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對話霍夫曼:打破陳規,快速前進,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2020-12-21 36kr

編者按:《Masters of Scale》是LinkedIn聯合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創辦的一檔播客節目,他會定期邀請著名的創始人參加節目。本集他邀請了 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他們討論了一個問題:當你推出第一款產品時,如果產品沒有讓你感到尷尬困窘,說明推出產品的時間太遲了。霍夫曼認為,扎克伯格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大膽推出不成熟的產品,傾聽用戶的意見,不斷改進。這種開發策略幫助 Facebook 走向成功。

主題一:少年時代為家人搭建社交網絡 

霍夫曼:扎克伯格在哈佛讀本科時創辦了Facebook,如果想深入探究他成功的起源,還要追溯到很久以前。

扎克伯格: 10歲、11歲或者12歲時我經常為自己開發遊戲。最開始時我開發了一些糟糕的遊戲,我還記得,當時我開發了一款打雪仗的遊戲,可以與妹妹們一起玩,遊戲的圖形與線形畫差不多。不過它可以吸引妹妹來玩,我們在紐約長大,她們寧可玩遊戲,也不願意出去打雪仗。

霍夫曼:許多科技企業家都說過,當他們還是孩子時就開發了簡單的遊戲。扎克伯格的故事有些不同,他繼續開發下去。

扎克伯格:我的父親是一名牙科醫生,有一點很好:他的牙科診所與我們家是連在一起的。牙醫和保健師需要共享數據。於是我開發了一套系統,讓父親與各房間的人溝通,我與妹妹住在樓上,他也可以與我們溝通,我管它叫作ZuckNet。

因為它只是我們自己的小網絡,只在家裡使用,相當有趣。在漫長的時間裡,我探索過許多不同的社交軟體創意,ZuckNet只是創意的前身,非常原始。之後,AOL Instant Messenger來了,大家都在用。

霍夫曼:請注意,ZuckNet實際上打敗了AOL。當扎克伯格還是少年黑客時,他的前進速度就比產業巨頭快。產品是否完美?他不關心,它只是想開發出產品。我真心希望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像少年扎克一樣懷抱無憂無慮的精神。當我們推出產品時,不完美就是完美。

事實上,當你推出第一款產品時如果追求完美,可能會錯過時間點。為什麼?因為你會假設用戶的需求是怎樣的,而你的假設又是不精準的。你需要以儘可能快的速度用真正的客戶測試真正的產品,此時你開發的只是基礎版產品。用這種方法開發出用戶無法拒絕的產品是最快的。

早早展示你的作品,經常展示。千萬不要呆在車庫,獨自開發,只求讓產品變得完美。你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更要命的是你在浪費自己的機會。

如果你是賈伯斯,你不會等到產品完美,你等不起。況且賈伯斯只有一個。讓真正的用戶使用真正的產品,建立緊密的回饋循環體系,大多企業家用這樣的方式開發出好產品。不要害怕「不完美」,不完美不會決定企業的成敗,決定成敗的是速度,也就是說你能以多快的速度開發用戶真正喜愛的產品。

如果要討論這個主題,我的朋友扎克伯格才是完美人選。他總是匆匆推出不完美產品,扎克伯格有一句口頭禪:「快速行動,打破陳規。」我敢說,這就是Facebook成功的基礎。馬克確保團隊像少年黑客一樣快速前進,推出不完美的產品,這樣就可以讓用戶幫助改進產品。 

主題二:大學時代開發學習工具

扎克伯格:我認為,Facebook的戰略就是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學習,社區要求我們這樣做,正因如此,我們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鼓勵人們嘗試新東西、測試新東西、不要怕失敗。

霍夫曼:Facebook員工數量超過1.7萬,扎克伯格如何讓員工擺脫完美主義精神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回答。首先我們要從大學時代的扎克伯格說起,當時他還在哈佛讀書。那時扎克伯格有一個習慣,成天鼓搗一些項目,他忍不住這樣做。

扎克伯格:我跑去上與「奧古斯都羅馬」有關的課程。最後要考試了,老師展示了一些奧古斯都時代的藝術品,我們必須就藝術品的歷史意義寫一篇文章。就在學習之時,我正在為第一版Facebook編寫代碼,到了考試的前幾天,我還處在這樣的狀態:我完蛋了。藝術與數學不同,如果是數學,你只需要在考試時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就行了。藝術不同,你要了解它的背景,否則寫不出論文。

霍夫曼:無論如何,考試時間越來越近,你可能會認為扎克伯格會暫時放棄編寫代碼,不是的,扎克伯格反而更加賣力了。

扎克伯格:我開發了一項服務,基本上班裡的每一個人都加入進來,它會向學生隨機展示藝術品,如果你認為哪些環境信息比較重要,可以輸入進去。之後,你可以看到班上其它人輸入了什麼內容。它就是一個學習工具,有點眾包的味道,它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某件藝術品我們需要知道些什麼。最後教授告訴我,說考試的成績比以往都要好。最終我通過了考試。

霍夫曼:如果馬克少一點黑客精神,多一點完美主義,又會發生什麼事呢?只能相像。如果馬克在「羅馬藝術課」程序上多花一點時間,讓程序更好一些,又會怎樣?也許程序看起來漂亮一些,也許會有更多的功能。不過馬克可能會錯過機會,無法在學生需要工具時將工具擺在他們面前,還有一點更重要:同學們是如何使用工具的?他可能會錯過了解的機會。

對於大多人來說,匆匆拿出作品是一件難事。得分高的人一般都追求完美。同樣的本能既可以讓我們成為好學生,也可以讓我們變成糟糕的企業家。為什麼如此難?Susan Danziger曾經做過類比。她是Ziggeo的CEO,Ziggeo是一個平臺,在線上錄製視頻、嵌入高質量視頻。關於完美主義,她有自己的理解。

Susan Danziger:作為一家創業公司,要做的就是拿出草稿,老師讀這些草稿時會覺得它糟糕,你可能永遠不會提交這樣的草稿;你必須改變自己的習慣,推出一些讓人感到「困窘」的東西。

霍夫曼:看看馬克,他往往靈感突發,拼湊一些程序,然後匆匆發布,絲毫不會覺得尷尬。事實上,他還津津樂道。大多的程序都很實用,有一個緊急的原因促使人們試用,正如為藝術課考試開發程序一樣。他的許多項目都是社交實驗。什麼能吸引人?這是他最感興趣的。什麼能吸引他們?其它人。 

主題三:對周圍的人感興趣

扎克伯格:當我開始在哈佛讀書時,我很關心一件事:人是如何才走到一起、對事物形成一套理解的,個人無法單獨完成?在哈佛時,我開發了許多不同的工具。學期開始時,我開發了Coursematch,它試圖搞清你選了什麼課程。簡單來講,我下載了課程目錄,開發了一套工具,你可以說說你選擇了什麼課程。你可以瀏覽課程,它會告訴你誰在上這門課,誰在考慮上這些課。程序完全是文本,不是很迷人,但是學生會花幾小時瀏覽。在生活的社區內,其它人在做什麼?我們都想了解一下,渴望的程度比你想像的強烈。

霍夫曼:觀察用戶的反應改變了馬克的想法。人們想在網上做什麼?馬克有了新的理解。對於其它人的生活故事,我們很感興趣,這種興趣超過了馬克的預期。你對「奧古斯丁藝術」有何看法?你選擇什麼課程?你的同學想知道。每一次馬克匆匆開發工具,推出新的社交工具,他的理論就進一步得到證明,這種理論在他小的時候就形成了:網絡改變社交方式。

扎克伯格:人與人是如何溝通的?我一直很感興趣。計算機網際網路出現之後,一代人在它們面前成長起來,我是第一代的一份子,計算機與網際網路對我的童年造成了很大影響,遠不止是Zucknet那麼簡單。關於使用計算機,我有一段有趣的回憶,它讓我思考如何與計算機溝通,當時我要去上學,學校在另一個鎮。每天我都要搭巴士過橋去學校,一天結束之後,我又搭巴士回家,我的所有朋友都在橋的另一端。

當時雖然有手機,但不是人人有,所以我用AOL Instant Messenger溝通。我要與同學交流,談論各種不同的事情。當時,我們會關注所有細節,想控制溝通方式,想掌控發送的信號,如何與社區內的人有效溝通、如何與他們聯繫也是很重要的事,當他們回到家時聯繫溝通,我們正是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這種環境讓我形成了自己的哲學:如何開發產品(尤其是信息產品)、如何讓它運行的哲學。

霍夫曼:馬克持續為線上社區開發工具,測試工具。社區以更快的速度崛起,發展的速度比他想像的快。於是馬克也加快了速度:開發,推出,開發,推出。馬克因為惡作劇開發過一個照片混搭程序,後來又開發了Facebook。順便說一句,你可能會聽到馬克提及電影《社交網絡》,他認為它部電影只是純粹的小說作品,只有一個地方例外。

主題四:Facebook是如何誕生的?

扎克伯格:我因為惡作劇開發了Facemash,它是電影中唯一真實的事。Facemash並不是Facebook的前身,並不比其它項目更重要。它只是一個惡作劇,在學校裡,哪些人被人們認為最有吸引力,能否將這種共識挑出來?我並不為這個程序感到自豪,它不是我的好作品,顯得有點狹隘,我現在不會開發這樣的東西。我開發了許多工具,Facemash只是其中之一。

開發了一些東西之後,我記得哈佛校報「Harvard Crimson」這樣說過:「如果學生會要花2年時間才能建一個線上Facebook,怎麼能有人在幾天內開發出來?」我卻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可以將東西拼起來,這樣就有了一個工具,大家通過工具可以知道學校裡所有學生發生了什麼,只需要短短幾周時間我們就可以將這些組合起來。」最開始時就是這樣想的。我希望工具能夠走出哈佛,將社區整合起來,讓大家對周圍的事情有一個共識,我想自己使用,這是我最感興趣的。於是我在哈佛開發了工具,由此開始擴張。

霍夫曼:馬克沒有發明「社交網絡」概念,當時市場上已經有競爭對手,比如MySpace、Friendster。馬克並不認為自己的產品與它們是一樣的。現在想來有點難以相信,當時馬克認為Facebook和Zucknet差不多,他只是以學生的身份開發一個學生項目……

霍夫曼:你開發了第一版Facebook。很明顯,你當時沒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社交平臺。」最初搭建Facebook你是怎樣想的?

扎克伯格:我的確認為會有人開發一個全球性的社交平臺,只是由我們開發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是我們創造,也可能不是。」我連這樣的想法也沒有。當時我根本沒有問過這樣的問題,很顯然,全球性社區平臺也不會由我們開發。有許多企業進入了,他們知道如何開發類似的平臺,我們甚至都不是一家公司。我認為,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會有人開發一些真正的東西,我只想修完計算機課程。當我們真正動手並不斷開發時才意識到,哈,它可以變成真正的大產品,它可以擴張,成長。

霍夫曼:我多次聽到人們這樣說:「沒有想到會是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成功以有趣的方式悄悄向企業家走來。他們全身心投入,深入理解,為少量用戶服務。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親密的聯繫讓產品從小眾走向大眾。正因如此,我才鼓勵企業家早早推出產品。發布、觀察、反應,不斷重複這一過程。

關注速度,不混亂,不只如此,還要讓Facebook小團隊與增長的用戶數保持一致,完美的一致。用戶一般都走在前面,但並非時時如此。有時馬克必須打破慣例,給用戶一些周旋的時間。

為什麼?因為你必須搞清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用戶說什麼,做什麼,二者有距離,當他向新學園推廣社交網絡時這種距離感更明顯,馬克從中學到了經驗。 

主題五:向其它學校擴張

扎克伯格:網絡活躍起來,變得很有趣。我們介紹網絡在哈佛是怎樣創辦的,然後我們在耶魯推出,此時哈佛的所有人都說:「噢,來吧。至於他們還是算了吧?」每走一步都會發生這樣的事。從耶魯出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耶魯的人會說:「真的嗎?讓這些傢伙加入?」到了印第安那大學,網絡在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推出,印第安那大學的人卻說:「來吧。」活躍的人們預計會出現變化,但是很快大家就接受了,我們對此見怪不怪。

霍夫曼:馬克從這裡學到了經驗:學會傾聽。每一所大學都說,他們不想要其它學校加入,然而當每一家新大學加入之後,網絡變得更強大,人們更喜歡網絡。這是一個好例子,說明企業家既需要傾聽用戶的聲音,又要選擇性忽視一些聲音。自己的口味如何,自己的興趣如何,人並不能準確知道。

例如,Facebook的基本原則是這樣的:其它人會上傳一些與有你關的照片,會給照片貼標籤,當其它人給照片貼標籤時,你的朋友會觀看,可能比你先看到。你想用這樣的產品嗎,是還是不是?大多人會說:「我不想用這樣的產品。不,不,不。我不想要這樣的產品。」雖然每個人對產品很滿意。自己對新事物的反應是怎樣的?人的預測能力往往很弱。

用戶到底想從Facebook獲得什麼?馬克自己也成了精明的預報員,他並不認為自己在打造一項業務。大學二年級快要結束時,也就是2004年,他與聯合創始人離開學校去過暑假。

霍夫曼:為什麼會進入矽谷?

扎克伯格:我並沒有想過要離開學校。作為新生在哈佛呆了一年,然後度過了大學一年級與二年級之間的暑假,就在大二時我創辦了Facebook。Dustin是我的聯合創始人,當時我想離開劍橋去過暑假,我們就想:「應該去哪裡繼續拓展Facebook呢?」我們覺得:「還是去矽谷吧,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誕生了許多企業。」我還記得,當時我們曾談論一個問題:終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創辦自己的企業,Facebook就是這樣創辦的。

意思再明確不過,終有一天我們會創造一家企業,但是很顯然當時的項目我們沒想過將它變成企業。到了二年級快要結束時,我們進入了大約28至30個學校,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大家只是從學校錄入內容,他們問:「嗨,我們能在學校使用嗎?」我們根據訪問量給學校排名,如果伺服器的容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學校推出服務,這些學校的需求最大。夏天時我們搬出了學校,預計秋天就會回去。我們獲得了第一筆投資,由Peter Thiel領投。

扎克伯格:我曾告訴過Peter,說秋天就會回學校去,很明顯他不相信。他猜對了,我們錯了。到了秋天,我們才意識到要將服務推向幾百所學校工作量太大了,而且還要上課。哈佛允許學生請假,於是我們就請假, 「持續」請假。

霍夫曼:「持續」是一種保守的說法。Facebook迅速崛起,我問了Hall of Fame體育廣播員、播主Dick Stockton,讓他介紹一下接下來幾年Facebook的增長。

Dick Stockton:2005年Facebook進入2000所大學。還不夠。到了2006年,有企業提議10億美元收購Facebook,扎克伯格拒絕了。就在那一年晚些時候,扎克伯格收到了一份要約:150億美元。2008年,扎克伯格請來了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那一年,Facebook盈利了。2012年,Facebook上市。自Doug Moe率領的丹佛掘金隊(Denver Nuggets)以來,我還沒有看到過如此靈活的團隊。2015年,Facebook月活躍用戶達到10億。真是了不起。 

主題六:快速前進,打破陳規。

霍夫曼:在Facebook的早期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哲學理念貫穿始終,滲透到每位員工每天的工作中,這個理念就是:快速前進,打破常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在Facebook總部到處可以看到這條標語。標語的核心理念就是早早發布產品,哪怕產品會讓你很尷尬困窘,然後積極向客戶學習,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改進。用戶喜歡嗎?討厭嗎?還有更糟糕的事情:他們是否無視產品?

可能在特定環境下產品被破壞,可能社區的一部分人接受它,另一部分拒絕,可能用戶使用它,但是使用的目的與你預料的不一樣。如果想真正了解,只有在真實環境中與真正的用戶呆在一起。

扎克伯格:當你開發網際網路軟體,開發每天都可以改變的軟體,如果想學習,想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前進,還是要講一些策略的。我認為:等一年,為所有的創意收集反饋建議,這樣的方法並不好,雖然每一次發布的產品不完美,但是在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裡,你可以做得越來越好,最終結果也會更好一些。這就是核心。在這個時間點,我們正在開發一款產品,這不是最重要的,快速學習是公司的策略,這才是重點。

霍夫曼:這套哲學源自科技產業,但是許多領袖將這種非傳統方法應用於更傳統的產業。比如Kara Goldin就是這樣做的,她是Hint公司的CEO和創始人。Hint公司在水中摻入用戶喜歡的水果然後銷售。我個人比較喜歡黃瓜。Kara將創意應用於實踐。我們聯繫到了Kara,想聽聽她對「發布完美產品」的看法,這裡的產品是大家會喝的飲料。

Kara Goldin:我曾與許多企業家交流過,當中很多人都堅持一種看法:產品進入市場之前必須完美,老實說,抱有這種看法的人很多,數量讓我吃驚。當你製造飛機時,如果你對飛機的飛行狀況不是很滿意,而這點又讓你感到很不舒服,那你就會止步不前,你沒有辦法前進,然後你會陷入麻煩。

霍夫曼:Kara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拒絕向瓶裝飲料添加糖或者防腐劑,這樣的飲料很快就會變質。不過Kara仍然想知道大家是否喜歡這樣的飲料。她開始銷售Hint瓶裝產品,與此同時,她還飛到全世界尋找佐料,擴充產品線。

Kara Goldin:我們密切關注產品,確保味道不會改變。我們知道產品的保存期限只有幾星期。我們密切關注,確保產品不會發黴,畢竟它是無法保存的產品。我一直告訴企業家:「如果你不認為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但是你卻認為它相當好,而你又想知道產品能否讓一些人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些店鋪內銷售。」將產品拿去賣,然後不斷改進它。

霍夫曼:區分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矽谷,我們會說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比特世界可塑性很強,可以輕鬆重構。改變原子世界成本更高。一邊是毀滅,另一邊是解決問題,每一位企業家都要在二者之間穿行。重點在於你要讓實驗接近極限。對於馬克和Facebook日漸成長的團隊來說,「快速行動,打破陳規」相當於戰鬥口號,當Facebook成長為羽翼豐滿的創業公司時,這套哲學理念越來越重要。如果你率領幾千名員工快速前進,打破陳規,需要有人來化解混亂。隨著Facebook的成長,馬克發現一個事實:一方面,他身上流淌著黑客氣質(快速前進),另一方面,作為CEO他需要承擔責任,不能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二者存在衝突,這種衝突越來越嚴重。正因如此,一個新的標語誕生了:「快速行動……但是保持結構的穩定。」

主題七:保持結構穩定

扎克伯格:這個口號不太容易記住。

霍夫曼:最好的口號不只是好聽那麼簡單,它可以堅定信念,讓你去做艱難的決定。

扎克伯格:「快速行動」很有意思,因為你如果想做到必須拋棄一些東西。問題在於:「你願意放棄什麼?」最開始時,我們倡導的是:「快速行動,同時打破陳規。」意思就是說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前進,以更快的速度學習,了解社區想要什麼,我們允許服務有一些漏洞和缺陷。到了某個時間點,我們雖然跑得更快,節省了一些時間,但是滋生了許多漏洞和問題,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回去解決。

於是我們就想:「好吧,我們要制定新的策略,確保我們快速前進。」我們提出一個理念:快速前進必須建立在最好的基礎架構之上。進來一名工程師,他可能來自任何一家公司,在Facebook他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推出產品(測試更好了,行動更快了,等等),比世界其它地方快。「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有一點要注意,做到並不容易,我們投入許多資源打造基礎架構。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你願意放棄什麼,認為最終價值還是歸結到這點上,它們不是免費的,沒有什麼是免費的。

霍夫曼:馬克承認「快速行動,保持結構的穩定」不是什麼好口號,它沒有「快速行動,打破陳規」那麼朗朗上口。然而當公司進入新階段,新口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你仍然可以大膽推出半生半熟的產品,你仍然可以打破陳規,但是不能損壞基礎架構。因為修復基礎架構太慢了,如果你破壞了基礎架構,最終速度會慢下來。

以新規則作為指導,馬克為Facebook奠定了大規模實驗的基礎。它到底是如何推行的?有一點你要注意:Facebook有很多「面孔」。

扎克伯格:在任意給定的時間點,運行的Facebook都不止一個版本,大約有1萬個。在公司內部,測試什麼東西基本上公司的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權決定。如果事情比較敏感,會有一些規則,總體來講,工程師可以測試產品,可以推出一個版本的Facebook,不會應用於整個社區,只讓1萬或者5萬人使用。然後他們會拿到結果,看看產品對各種指標造成怎樣的影響,對他們關心的東西造成怎樣的影響。用戶是如何聯繫的?如何分享的?在這個版本中用戶的朋友增多了嗎?當然還要考慮商業指標,比如運營該服務效率下降了多少,我們能獲得多少營收?

甚至還可以進行定性調查,問問用戶使用該版本有多高興。最後,工程師會告訴主管:「嗨,我開發了這個產品,這是測試結果。我們要不要進一步開發,繼續做下去?」測試之前我們就將工具交給工程師,他們可以獲得數據,沒有必要在管理層一層一層爭論創意的好壞,這樣就可以將員工解放出來,以更快的速度前進。如果效果不好,我們就會放進資料,作為經驗教訓保存起來,不斷學習。如果效果很好,我們就會將小小的改變植入Facebook的根基:接下來如果有誰想改進產品,必須遵循新的標準。

主題八:對困窘感到舒適

霍夫曼:如果要賦予員工權力,讓他們自由實驗,必須對「困窘」(embarrassed)感到舒適。我諮詢了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讓她講講Facebook是如何處理「困窘」的,現在正確處理「困窘」已經成為Facebook文化的一部分。

桑德伯格:在Facebook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Ben是一名年輕的夏季實習生,當時他想搞清一些問題:怎樣做網站不會停止服務?激活漏洞,如何讓網站恢復?他觸發了漏洞,網站停止服務30分鐘。在科技產業,這可是很瘋狂的事。Ben成為了全職員工,後來我們將他所做的事稱為「Ben測試」。我們把東西放在某個地方,這樣網站就不會停止響應,Ben的做法得到了讚揚:「想法很好,只是執行不好,我們仍然會做這樣的測試。」我們會犯錯,馬克會犯氏,我會犯錯,我一直在犯錯,我們對錯誤保持開明態度。

霍夫曼:允許犯下大錯誤,這種精神不只解放了Facebook員工,也可以讓馬克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扎克伯格:它讓公司按一種模式運營,我要做的事就是搞清哪些指示是我應該下達的高層指示,要做這些事誰是最適合的人選。至於日常事務,大多的決策是這樣制定的:「好吧,它會毀了公司嗎?」不會,那就讓他們自己測試吧。如果測試的成本不是很高,我們會通過實驗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會讓團隊探索他們認為值得探索的領域,而不是用高壓手段控制。

霍夫曼:我想修正一下自己的理論:如果推出的第一版產品無法讓你感到「困窘」,說明你推出的時間太遲了。到了第二個版本或者第三個版本,困窘的感覺不會消失。事實上,即使你的產品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這種感覺仍然會存在。最創新的產品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困窘造成的。

「困窘」相當關鍵。在過去許多年裡,有些人誤解了我的意思,說我的理論有點悲觀,相當於投機取巧、輕率行事、不需要計劃冒然前進。

請注意,我說的是「如果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困窘」,不是說「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被人起訴」,或者是「你沒有因自己的產品感到深深的羞恥」。事實上,如果你快速推出產品,結果招來訴訟,讓用戶遠離,或者燒光了資金卻一無所獲,那就是說你推出產品太快了。毫無疑問,大規模實驗肯定是有風險的。每一次測試時都會有風險,可能會感到困窘,可能會失敗,沒有人對失敗無動於衷。扎克伯格如何擺脫恐懼?一言以蔽之:機會。

扎克伯格:如何確保Facebook對世界造成最大影響,如何確保我們不失敗,這才是激勵我前進最大因素。將事情搞砸了,企業惡化,這不是我最恐懼的,我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將機會最大化,這是我一生中最害怕的事。

【編譯組出品】編輯:楊志芳

相關焦點

  • 大黃鴨之父霍夫曼制"大粉貓"出世
    當此前處於「特級機密」的霍夫曼神秘新作掀開「蓋頭」的那一刻,現場人聲鼎沸,猜測許久的謎底終於揭曉:一隻身高10米、俏皮可愛的大粉貓,帶著盈盈微笑,向世人招手問好。而大粉貓一側的凱迪拉克「風範之翼」展館內更是「群星薈萃」, 凱迪拉克110餘年來最具時代風範的九款概念車、古董車、量產車,同眾多知名藝術家的參展藝術作品一道,構建出一個個藝術與科技的對話空間,呈現極富表現力、感染力的風範現場。
  • 陳規造句和解釋_陳規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陳規(chén guī)。近義詞有:成規,陋習。過時的規章制度。[郭小川《怎能老看背後的路》:「陳規被打破,又是驚恐,又是憂慮。」]陳規參考例句:1、這個偉大的世界永遠旋轉,不斷地改變陳規。2、打破陳規,那麼你就能掌控未來了。
  • 扎克伯格在清華大學演講:全程使用中文與學生對話
    在與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就未來人才培養、深化合作交流後,10月22日晚上,正在中國訪問的Face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又來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舜德樓,與學生對話。  讓在場所有學生甚至Facebook工作人員都意想不到的是,扎克伯格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全程用中文進行了演講。
  • 快速閱讀《不完美的她》後,我的整個人並不完美,不吐不快
    當我剛剛發布預覽時,《不完美的她》讓我遭受了期待的痛苦,畢竟我們不要說周迅,出道多年的童年女神白素貞也曾出現過,但期望值越高,失望越高。日劇《母親》感動了無數人,豆瓣得分高達9.4,腳本必須是沒問題,但是當涉及到本地化的改編時,我總是想說點什麼,否則不吐不快!一集22集,情節節奏要輕鬆有序。看著我,我開始獨立螢屏,不斷的雙倍速度,三倍的速度來加快節奏,但由於空間大,沒有營養對話,無關緊要的人物一直出現在每一集中。
  • 追求利義兼得的新商業倫理(上):扎克伯格的哲學
    扎克伯格以及任何商業領袖宣稱的價值觀高於金錢的說法是否不過是一種偽善罷了?正是這種認知的衝突奠定了商業圈興起的一股運動的基礎。這封公開信闡述了5個價值觀(「快速行動」、「敢於冒險」等),其中還提出:「我們希望Facebook所有員工每天都能夠在做每一件事情時專注於如何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價值。」 我最近坐下來跟扎克伯格討論了這封以及最新的那封公開信的問題,想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變化的。Facebook在Menlo Park的辦公地點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帝國,而且推土機還在繁忙地擴張新領地。
  • 「大黃鴨之父」霍夫曼新作亮相 為烏鎮定製「浮魚」
    和霍夫曼之前的諸多作品類似,浮魚依舊是想營造快樂愉悅的氣氛,傳遞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霍夫曼說,在烏鎮的白牆灰瓦和蔥榮綠樹間,這條粉色的魚能夠為古鎮增添一筆鮮亮的色彩,它「浮」在小橋流水間,等待著大家與之親密互動。
  • 《完美的他人》:別去評論他人,因為自己也不完美
    昨天睡覺前看了一部韓國片《完美的他人》,看完我就想寫一寫。韓國這個版本,基本上是義大利版《完美陌生人》的複製黏貼。《完美陌生人》在歐美地區上映後,很快風靡了全球,在短短幾年內在全球範圍內,就出現了八九個翻拍的版本。
  • 不完美的愛情才是完美
    完美的愛情並非是相擁一生過百年,也並非是大難臨頭各自飛。我想一份完美的愛情應該有著不完美的過程,愛情之路多坎坷,每一次痛苦都是給男女雙方的考驗。在痛苦中成長,去學會怎樣愛一個人,不要因為一點小的困難就輕易地放棄,愛情是要靠自己去把握,只要心中有愛,愛就存在。儘管愛情並不完美,但這不完美也正是一種完美。
  • 俞敏洪:不完美生活的美好
    不完美的生活不一定是不幸福的。幸福永遠不可能是抽象的,而是一種具體的感覺。有的時候,痛並快樂著也是一種幸福感。世界上永遠不可能存在純粹的快樂和幸福。你知道生活中有痛,說明你知道自己的不完美和社會的不完美。你從痛苦中獲得領悟,並最終超脫痛苦而獲得的幸福才是你真實感受到的幸福。人活著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如果一個人真達到了這種境界,他也就失去了活著的全部樂趣。
  • 人沒有十全十美,不完美是人生,完美人生不精彩,精彩人生最迷人
    作為一個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實現狀,才是真實人生,如果為了完美,追求這就會失去哪,做人總得有得有失的,不會什麼都會得到,什麼都得到了就不人了。一個人要獲處幸福總是需要奮鬥的,奮鬥了盡力了,播種了付出了,收穫了就知足了。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完美陌生人》:遊走在人性邊緣的愛情試探
    手機就是生活中的黑匣子,裝了所有的秘密,可能裝的太多了,我們不該拿手機玩這個遊戲。"人性就像月食,有明亮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這是一場由七個人組成的家庭飯局,導演將所有空間壓縮到了一間屋子,讓觀眾有了密室電影的感覺。同時這也是筆者所見過近乎完美的一個劇本,幾乎所有情節都是從對話中進行推動,從親情、友情再到愛情,在這90分鐘內,將所有的感情震蕩都展現了出來。
  • 如何與消費者有效對話,電動牙刷品牌usmile做了一次完美示範
    原標題:如何與消費者有效對話,電動牙刷品牌usmile做了一次完美示範要:廣告投放越多,品牌們就越疑惑,為什麼消費者越來越難買單?在去中心化媒介時代,看似品牌與消費者溝通渠道增加了,但其實雙方溝通難度也在增加——消費者在信息消費上更加碎片化,對五花八門的營銷信息免疫力也在不斷強化。
  •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完美的愛情,不完美的人生
    影片故事真正美好和吸引人的地方,倒不在於那個患有神秘基因突變會突然不受控制地穿越時空的男人,倒是在於,這實在是一個美好純粹的愛情童話,像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與王子那樣,Clare與Herry的愛情從他們相遇那一刻起就完美純粹地像無瑕疵的鑽石,完全拋棄那些現實的中物質功利誘惑和權力的部分(這些存在於現世中愛情中的雜質),他們的愛情中沒有別的只有愛情,對彼此專一忠貞的至死不渝的愛情。
  • 不完美的,才最完美
    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能決定自己的,從不是外界的條條框框,更重要的是,接納不完美,擁抱真實的自己。我們都需要別人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自信與對自己的肯定。舒適的連衣裙,遮蓋所有不完美的小贅肉爽滑質地,涼爽又親膚,帶來暢快的夏天領口處精巧的扣子裝飾,仿佛有一股淡雅的風緩緩吹來,帶著氤氳的香氣風輕拂藏藍的格紋,夾帶折海風的味道
  • 劍與遠徵迷軌沙洲完美路線攻略
    劍與遠徵迷軌沙洲完美路線攻略,分享一下這個全新的活動奇境的具體攻略,想要知道最新的迷軌沙洲奇境的完美路線具體要咋麼走嗎,想要了解一下這個活動奇境的具體方向嗎,本期攻略就能夠幫助大家快速搞定,然後領取大量的獎品,感興趣的話一起來看看吧!
  • 41歲的郝蕾身材完美,穿著一條黑色裹裙硬勒變成「括號臀」
    郝蕾現身某大型活動,身穿寬鬆的白色夾克,略帶清新清新的感覺,略微露肩的設計使郝蕾的脖子更加纖細,並顯示出性感的鎖骨和白皙皮膚,可以說,所有的亮點都可以看到,手臂上寬鬆的設計不僅有效遮蓋拜拜肉,而且對於服裝的身體感,不顯得拖沓,腰部設計將郝蕾小蠻腰的優勢充分發揮,穿著超薄,搭配黑色緊身裙,將郝蕾凹凸的身材曲線完美勾勒,充滿女性味,臀部設計更顯身材豐滿。
  • 我們心中想要的樣子,越來越不完美了
    《身邊》:是誰在人海中迷惘,卻到人海中尋找自己;感受到腳下的遼闊,也看到自己的渺小;我們心中想要的樣子,越來越不完美了;用一種夢的樣子,將你擁在懷中。214夜晚,路邊的歌者,用歌聲渲染著自己,卻打破了夜的寧靜。人們繞過了他們的情懷,卻繞不過夜的喧鬧。是誰在人海中迷惘,卻還要到人海中把自己尋找?
  • 幾米:我不是完美小孩,你們也不是完美大人,請接受脆弱的不完美
    她時常感到困惑,為什麼自己小時候的爸爸媽媽和現在的爸爸媽媽這麼不一樣呢? 明明大人也是從小孩變成大人的呀,為什麼變化這麼多呢? 大人們還喜歡嘲笑別人的小孩是溫室裡的花朵,卻又努力把他們的孩子培養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 重溫《魔戒》三部曲,指環王也是不完美的!
    影片視覺效果和音效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十分精緻,且不拖泥帶水。洛汗國和剛鋒國迥異的畫風和人情都通過細節完美的展示了出來,兇惡尸羅 半獸人猙獰的面容和精靈無與倫比的高貴,都通過不同意境展示出來,影片刻畫了戰場上洶湧的魔賓,巨型的象賓,精靈和矮人跨種族的友誼,人性的光芒戰勝邪靈的黑暗。都是值得讚嘆的。
  • 《我的俠客》京城完美結局如何達成 京城完美結局圖文教程
    導 讀 我的俠客京城完美結局我們應該怎麼去達成呢,其實京城完美結局的玩法還有達成方式對於很多的夥伴們來說也是一個充滿了玩法與問題的遊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