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味道正宗的"太安魚"~秘訣在這裡

2021-02-17 四川烹飪雜誌

↑↑  直接點擊  ↑↑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汽車來往成渝兩地都要經過太安鎮,每天經達這裡的大量流動人群,帶動了一方飲食的繁榮,"太安魚"以其獨特的鮮美味道,吸引了大量過往食客,通過他們,"太安魚"迅速向太安鎮以外拓展市場,也致使"太安魚"這一地方特色美食名揚四方。

太安魚一般是以鰱魚、草魚、鯰魚作為主料,在做法上,運用了炸和燒的方式烹製成菜。太安魚的味道之所以讓人覺得獨特,成菜風味特殊還跟紅苕粉、泡菜、豬油等配料很講究有關。

太安鎮盛產紅苕,因為受當地的土質和氣候的影響,所產紅苕的味道都比較甜。而紅苕粉都是用土法製作出來的,由於未經過深加工色澤偏黑,但下鍋後呈現的粘度好,用這種紅苕粉調糊去包裹魚塊,經下鍋油炸並燒制後,不僅很巴味,而且口感筋滑。而做魚所用到的泡菜,則選用土壇泡製,口感比外地泡菜更爽脆,且酸味純正。還有做正宗太安魚必須用到的豬油,在採用時也有講究。那些沒掌握這些關鍵的廚師,要麼是燒魚時不加豬油,要麼是只用現成的化豬油,這些做法都不正宗。豬油一定是用豬肥肉熬出來的油,只有用這樣的豬油,味道才更香。

製法:

1.把鯰魚宰殺治淨,剁成大塊裝盆。

2.在加鹽和醪糟汁拌勻醃味後,加入紅苕粉糊拌勻。

3.再下入七成熱的油鍋炸熟,撈出來待用。

4.鍋裡留底油和化豬油燒熱,下郫縣豆瓣醬、薑末、蒜末、蔥段、泡菜末炒香。

5.摻清水燒開,加入幹辣椒、花椒、胡椒麵、料酒、醪糟汁、鹽、雞精、醋和白糖調好味。

6.再把魚塊放進去,蓋上蓋子燜入味。

7.勾味精調好味,起鍋裝盤並撒上蔥花,即成。


戳下圖回放「贏在後廚第1~5季內容

↑↑  直接點擊  ↑↑

2017《四川烹飪》合訂本已剩少量,戳下圖立即訂購

《四川烹飪》雜誌訂閱方式

1.郵局訂閱:郵發代號為62-50

2.本刊郵購:郵局匯款至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號

四川烹飪雜誌社郵購部收

(請填寫清楚收件人真實信息及訂購內容)

3.微店(點擊)或微信支付至微信號:18980751350 

4.中國郵政報刊訂閱(點擊)

-  微信公眾號id:scprweixin  -

餐飲界專業品牌新媒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版權所有,禁止所有網絡圖文摘抄整合、轉載!

相關焦點

  • 自己動手,做出讚不絕口的正宗潼南太安魚
    在太安停車的司機們發現了這裡的魚味道鮮美自然,並且做法特別,然後流傳到各地。「太安魚」俗稱「坨坨魚」,它不僅保留了原「太安鯿魚」的風味和特色,而且重味輕型,具有濃烈的川菜特點。人們給它總結了六個字:「麻、辣、燙、細、嫩、鮮」。
  • 四川太安魚的正宗做法,香辣過癮又解饞,一點腥味都沒有!
    太安魚是正宗的重慶菜,以香辣,滑嫩,鮮美而著名。瑛子吃過兩次,就愛上了這道麻辣鮮香的太安魚,特別裡面的魔芋,那可是太安魚的靈魂所在!有魔芋本來的味道,還吸收了魚的鮮味,再配上裡面的調料,哇!每一頓吃,都不嫌膩。
  • 從"無味精"到"炒豬肉":北美中餐館裡鮮為人知的六個秘密!
    從"無味精"到"炒豬肉",以下是最突出的幾點:1、你永遠無法複製中餐館的食譜你自己在家裡很難複製出中餐館的菜的味道,主要原因是醬油。你在網上找到的食譜與在中餐館裡所使用的成分不同。餐館裡的醬汁,通常是各種調料和醬汁的摻雜合成,由此調出各家獨特的味道。而廚師掌勺的功力也會帶來很大的差異,信不信由你。
  • 趣談因川渝老司機而流行起來的美食太安魚
    」 今早起床早,站在陽臺俯瞰小區中庭一汪靜水的大遊泳池(現在我們小叫喚魚池),不知怎麼的,又憶起了在重慶潼南太安鎮太安農莊的一段潼鄉生活工作歲月,又憶起了那口肥美酸香的太安魚,鮮香撲鼻的蔬菜宴。
  • 重慶特產傳說(72) | 從潼南到合川 一條太安魚的美味遷徙
    一方水土一方物產,這裡的物產經過這裡人的打磨,就能成為當地特色,一旦脫離了原產地,味道,不能說難以入口,至少是少了那份原汁原味,一如重慶人去外地吃重慶小面、火鍋的感受。說到太安魚,大家都知道應該去潼南,太安魚俗稱「坨坨魚」,就出自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是重慶江湖菜中的一道名菜。
  • 潼南太安魚的正宗做法
    太安鎮對該魚取材講究,做工獨特,菜品入口即化,油而不膩,鮮美,滑嫩,香辣,百吃不厭,源遠流長。看似溫和的一道椒麻魚,可是又麻雙辣哦!讓你辣得過癮,麻得痛快!今天就教大家太安魚的家常做法:材料:花鰱魚(一條 ) 澱粉(適量 )姜(適量) 蔥(適量) 蒜(適量) 鹽(適量) 花椒(適量) 八角(適量) 郫縣豆瓣(適量)
  • 太安魚成為潼南「美食名片」
    在太安停車的司機們發現這裡的魚味道鮮美,並且做法特別,然後口口相傳,太安魚的美名流傳到了各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太安魚成為重慶一大名菜;2003年太安魚被評為「中國名菜」;2009年太安魚烹飪技藝入選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間的沉澱,太安魚作為潼南的「美食名片」,逐漸受到各地遊客的青睞。
  • 千年餘韻,"武所"中山!
    今天來到了距離縣城十二公裡處,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家姓"古鎮"中山鎮"。古鎮現居住著102姓人家,被稱為"天下一絕"。該鎮還以「軍家方言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軍家話"著稱,它是中國方言史上的一個奇葩,更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個奇蹟!軍聲以贛語言為基礎音,軍家話後人以贛東為主,特別是撫洲金谿縣,融合了粵語,閩南話,客家話等多種語言。關於"軍家話"的起源,目前學術界存在多種爭議!
  • 行走大美青海之二:"惡魔之眼"與"千佛巖"
    "艾肯"在蒙語的意思為"源頭"。最早確切記載艾肯泉的是俄國探險家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他於1885年在青海和新疆探險時所著的《走向羅布泊》中首次介紹了艾肯泉。艾肯泉是一個熱泉,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熱溫泉,因為含硫磺過高,泉眼周圍飛鳥野獸不敢靠近,泉水流經之處寸草不生。
  • 太安魚——重慶名菜
    在太安停車的司機們發現了這裡的魚味道鮮美自然,並且做法特別,然後流傳到各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太安魚成為重慶一大名菜。和大家常吃的「水煮魚」比起來,「太安魚」並不算辣,但味道更富有層次感,用洪七公品嘗黃蓉廚藝的話來形容,就是「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諸味紛呈,變幻多端,直如武學高手招式之層出不窮,人所莫測」。
  • "一本堂"的歷史傳說 <一>
    文 鄭志錫 攝影 安 安 <<一本堂>>位於本縣蘆溪鄉奇嶺口村河西,又名"唐大司徒鄭公祠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居住"碉樓 享有"天然空調"美名
    李仁奇 攝其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的習慣。",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活化石"。
  • 重慶合川首屆"淶灘·宋風集市"助農文化節濃情開幕
    10月24日上午,千年古鎮淶灘甕城廣場古韻飛揚,重慶合川首屆"淶灘·宋風集市"助農文化節濃情開幕!下穿越的千年"鄉飲酒禮"表演、"金鼠嫁女"表演引來眾多遊人觀看,18種合川精品農特產品亮相集市,淶灘陰米、臘肉等展現千年味道!
  • 絕不能在日本說出"蛤"
    在中國人來說的"蛤?"說得非常普遍,像是聽不清楚,或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的時候就會用"蛤?"要是搞不懂對方的意思,就可以說:"蛤?什麼,可以再說一次嗎?"完全沒有不敬的意思。但是在日本人來說這是非常沒禮貌的語氣,疑似"媽的!你說啥"這個意思了。要你這樣說他們就會生氣,覺得你沒有禮貌,因為這個詞啊,只有日本人在跟別人吵架,或者是輕視別人的時候才會用的字。
  • 不能在日本隨便說出"蛤"
    在中國人來說的"蛤?"說得非常普遍,像是聽不清楚,或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的時候就會用"蛤?"要是搞不懂對方的意思,就可以說:"蛤?什麼,可以再說一次嗎?"完全沒有不敬的意思。但是在日本人來說這是非常沒禮貌的語氣,疑似"媽的!你說啥"這個意思了。要你這樣說他們就會生氣,覺得你沒有禮貌,因為這個詞啊,只有日本人在跟別人吵架,或者是輕視別人的時候才會用的字。
  • 在"溫州小張家界"優雅地張揚
    回走一會兒,便開始進入峽谷,路牌顯示為龍門峽景區(又稱溫州小張家界),又有路牌提醒"景區未開發,請注意安全"。沒有清晰的路道,儘是驢友走出的野路。這裡的優美風光與原始的生態,吸引了遠近很多的驢友來踏足此地。
  • 20年專注一道菜,他把大半輩子心血放在太安魚!如今居然藏在園藝山!
    這個世界難題關注綿陽味道,發現身邊美食吃魚不長胖,吃魚能變美無論是焦香魚皮、嫩滑魚肉的烤魚還是麻辣誘人的水煮魚亦或是開胃酸爽的酸菜魚讓吃貨些都是無法拒絕在這裡太安魚做法和味道就很正宗原材料全部是從重慶潼南運過來的付師傅,是太安魚的第二代直系傳承人20餘年的製作太安魚的經驗
  • 關於"旅行"
    現在有一個時髦的詞叫"打卡",上班打卡、跑步打卡、旅行打卡⋯⋯,其實打卡就是個儀式感,你真正應該在意的是你在打卡中得到了什麼,是一份堅持、一份努力,還是只是個形式和新鮮感?真正的悲哀可能是,你打了很多卡,可是你依然不快樂不成功不進步,那就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而是自欺欺人了。
  • 再遊"紅螺寺"品讀人文,觀養心境
    於是背上相機,約上好友,一起給"秋分"這一時刻留下些念想吧。經過75公裡的路程,來到了懷柔區"紅螺寺",一晃10年沒來了,就以拜訪老友一般的懷想,走進了紅螺寺!最早時寺院裡松樹很多,那時覺得非常肅穆莊重,現在種上了竹子,並竹已成林鬱鬱蔥蔥,真可謂曲徑幽長、柔翠剛勁,走在苔蘚點點的石板路上,朋友感慨!
  • 【微記錄】花兒與大叔的臺灣之行:湘菜"彭園"
    期間不僅受邀觀摩2014年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更與中華海峽兩岸企業交流協會、高雄市烹飪商業同業烹飪公會、高雄市河邊餐飲集團、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彭園集團等臺灣著名社團組織及企業單位深入溝通學習,從產業鏈整合發展的角度重點調研了臺灣的品牌餐飲與酒店經營特色、食品加工企業及重點產品、餐飲及酒店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訓、涉農領域社團特色服務、以及餐飲食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模式等幾個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