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公文與書信格式:書面形式中的——人際關係象徵,
公文與書信,是人際交往的書面形式。從公文與書信的固定體系與格式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它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象徵意義。本文開頭所引許廣平寫給魯迅的信,以及魯迅給許廣平的回信,其臺頭「魯迅先生吾師左右」和「廣平兄」都是頂格書寫,這是書信格式中具有象徵意義的重要規定。公文格式我國古代的公文,大致有典、制、詔、誥、敕、章、奏、表、駁議、檄、牒、狀等12種。其中典、制、詔、誥、敕、檄、牒等7種為指揮性公文,章、奏、表、駁議、狀等5種為報請性公文。不同性質的公文,象徵著帝王與臣下、官府與百姓的不同身份。而指揮性公文中,典、制、詔、誥、敕等5種為帝王和朝廷專用公文,象徵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是公文體系所隱含的象徵意義。
從公文的寫作格式,也可以發現同樣的象徵意義。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王朝。在公文格式方面,首先規定:行文中遇到本朝名以及「始皇帝」、「皇帝」、「制曰可」等字樣,一律提行、頂格寫,首創了書寫的「抬頭」制。而臣子向皇帝上書時,開頭要寫「昧死言」的套語,以示君尊臣卑。漢承秦制,報請性公文的首尾套語已經大體固定,章的開頭為「稽首上書謝恩陳事」或「某官糞土臣某頓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末尾用讚頌皇帝之詞語;表的開頭為「臣某言」,末尾為「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奏的開頭為「臣昧死言」或「臣昧死再拜上言」,末尾為「稽首以聞」;駁議的開頭為「某官臣某對……」,末尾為「臣某愚憨死罪」或「臣某憨異議」。到了唐代,又進一步將「抬頭」制發展為「平缺」制,即凡與皇帝有關的字句都提行頂格寫(叫做「平頭」),其他的陳述文字要低兩格寫(叫做「缺行」)。到了明代,一般的奏章都要以「臣不勝惶恐戰慄之至」結尾。公文格式上的這種日趨嚴格的規定,正象徵著我國封建專制政體的進一步加強,君主與臣民之間人際關係的進一步對立。
辛亥革命以後,開始了公文格式的民主化進程。新中國逐步實現了公文格式的民主化。在公文的行文部分,無論指揮性公文還是報請性公文,一般應有主送機關名稱,而主送機關名稱一律寫在標題之下、正文之上的左邊,並頂格書寫。在正文的結尾部分,可用「此令」、「特此布告」、「特此通告,望一體周知,遵照執行」、「特此通知」、「以上各點,望認真貫徹執行」、「以上報告,請審閱」、「以上報告,如有不當,請指示」、「以上請示當否,請批示」、「以上意見,如無不當,請批轉有關部門貫徹執行」,等等。這樣的格式,象徵著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上下級之間在公文交往中既嚴肅鄭重、又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際關係。
書信書信可分兩種,一種是公務信函,屬於公文範疇,另一種則是私人書信。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書信的實物是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兩封木犢家書,其年代當在戰國末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這是一對名叫「黑夫」和「驚」的兄弟寫給家裡名叫「中」(又寫作「衷」)的兄弟的戰地家書。第一封是兄弟倆聯名寫的,其開頭是:「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第二封是驚寫的,其開頭是:「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大致的意思是:我們黑夫、驚兄弟倆向中(衷)兄弟問好,母親身體好吧?我們身體很好。這跟現代書信的格式大致相似。這樣的套語,象徵家人、親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親密關係。
從漢代開始,書信格式進一步固定。例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臺頭為:「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其中「太史公」為作者職官名,表明身份;「牛馬走」為謙語,相當於「鄙人」;「司馬遷」為自稱姓名;「再拜言」為對對方表示敬意;「少卿」為對方職官名;「足下」為敬稱,相當於「先生」。這跟上述戰國木犢家書的「黑夫、驚敢再拜問中」的結構大致相似,但謙稱和敬稱的使用,則象徵了司馬遷與任安之間不同於家人關係的一般朋友關係。這種象徵意義,仍然保留在現代書信的格式中。一般朋友或通信人之間,可用「xx同志」、「xx先生」、「xx女士(小姐)」,或「x校長」、「x經理」、「x總」等,師生之間可用「x老師」、「x同學」等,而家人、親友之間,則可直呼「爸爸媽媽」、「哥哥嫂嫂」等。
文雅一點的,不妨用「父母親大人」之類。許廣平寫給魯迅的信,用的是「xx先生吾師左右」,比較文雅。親密一點的,也可用「親愛的xx」等。有情男女之間通信,初期互稱「xx同學」、「xx小姐」、「小x」之類,漸入佳境時,就要改為「親愛的xx」了。如果哪一方首先稱呼對方為「親愛的」,那就足以使對方臉紅心跳,因為這意味著希望明確戀愛關係。當人們收到一封信,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頂格書寫的臺頭,頂格書寫表示對收信人的尊重,而臺頭用語的不同,則隱含著寫信人與收信人之間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親疏遠近的關係。因此,當收信人尚未細看書信正文時,僅憑臺頭就可以明白對方如何看待雙方的關係。結尾用語也很有講究。《報任少卿書》的結尾是「謹再拜」,至現代發展為「此致敬禮」等敬語,或者「祝您健康」一類祝頌語。文雅一點的,可區別不同對象,用「頓首」、「研安」、「教棋」等。情書中也有用「吻你」之類的詞語。這些同樣象徵著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勉勵或者互相愛慕的關係。其中,動詞後的「敬禮」、「健康」等詞語還必須另起一行頂格寫,也象徵著鄭重、誠懇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