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新徽派藝術新銳計劃——2019安徽青年版畫、雕塑作品展
【學術主持】
師晶 徐曉虹
【策展人】
齊廷傑
【參展藝術家】
版畫
趙正光 李敬傑 孫榮生 張婷婷 賈永佔 劉麗晶 李輝 王晉南 許漢梟 胡然然 師一帥 崔天辰 王力平 吳晗 梁聰 劉娜 陳國棟 閆家龍 傅玉嬋
雕塑
史賢君 郭兵要 李燈 李品 羅宗勇 金俊 張亞 劉超 束毅 塗貴榮 田夢真 王穎李偉 李強 張潔 王萱 袁茂恆 唐任華 趙東風 劉日燦 陳治宇
【主辦單位】
中環控股集團 安徽大學教育基金會
【承辦單位】
中環藝術館 中環新徽派藝術交流基金
【開幕時間】
2019年12月27日 15:00
【展覽時間】
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19日
【展覽地點】
中環藝術館A館
【展覽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經開區繁華大道與百鳥路交叉口南100米
刻「古」銘「新」
齊廷傑
由中環控股集團、安徽大學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中環藝術館、中環新徽派藝術交流基金承辦的「新徽派藝術新銳培養計劃」自2013年創建以來,採取「藝術雙年展」的展覽形制,以海選報名、評審選拔的方式,先後推出了水墨、油畫、水彩新銳培養計劃。2019年12月27日,第四屆新徽派藝術新銳培養計劃——安徽青年版畫、雕塑作品展在中環藝術館開幕。
徽派版畫與雕塑,在中國藝術版圖上佔有較重要的位置。從源於刻書的古徽州版畫到當下全球視野下的當代版畫,徽派版畫的創作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質樸的藝術語言,鄭振鐸在《中國古木刻畫史略》中提及明代徽派木刻布局「雅致而工整」,線條「細膩而勻稱」,「小若針尖、大似潑墨山水、剛勁柔和與無施不宜,剛若鐵絲、柔若遊絲」。徽派建築、黃山風光等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母體,成為藝術家訴諸藝術觀念、變革版畫藝術語言的有效媒介與對象。賴少其、鄭震、師松齡等人對新徽派版畫的變革與推動,他們行之有效的嘗試,對於推動中國版畫事業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實踐。較之徽派版畫,安徽雕塑的發展,雖沒有明晰的線性歷史脈絡,但也出現了融合雕塑與版畫藝術語言特徵的徽派三雕的藝術形式(木雕、磚雕、石雕),徽派三雕巧奪天工與富麗堂皇,裝飾意味濃厚,呼應的是徽商的審美趣味,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近年來,安徽師範大學雕塑系的構建與設立,填補了安徽高校沒有專門雕塑類別的空白,對於推動安徽雕塑事業的發展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新銳展何以為新?一方面,青年藝術創作群體的出現,反映了在地藝術創作的藝術生態與現狀,在充分浸淫藝術母體的基礎之下,藝術家以新的視角與感受,或在藝術語言內部深挖,或嘗試新的表現形式,或追究當下與傳統之間的內在關聯,表達更具自我、更加開放的藝術觀念。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迭新與信息共享都會發生在一瞬間,所謂的「新」只是一種相對的「新」,代表了對未來美好的精神訴求。新銳,代表著朝氣銳意,代表著敢於質疑與挑戰,這是新銳展的核心所在。
2019新徽派藝術新銳培養計劃——安徽青年版畫、雕塑作品展,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共收到205份藝術家報名資料,通過初審與複評,共評選出版畫入選藝術家19名,雕塑入選藝術家21名,其中趙正光與史賢君展獲傑出新銳獎;李敬傑、孫榮生、張婷婷、賈永佔、郭兵要、李燈、李品、羅宗勇獲得優秀新銳獎;劉麗晶、李輝、王晉南、許漢梟、胡然然、師一帥、崔天辰、王力平、吳晗、梁聰、劉娜、陳國棟、閆家龍、傅玉嬋、金俊、張亞、劉超、束毅、塗貴榮、田夢真、王穎、李偉、李強、張潔、王萱、袁茂恆、唐任華、趙東風獲得新銳獎。
版畫方面,趙正光的藝術創作,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瑪格麗特的影響,畫面營造出某種莫名的荒誕感,版畫語言運用純熟,探究版畫語言表達藝術觀念新的可能性,代表了徽派版畫創作某種新的傾向;張婷婷的木刻版畫,將動物的形象置於畫面的中心,過度砍伐的森林包裹、浸潤在動物周圍,形成了符號的隱喻性,她從生命體驗出發,以微觀敘事傳達宏大主題,即以個人的生存記憶出發,表達人類過度侵蝕自然的隱憂;李敬傑的紙飛機系列作品,將代表童年記憶的紙飛機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山川並置,以青年人的視角,探究當下與傳統結合的可能性;孫榮生的時間系列作品,藝術語言非常國際化,假如說《存在的形狀》仍帶有些許的徽派版畫的影響,那麼《無刻度的時間》已經將徽派版畫的探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超越了徽派版畫語言的某些桎梏,這在無形當中超越了地域性,將徽派版畫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賈永佔的繪畫實踐,帶有些許神秘主義的影子,深沉厚重,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其他藝術家的版畫作品,分別從日常記憶、徽派建築、自然風光、形式構成等層面出發,做出了較好的藝術實踐。
雕塑方面,史賢君的作品體量雖不大,但是以成熟的雕塑語言,傳達了藝術家對於環保主義、城市化進程的獨特理解,他對象牙的處理,採取縫合的方式,是點睛之筆;郭兵要的作品,探究材料屬性與藝術語言完美相容的可能性,同時思考傳統表現形式在當下生發新的意義的實踐性;李燈的作品,從雕塑語言的肅穆性與詼諧出發,表達對於生命母體的謳歌;李品的作品《手揮五弦易》,來源於嵇康的「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東晉畫家顧愷之進一步深化為「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她的實踐,糅雜了雕塑語言與裝置語言,彷佛穿越時空有了詩意的感覺;羅宗勇的新古典雕塑作品,用雕塑語言刻畫了女性的姿態美,風情萬種。其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均可以看出藝術家作為獨立個體探究傳統與當下結合的可能,試圖探索出獨一無二的創作之路。
無論是版畫還是雕塑,其語言內部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新銳藝術家除卻繼承傳統,變革藝術語言,更為重要的是保持獨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如此,「新」之意義才成立。當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古意」,真正了解並進入傳統文化的系統,以現代人的視角、思維進行當代性的轉換,刻「古」銘「新」,我們的藝術實踐,才真正富有了時代精神。
原文轉自:收藏投資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