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說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國家之一,達到了十萬以上,而且還特別亂,叫啥的都有,犬養、豬口、田中、味美反正啥都有。古代日本平民是沒有姓氏的,只有貴族才有姓氏。現在的日本姓氏基本有三個來源。日本的皇室是傳說中的神的後代,所以日本皇室是沒有姓氏的,但隨著皇室人口的繁衍,日本一些失去皇族稱號的原皇族成員開始有了姓氏, 如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中臣氏、物部氏、蘇我氏、大江氏、菅原氏、清原氏等都是來源於日本皇室。日本天皇為沒有皇位繼承權的王爺所設的宮家,其宮家名就是這一支的姓氏,如伏見宮、桂宮、有栖川宮、閒院宮、山階宮、久邇宮、賀陽宮、朝香宮等,二戰以前各宮家都是屬於皇族成員,二戰以後失去皇族身份的各宮家以宮名去掉「宮」字為姓。
日本古代的鄉野
日本古代貴族階層是有姓氏的,公元四世紀末,日本大和朝廷的大王就是後來的天皇統一了日本南部眾多小國,這些小國王和貴族則根據官職、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或者技藝被日本天皇賜予了氏的稱呼,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日本天皇又根據各氏族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所在的職務大小等賜予了各個氏族姓,姓代表了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隨著氏族的人口繁衍,氏下面又出現了苗字,苗是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所以古代日本貴族的名字非常複雜冗長,順序依次是氏、姓、苗字、最後是名字。直到公元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日本天皇廢除了世襲的姓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
日本古代的村鎮
由於日本古代平民是沒有姓氏的,到了明治維新時,為了便於戶籍管理,在1870年,日本明治政府決定,一般老百姓都擁有姓氏權,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當時的日本老百姓似乎對沒有姓的狀態很習慣,所以對明治天皇這一決定響應者寥寥無幾,1875年,明治天皇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所有日本人必須使用姓氏,否則將受到嚴厲處罰,於是日本民間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在這方面日本百姓充分發揮了就地取材的高超智慧,住家的周圍是稻田的農民就取姓氏為田中、田邊、藤田、吉田,藤野等等。家住河邊的就取姓為河邊、河本、渡邊。如果住在山腳下就取姓氏為山上、山中、山下、山口,不一而足。老家附近有棵松樹的就叫松下、松本等。家住在竹林旁邊的就取姓氏為竹本、竹下、竹內、竹中等。住在城裡的居民則根據他們所居住的街道取姓氏為東條、南條、北條、西條、一條、二條、三條、九條、十三條等等。住在水井旁邊的就取姓氏為石井或者今井等,傍邊既有水井又有松樹的就取姓氏為松井,住在村西頭的取姓為西村,打魚的漁民則取姓水上等等。養狗專業戶取姓氏為犬養,養豬專業戶取姓氏為豬口、豬手等。賣香料的就取姓氏為味美,打鐵的就取姓為鍛冶,有點文化的農民就選擇福壽、長命、千年、金子、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鬼頭、茄子川這種姓也全來了,反正就是就地取材一通亂起。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各地百姓起的姓佔了日本現在姓氏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