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米蘭世博會將於5月1日開幕,展期184天。中國首次以自建館形式赴海外建館參展。外形如同金色麥浪的中國館,用藝術化的設計語言、先進的科技手段,詮釋了中國人對農業、糧食、飲食、自然的看法。圖為中國館夜景。作者 宋捷
中新網北京5月1日電(南玉潔 陳建)義大利米蘭世博會於5月1日開幕,展期184天。中國首次以自建館形式赴海外建館參展。外形如同金色麥浪的中國館,用藝術化的設計語言、先進的科技手段,詮釋了中國人對農業、糧食、飲食、自然的看法。
世博會開幕之際,中新網記者專訪了中國館的設計單位北京清尚建築設計研究院。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主建築正立面,是整個建築流線最高潮的部分——高聳的膠合木結構屋架,宛如「群山」造型。設計師以滿腔激情,向中國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屋頂致敬,也為觀眾提供了可以紀念留影的巨大空間。作者 宋捷
第二大也是「最大」
米蘭世博會於5月1日—10月31日舉辦,主題為「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聚焦農業、糧食和食品。有14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
外形如同金色麥浪的中國館,佔地4590平米,是米蘭世博園區內第二大外國國家館。面積最大的德國館有4900平米。
雖然中國國家館面積緊隨德國館之後,屈居亞軍;但若加上以「中國種子」為主題、1200多平米的中國企業聯合館,以「食堂」為主題、900平米的萬科館,總共約6700平米的參展面積,使中國成為米蘭世博會上總體參展規模最大的國家。
中國館屋面從下而上有三層,簡稱「三明治」:主結構由膠合木(鋼木)組成,主結構上蓋著PVC防水層,並由遮陽竹板支撐,最上層是由竹條拼接的遮陽表皮。竹編材料覆蓋屋頂,是為了對應米蘭的日照軌跡,選擇不同透光率的竹編面材,可將自然採光引入室內,既滿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者 宋捷
在世博會這一多邊國際舞臺上,全面介紹中國農業、糧食、飲食文化的歷史、現狀、未來,展現中國有效利用資源,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充足、健康、優質食品所做的不懈努力,恰是中國館「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之要旨。
中國館的展陳分「序、天、地、人、和」五大展區。「地」展區中的「回望田野」部分,是中國館科技體現的最大看點。巨型LED光纖點陣,由幾萬根人工「麥稈」組成。每根「麥稈」頂端的「麥穗」是電腦程式可控的LED發光體。通過高低錯落、疏密布局,一根根「麥穗」構成巨大的帶有立體感的動態田野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作者 宋捷
藝術靈感+清華設計
談起中國館的設計,設計方之一、北京清尚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副院長宋捷稱:「最大特點是藝術性強。同時,新穎的建築形式和創新的建築材料也提高了中國館的表現力。設計理念、創意都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家」。
中國館的建築外形提取了傳統歇山式屋頂的造型元素,從空中看,如同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麥浪」;從正面看,如同自然山水的天際線;從背面看,又象是城市的天際線。
主建築正立面是整個建築流線最高潮的部分——高聳的膠合木結構屋架,宛如「群山」。設計師以滿腔激情,向中國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屋頂致敬,也為觀眾提供了可以紀念留影的巨大空間。
在中國館前區,有約1000平米的室外園林景觀。那是一片具有中國典型農業文明特徵的田野。作物和植物密布的田野上,鑲嵌著具有舞臺功能的先農壇、具有舞臺背景功能的故宮紅牆、具有疏散功能的北京胡同、具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江河等。這些景觀元素與群山型的建築相呼應,呈現出一片壯闊的中國大地景觀。
中國館內的宴會廳在二層,以「盛夏」為主題,色彩熱情濃鬱。屏風是活動的,取自中國民間的竹編圖形。當有貴賓入席時,可將屏風圍合,讓每位賓客都能有中國用餐禮儀中講究的「靠牆之位」,八方皆為上座,符合中華餐飲禮儀。作者 宋捷
中國館前區園林景觀由北京市承建,以宣傳將於2019年在北京延慶召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
清尚設計院隸屬於清華大學清控人居建設集團,前身是清華工美環境藝術設計所,由著名建築師、教育家創辦,以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見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清尚參與過未來館、中國航空企業館的建設。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標識,是用線與面勾勒出的大自然的輪廓和曲線,藍色代表天空,綠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糧食,紅色代表人和生命。起伏的線段富有韻律,形似中國館主體建築的「群山」造型,體現了「天、地、人、和」的整體設計理念。
「三明治」的屋頂
米蘭世博會是中國首次以自建館形式赴海外建館參展。由於展會跨越春、夏、秋三季,考慮到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需求,中國館的屋面要輕盈,內部空間跨度又要大,所以屋頂採用了以膠合木為主材的結構。
中國館屋面從下而上有三層,簡稱「三明治」:主結構由膠合木(鋼木)組成,主結構上蓋著PVC防水層,並由遮陽竹板支撐,最上層是由竹條拼接的遮陽表皮。
竹編材料覆蓋屋頂,是為了對應米蘭的日照軌跡,選擇不同透光率的竹編面材,可以將自然採光引入室內,既滿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同時,光線透過竹編表皮漫射進室內,在PVC防水層上散布下斑駁投影。投影隨季節和時間的變換而變化,頗具藝術浪漫氣息。
宋捷說,清尚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之間,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和相同的藝術傳承。在此次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過程中,兩單位密切配合,在前期方案設計、施工圖、深化設計、後期服務等方面深入合作。「這是一次高等院校通過產、學、研結合,打造國內高端設計水準的成功實踐」。
Loft式的展陳空間
中國館的展陳分「序、天、地、人、和」五大展區,重點展現中國燦爛悠久的農業文明,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傳遞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主張。它以「Loft」的方式生成展覽空間,一層是開放用餐區,二層有宴會廳、影音廳及貴賓室等。
其中「地」展區的「回望田野」,是中國館科技體現的最大看點。巨型LED光纖點陣,由幾萬根人工「麥稈」組成。每根「麥稈」頂端的「麥穗」是電腦程式可控的LED發光體。通過高低錯落、疏密布局,一根根「麥穗」構成巨大的帶有立體感的動態田野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在建築選材方面,中國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打造親近自然的室內空間。在一層開放用餐區,地面選的是拋光混凝土、樹脂漆的淳樸材料,結合一望無際的「麥田」景觀,凸顯貼近自然的原生態設計理念。牆面則選用簡單自然的歐松板飾面,平整、結實、重量輕、甲醛釋放量低。
在二層,以「盛夏」為主題的宴會廳,色彩熱情濃鬱。屏風是活動的,取自中國民間的竹編圖形。當有貴賓入席時,可將屏風圍合,讓每位賓客都能有中國用餐禮儀中講究的「靠牆之位」,八方皆為上座,符合中華餐飲禮儀。
同樣居於二層的影音廳,以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梯田」為主題,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設置無靠背長條座椅,簡潔、現代、舒適。地毯取用中國特有的24節氣中「春分、穀雨」主題,翠綠清爽,讓觀眾仿佛置身自然之中。
二層貴賓室的設計,將土地與樹的元素融入其中,「金秋」主題的地毯、「生生不息」主題的掛毯、融入24節氣元素的配飾,使中國獨有的節氣文化與室內展陳藝術化地融合在一起。
同樣居於中國館二層的影音廳,以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梯田」為主題,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設置無靠背長條座椅,簡潔、現代、舒適。地毯取用中國特有的24節氣中「春分、穀雨」主題,翠綠清爽,讓觀眾仿佛置身自然之中。 作者 宋捷
和和夢夢中國風
中國館內的「人」主題展區,是具體展項的集中地,分「農業文明」、「民以食為天」、「面向未來的智慧」三大板塊,設置11個代表性展項。例如,表現北京的部分,是通過泥塑與剪紙或國畫的方式,呈現全聚德的烤鴨製作過程,近距離展示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華大學的設計師們還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設計了吉祥物與標識(L0GO)。
吉祥物「和和」、「夢夢」,造型借鑑了中國民間泥塑「大阿福」的形象。「和和」身軀源自「和」字中的「口」字,他手拿體現「禾」字的稻穀,「禾」與「口」的象形文字構圖,代表了漢字文化中糧食與人類的關係。「夢夢」取其寓意,表達了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她的羊角辮、金箍、肚兜等傳統元素,使吉祥物的中國意象更加突出鮮明。
中國館的標識,是用線與面勾勒出的大自然的輪廓和曲線,藍色代表天空,綠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糧食,紅色代表人和生命。起伏的線段富有韻律,形似中國館主體建築的「群山」造型,體現了「天、地、人、和」的整體設計理念。
宋捷說,為設計中國館,清華美術學院和清尚設計院投入了近百人,歷經兩年多設計、近一年的建造。現在,很多主創設計師還在米蘭為中國館持續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