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省級旅遊度假區、特色旅遊城市、旅遊強縣、旅遊名鎮、旅遊名村5項認定名單,擬認定雙廊古鎮旅遊度假區等10家單位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石林縣等15家單位為特色旅遊城市;麗江古城區等20家單位為旅遊強縣;騰衝市和順鎮等67家單位為旅遊名鎮;大理市雙廊村等133家單位為旅遊名村。
其中,楚雄州楚雄市入選雲南省特色旅遊城市;楚雄州祿豐縣入選雲南省旅遊強縣;楚雄州姚安縣光祿古鎮、大姚石羊古鎮、祿豐黑井古鎮、楚雄市紫溪鎮入選雲南省旅遊名鎮;楚雄州楚雄市紫溪彝村、楚雄市紫金村、武定縣獅山村、武定縣水城村、大姚縣松子園村、祿豐縣烏龍潭村、祿豐縣琅井村、姚安縣馬遊村、南華縣岔河村、南華縣咪黑們村入選雲南省旅遊名村。
下面,和小楚一起領略楚雄州此次入選的特色旅遊城市、旅遊強縣、旅遊名鎮、旅遊名村的獨特魅力吧!
入選特色旅遊城市:楚雄市
楚雄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因彝族在此世代居住,整個楚雄城充滿彝家風情,無論是在彝人古鎮,還是在被稱為「中國第一彝村」的楚雄紫溪彝村,都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彝族味道。
在楚雄,白天漫步在寬敞的街巷,聽彝族老人講講故事,看看精巧別致的彝族建築。夜晚,吃上一桌滿是彝家味道的長街宴,燃起篝火,圍著火堆和彝家兒女一起載歌載舞。
閒暇之餘,可以到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逛逛,這是中國唯一頗具歷史文化價值和較高知名度的彝族曆法主題公園,也是彝族精品文化展示區、城市森林公園和市民休閒休憩樂園。
入選旅遊強縣:祿豐縣
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祿豐,是一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在這裡,兩億年前的恐龍開啟了宇宙的秘密,一千萬年前的臘瑪古猿唱響了人類起源的序曲,四千年黑井鹽文化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近年來,祿豐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全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和楚雄州委「1133」戰略部署,立足享譽世界的恐龍化石資源、多樣性的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和持續性的旅遊品牌影響力,以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一部手機遊雲南」為抓手,優化「軟環境」,以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項目開發為重點提升「硬實力」,加快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和旅遊強縣。
入選旅遊名鎮:光祿古鎮、石羊古鎮、黑井古鎮、紫溪鎮
光祿古鎮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經千年風雨,如今還保留有始建於唐天佑年間的國寶級文物龍華寺、元代設置的姚安路軍民總管府、中西合璧的高氏宗祠、結構嚴謹而不失靈動的古鎮回型街等眾多遺蹟。夏季,光祿古鎮的千畝荷花盛開,呈現出「蓮花千姿弄古城,盆地碧綠萬頃田」的壯觀美景。
石羊古鎮位於大姚縣城西北部35公裡處,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和鹽文化。歷史上的石羊因鹽而興,製鹽業始於西漢,明未清初達到鼎盛,曾被賦予「滇國鹽都」的美譽。曾經的商賈雲集給石羊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衝擊。至今,古鎮存有建於明洪武年間、規模宏大、典雅大方、布局嚴密的孔廟和世界上最大、鑄造時間最早、工藝最精湛、保存最完好的孔子銅像。還有南北對峙的南北二塔、「封氏節井」大型浮雕、曬鹽篷、古鹽井和穿鎮而過的香水河及二十一座風雨橋。
黑井古鎮位於祿豐縣西北92公裡處的龍川江畔,曾因鹽而興,有過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如今,古鎮雖然不復往日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等。古鎮裡,武家大院、文廟、節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文筆塔等明清古建築仍保存完整,見證著千年鹽都的興衰繁華。
紫溪鎮位於風景秀麗的紫溪山腳,距楚雄市中心12公裡,是離城區最近且彝族傳統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村落。進入村寨,一幢幢色彩豔麗、開放通透的民居呈現眼前,彝家人「黑之尊,黃之美,紅之祥」的審美情趣,在這裡得到最直觀的呈現,彝族文化與現代建築的巧妙融合,在這裡相得益彰。來到這裡,不僅可以體驗農耕文化,感受民間村落的新時尚,還可以欣賞優美的山水風光,盡享舒適愜意。
入選旅遊名村:紫溪彝村、紫金村、獅山村、水城村、松子園村、烏龍潭村、琅井村、馬遊村、岔河村、咪黑們村
行走在紫溪彝村,就如同行走在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裡。村間小道千迴百轉,若隱若現,既有山鄉之趣,又有便行之優。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紫金村給人一種直白樸實的印象,層層疊疊的山巒薄霧朦朧,村邊果園裡穿梭著給果樹修枝剪葉的農人。
獅山村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武定獅子山,境內風光秀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裡的人們怡然自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水城村因風光旖旎的水城河被人熟知,村內生態環境良好。來到水城村,可以看看那些藏在深山鮮為人知的絕美景致。
松子園村地處大姚縣曇華鄉,村內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這裡的彝族人民創造並留存了濃厚的彝族傳統文化。
「三月賞花,五月品桃,一年四季田園樂」。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滇中桃園——祿豐縣烏龍潭村,頗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裡的景致。
琅井村素有祿豐縣「第一大村」美譽,村內有開寧寺、溫家大院、魁閣樓等古建築,曾被譽為「文獻之邦」。
馬遊村是姚安梅葛的發源地,村落建在依山傍水處,房屋形式多種多樣,傳統住房有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和麻秸房等。
岔河村地處南華縣城西北部,至今保留著傳統的彝族民間傳說、農耕文化、歌舞器樂以及婚喪習俗等文化現象和生產生活場景。
咪黑們村位於南華縣五街鎮,境內高寒冷涼氣候優勢較為明顯,以松茸為主的野生菌資源十分豐富,是南華縣野生菌主產地區之一。
來源:楚雄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