蝕,下層的石蛋和石蛋層就會暴露出來。這暴露出來的奇形怪狀的石蛋和石蛋層就是我們今天的風景。
在不同地帶,抬升的不同高度,都會影響到我們看到的花崗巖風景類型的不同。比如在地殼比較穩定,抬升輕微的地區,花崗巖風化殼會基本保留,在這些地方,河流和降水會衝出一些衝溝和崩崗一類的地形,這種地形沒有觀賞價值,構不成吸引人的風景。如廣東梅州的五華、肇慶的德慶一帶,地表就覆蓋著一層幾十米厚的花崗巖風化殼。風化殼中有造型石——石蛋存在著,但是被上面極度風化的土壤層掩埋,還不能成為風景。
但是同樣是在廣東和福建一帶,同樣是這層風化殼,到了海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使整個海岸地帶搖身一變成了風景勝地,如廈門的鼓浪嶼、福州平潭縣的島礁。原因是大海的波浪、潮汐的力量可以把風化殼中的泥沙巖屑衝刷得乾乾淨淨,什麼極強風化帶、強風化帶、中等風化帶都被海浪衝擊得無影無蹤,風化殼中層層疊疊的造型石——石蛋裸露出來構成了風景。海南島三亞的「天涯海角」那些巨石、「南天一柱」等不就是原來埋藏在風化殼中的「石蛋」嗎?同樣福建廈門那大名鼎鼎的鼓浪嶼,其實就是大海從風化殼中淘洗出來的石蛋堆壘而成的;前面所提到的平潭縣海壇島附近大海中那兩塊像船帆一樣的巨石,同樣是被海水衝蝕出來的石蛋……
廣西望君山五皇嶺
海陸過渡區的花崗巖石蛋地貌
廣西盛產石灰巖形成的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如桂林的喀斯特峰林、樂業的天坑群等都有著高知名度。其實除了石灰巖,廣西也有較大面積的花崗巖地貌,它們分布在廣西的東南部。玉林市容縣的望君山(大圖)和欽州市浦北縣的五皇嶺(小圖)就是兩處典型的花崗巖山,山嶺上具有花崗巖地貌特徵的石蛋數量極多,壘疊在一起,雖都近乎於圓形,但大大小小,參差錯落,很有美感。保存完好的石蛋壘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較長地質時期內本地區地殼穩定性好。這裡的花崗巖石蛋地貌不同於海濱和內陸,它是海陸過渡區的一種花崗巖石蛋地貌。
大圖攝影/覃士柱
小圖攝影/李景生
黃山、三清山、天柱山這三座山之間有聯繫嗎?當然有,它們都是花崗巖構成的山,不過這種聯繫太表面化了。它們之間更深層的聯繫是什麼?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石蛋」。用「石蛋」這把鑰匙也許能打開它們之間的秘密之門。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這些山也有「石蛋」,不過這些「石蛋」不是立在地上,堆在山坡,而是被高高舉起,舉在了一些陡峭石峰的頂端,成為了峰頂之石。如黃山的著名景點——猴子觀海、鰲魚負龜、飛來石等;三清山的司春女神、猴王獻寶等;以及天柱山的一些象形石,都是原來風化殼中的石蛋。這些被高高舉在峰頂的石蛋,其實也曾經在地下,被埋在花崗巖風化殼的最下層。後來由於地殼進入了抬升階段,風化殼隨著地殼的抬升被不斷地剝蝕,其中的紅色土層,最先被降水等衝刷乾淨;接下來有少量石蛋的砂礫層也被衝刷得無影無蹤;隨著這個過程的深入,整個風化殼的上部分都被清除了,只有石蛋和石蛋層殘留著。隨著地殼繼續強烈的抬升,過去位於風化殼以下未風化的新鮮花崗巖開始進入風化過程,由於地殼進入了強烈的抬升階段,花崗巖中的垂直節理在風化中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流水順著垂直節理向下深入,巖石被流水切割成一個個陡峻的巖柱、巖峰,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黃山、三清山、天柱山看到的那些崢嶸挺拔的山峰,不過在有的山峰的頂端可能會有古老的風化殼中的石蛋殘留,這石蛋就是那猴子、烏龜、女神……
黃山和三清山都有類似風動石的景觀,就是高高的石峰頂部有獨立的象形石,如黃山的「猴子觀海」 (上圖)和三清山的「司春女神」 (下圖)。
上圖攝影/樊鑫
下圖攝影/郝正良
其實這山峰頂部的「象形石」是古老的風化殼中的石蛋,後來隨著地殼的抬升,抬到了現在的高度。這種景觀可以歸為「石蛋殘留+獨立巨峰」這一類。右圖是華山,山峰上已經見不到古老風化殼的殘留——石蛋。華山的山峰是新鮮的基巖從地下抬升起來的,恰好華山的花崗巖巖體節理稀少,因此華山的整體性強,巨大的山體、寬闊陡峻的懸崖形成了華山區別於黃山、三清山、天柱山的獨特風格。
攝影/唐忠華
現在我們又把黃山、三清山、天柱山(其實南嶽衡山也可以包括其中)用石蛋聯繫起來了。原來它們都有古老的原始風化殼的痕跡——石蛋的殘留。石蛋有許多,但只有少數幾個幸運的石蛋被這些年輕新崛起的花崗巖石柱頂在了頭上,高高地舉起。崔之久教授把這些花崗巖景觀稱為:石蛋殘留+獨立巨峰型。黃山、三清山、天柱山都屬於此種類型。
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也是花崗巖構成的山。華山有五座山峰簇擁在一起,從空中看好像蓮花一般,所以古人稱之為華山,「華」古語中「花」也。其實華山的五座山峰是地下巖漿凝固形成的五座穹隆狀的巖株(較小規模的巖漿侵入體,出露面積通常小於100平方公裡),後來構造運動地殼抬升使其上的蓋層被剝蝕殆盡,五座巖株出露地表。隨著地殼的抬升,伴隨著冰雪風雨的侵蝕,華山越來越高,越來越險峻巍峨,成為我國著名的景觀。
怎樣認識華山呢?它同樣作為花崗巖構成的山峰,與黃山、三清山、天柱山有什麼區別嗎?它同古老花崗巖風化殼及石蛋有什麼關係嗎?也可以用石蛋來認識華山嗎?
華山作為一座花崗巖的名山,它與黃山、三清山、天柱山的區別直觀上看是這樣的:華山的巖體巨大,似乎整座山從大地上升起,峭壁連綿如同屏障,懸崖高懸好似天幕,雖說華山是由五座山峰組成,但五峰中每一座都雄壯魁偉,都可獨立成景。但黃山、三清山、天柱山卻是由眾多獨立的石柱、石峰構成,這些石柱、石峰的體量完全無法與華山相比,華山以整體勝,黃山、三清山、天柱山以組合勝。華山的山峰好似一整塊完整的白玉和盤託出,黃山、三清山、天柱山像是一堆碎銀聚攏。華山幾個山峰光潔的崖壁很少見到節理裂隙,其布局是大的斷裂構造線控制的,黃山、三清山、天柱山到處是節理,其實它們的峰林、峰叢都是節理製造的。
那麼華山與花崗巖風化殼和石蛋有什麼聯繫嗎?可以說有聯繫,按照崔之久教授的說法是古老的花崗巖風化殼一直分布到北方的陰山腳下。所以華山的頭頂曾經有古老的風化殼存在,後來地殼抬升,並且抬升的幅度較大,這樣風化殼被一層層地剝蝕去,最後連石蛋也沒有留住,完全是地下新鮮的花崗巖升起來了。恰好這裡的花崗巖節理稀少,節理是可以造景的,造那些石柱、石峰的風景。
節理稀少的華山花崗巖就這樣抬升起來了。至於石蛋呢?整個風化殼都被剝掉了,當然就沒有石蛋了。但是石蛋作為中介,讓我理解了華山的特色。
崔之久教授的南方紅色花崗巖風化殼及其石蛋層的暴露理論,解釋了像天涯海角、鼓浪嶼、半洋石帆等風景的形成及分類,也把黃山、三清山、天柱山之類的風景劃歸為石蛋殘留+獨立巨峰這種類型,華山被歸類為無石蛋殘留層的巨峰類型,這種巨峰的形成也是地殼更持續強烈抬升的結果。這些都是南方的花崗巖風景,崔之久教授把它們歸為化學風化一類。我們都知道我國北方有許多花崗巖的風景,但這些風景都無法用風化殼及石蛋的暴露理論來解釋,因為北方的乾旱和寒冷使得北方沒有發育這麼深厚包含有石蛋層的風化殼。對北方的花崗巖風景,崔之久教授用物理風化來解釋,包括寒凍剝蝕型和風化—風蝕型。
不同的氣候條件對花崗巖地貌的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化學風化為主,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區則以物理風化為主,新疆、西藏、內蒙古地區屬於後者。在西藏拉薩北郊拉魯溼地的北山,寒凍作用佔主導,花崗巖地貌類型單調。山體崩解形成的石蛋布滿整個山坡(右圖)。在內蒙古,風的作用不可小視,它常常把吹蝕和磨蝕作用相疊加,磨圓花崗巖的稜角並磨蝕花崗巖的表面。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勃隆克沙漠區,花崗巖石蛋出露在山丘的頂部,磨圓度非常好(左圖)。與這裡相距不遠的克什克騰旗大青山,分布著成群的巖臼景觀,在約10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有近200個花崗巖巖臼,堪稱「世界奇觀」(中圖)。關於此處巖臼的成因,專家們至今也沒有給出統一的觀點,但主流的看法是:風蝕加凍融作用而成。
右圖攝影/呂宇理 左、中圖攝影/楊孝
我只想說的是風對北方花崗巖景觀的影響,因為寒凍剝蝕在南方那些花崗巖景區也存在。
我想也可以用石蛋來看北方的花崗巖風景。無非是在我國南方,石蛋是埋在地下進行化學風化,在北方石蛋則是裸露在大地上進行物理風化的。
我國北方是不乏石蛋風景的。在內蒙古的阿拉善我看到過層層疊疊的石蛋山;在甘肅的戈壁我也看到過石蛋山。北方的石蛋與南方的石蛋最明顯的區別是:北方半乾旱和乾旱區的石蛋上分布著坑坑窪窪的石穴,南方的則很少見。
北方尤其是西北,降水少,蒸發強,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風沙磨蝕、冰雪凍融等作用,使得花崗巖的表面迅速崩解風化,強烈的風又進一步在巖石表面施加壓力,最後甚至會塑造出石穴、石龕、石洞……
新疆額爾齊斯河峽谷
巨型花崗巖體從地面拔地而起
新疆東北部阿勒泰地區的額爾齊斯河峽谷,是一條花崗巖廣泛出露的河谷,這裡的花崗巖地貌表現出大氣磅礴的另類氣質。河谷兩岸幾乎完全裸露的花崗巖石峰,從額爾齊斯河畔拔地而起,坡面陡峭又不失平滑,月光打在花崗巖被層層剝蝕並被流水衝蝕形成的富有縱向條紋的表面,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攝影/郝沛
記得那年我和地學專家範曉教授一起在新疆南部考察,他告訴我新疆北部阿爾泰山一帶的花崗巖景觀很精彩。他建議我去北疆的吉木乃縣看看,他說那裡有座山,當地人稱之為神山,其實是一座花崗巖的山,山上到處是層層疊疊的花崗巖石蛋,當地人稱之為「石羊」,許多花崗巖石蛋上布滿像鍋、像穴、像龕的凹洞,有的石蛋已經被掏空了,只剩下外面像蛋殼一樣薄薄的一層,有的石蛋直接貫穿了,形成了「石窗」,有的石蛋近地面部分被風吹蝕得凹了進去,好像「石簷」……
吉木乃後來沒有去,錯過了一個欣賞北方花崗巖景觀的機會。
北方乾旱區的花崗巖地區只會形成低緩的丘陵、寬廣的谷地,很難形成黃山、三清山、天柱山那樣石峰林立、峽谷幽深的花崗巖風景,這是因為北方乾旱區降水稀少,沒有湍急的溪流順著垂直的節理切割花崗巖的巖體。因此崔之久教授認為在中國最佳的花崗巖風景應該出現在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亞熱帶,因為這一地帶降水豐富、河流眾多。
可是當像阿爾泰這樣的大山出現在北方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大山會增加降水,足夠的降水會形成水量豐富的河流。河流會切割巖體,造就風景。發源於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流經一段花崗巖地區,在那裡造就了一段景觀壯麗的花崗巖峽谷。範曉先生說:「額爾齊斯河上遊的這段花崗巖峽谷,兩側山峰的造型非常獨特:大多數為穹隆狀、鍾狀。這樣的山峰、這樣的峽谷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當我看到範曉教授給我的圖片時,我確實認為這峽谷中的山峰、懸崖峭壁的美感絲毫不亞於黃山、三清山、天柱山……它讓我想起美國的著名花崗巖風景地——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我注意到範曉在描寫額爾齊斯河花崗巖峽谷時,曾寫到這樣一個細節:額爾齊斯河峽谷所在的那條河流與另外兩條河流相會後才形成了該河的幹流——額爾齊斯河。另外兩條河流實際的長度都比峽谷所在的那條河流長,按照河流源頭唯遠的原則,這兩條河流其中的一條應該成為額爾齊斯河的正源,也就是有資格叫額爾齊斯河。但是奇怪的是人們都把峽谷所在的河稱為額爾齊斯河,而不顧哪一條河最長。範曉說也許是因為峽谷的美太吸引人了吧。我想,這就是美的力量吧。
額爾齊斯河花崗巖峽谷的存在,顛覆了我頭腦中固有的南方花崗巖景觀比北方美的觀念。也許在中國花崗巖的美不分南北吧。(責任編輯/李歐 圖片編輯/孫毅博)
「聲明:本文用於學習與交流,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作者:單之薔,致謝作者,版權歸所屬方所有」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