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張文政 實習生 杜婷
一到高峰期車輛排起的長龍,擠得快合不上門的公交車,擠三趟才能勉強上去的地鐵……儘管深圳的交通設施日益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也日趨提高,但在龐大人口數量和超320萬輛機動車面前,仍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反觀與深圳隔河相望的香港,這座土地面積為1104平方公裡、人口逾700萬、擁有近80萬機動車輛的國際大都市,在交通治理方面顯然走得更快一點。香港到底怎麼做的?值得我們細細推敲。
擁有完備的公共運輸系統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道路總長為2050公裡,每千人道路總長度僅為0.292公裡,大多數車道不到20米寬。即便如此,香港的交通仍非常順暢,擁堵情況少之又少,這與香港合理的交通管理模式是分不開。
香港擁有完備的公共運輸系統。香港人大多依賴公共運輸工具出行。香港交通諮詢委員會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顯示,香港每日總乘客量高達1408萬次,其中公共運輸系統佔近九成。香港的公共運輸工具包括鐵路、巴士、小巴、的士、渡輪和電車,而鐵路是香港公共運輸系統的骨幹。
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的小薇,到香港已經半年多了。在這之前,小微在深圳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學校地處在沙田區,因此小薇常去沙田區周邊逛街,地鐵成了她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
「香港地鐵乘坐的舒適感,是讓我選擇它的最主要原因。高峰期如果車廂已經滿了,大家就自覺停止上車,而車廂內也會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小薇告訴深晚記者,「而深圳地鐵早晚高峰期,在車廂裡經常是被擠到背貼背,讓人不舒服。」
香港地鐵的經營業績突出,在客運服務上也下了不少工夫。雖然地鐵的價格比公交車略高,但港鐵公司會經常推出轉乘優惠等活動。家住在新界屯門的阿辰去市區通常會選擇坐地鐵。從屯門到觀塘,坐巴士需要13港元;而搭輕軌再轉乘西鐵線,享受轉乘優惠之後,只需18港元~20港元。雖車費相差幾塊,但乘坐地鐵能縮短近一半的時間。據了解,2015年香港鐵路每日載客量佔公共運輸總載客量的比例,從2014年的30.4%上升至41%。
多種公交車滿足不同需求
香港的公共運輸車輛佔全港車輛的6%,卻佔有70%的道路資源。在尖峰時段,公交車每小時能行駛20公裡,私家車速度只在每小時10公裡到12公裡。
阿辰去年來深圳實習了四個月。由於住處離地鐵較遠,每天坐公交上下班就成為讓他頭疼的事。「早上公交站擠滿了人,車一來就一窩蜂地擠上去,即使排隊也成兩三列,拼命往裡塞。」阿辰說。
「香港的公交站會根據不同路線的車輛,劃分候車線,大家自覺排隊等候上車。即便高峰期也很少出現擁擠的狀況,」阿辰介紹到,「他們(巴士司機)都會遵循『人滿不上客』的原則,在車廂內人滿後關閉車門,提示乘客乘坐下一班巴士,同路線的巴士間隔通常為3分鐘~5分鐘。」
香港除了專營巴士外,還有小巴提供特殊的線路服務,有些走固定路線(綠色專線小巴),有些則行走非固定路線(紅色小巴)。小巴主要為鐵路提供接駁服務,分擔專營巴士的一部分載客壓力,並滿足偏遠地區的交通需求。
私家車用車費用高
與內地相比,香港的汽車價格相對便宜。據香港運輸署2015年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全港登記的近80萬機動車輛中,私家車約57萬輛。但平日在路面上行駛的私家車只有不到30%。調查顯示,由於高昂的登記稅、牌照費、油費以及停車費等各種開支,不少香港市民處於「買車容易養車難」的尷尬境地,大量私家車被迫「休眠」。
「每天從屯門的家出發,開車到新界火炭的公司。這筆費用每月折合算下來,開支在1萬港元左右,確實讓我吃不消。」從事展覽設計行業的Jason無奈地說道。由於用車費用過高,他也在慢慢轉變出行方式。
正是由於對私家車的「高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香港的交通環境。道路上私家車數量減少了,公交車、巴士暢通無阻,既不會造成道路擁堵,又節約了市民的出行時間,香港政府在此呈現了最大限度的公平與效率。
人行道可「上天入地」
在香港城市交通規劃中,十分重視路網的建設以及土地資源的適度開發,利用立體空間來減少地面道路的承載負擔。所以香港的馬路雖沒有深圳寬,但層次非常分明,高架橋、雙層路、隧道比比皆是。
為輔助鐵路發展和減少使用路面交通作短途代步,近年來,香港政府加大力度擴展和改善人行設施,提高市民的出行環境。香港大量建設天橋、地道、空中走廊,大型購物中心和高級寫字樓下方設有公交總站或人行天橋,並安裝電梯和無障礙通道,極大方便了行人,有效地將人車分流。有人戲稱香港的人行道「上天入地」。
文明出行意識強
黃觀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凌晨2點開車到龍華印刷廠,將當晚印好的《深圳晚報》裝上車,驅車趕往皇崗口岸。3點半左右通關進入香港,將報紙送往香港的9個零售點,清晨5點半運送完畢後離港。
從龍華到皇崗口岸的路上,他總是小心翼翼;到達香港後,他整個人都放鬆了下來。「午夜在香港開車,迎面而來的車輛會及時將遠光燈轉換成近光燈,在路面狀況不太理想時,甚至會停車讓對方先行,更不用擔心會突然從哪兒闖出一輛車。」
香港交通管理模式的成熟,離不開市民高度自覺的交通文明意識。司機不搶道、不超速等習慣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無論是搭地鐵還是坐公交,市民都習慣了有序排隊;香港不設固定警察崗,交警每日在大街小巷巡邏,出現事故9分鐘之內必有警察到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