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網訊(張澤華)9月25日,記者從忻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河曲縣將於2020年10月1至10月8日,在忻州古城秀容書院、河曲主題院落(西口古渡)、南北大街、南城門樓、東大街、泰山廟前及各廣場、群眾集散地舉辦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月活動。屆時,將有非遺項目陳展、民間文藝展演、特色旅遊文化展示、美術攝影作品展覽、名特產品和扶貧產品展銷等6大版塊活動內容,突出展示地方文化,全方位宣傳河曲,展示河曲。
據了解,河曲縣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月活動的六大版塊內容是:第一版塊是非遺項目展陳,有5項展示活動,即民間麵塑製作、民間剪紙展示、民間手工虎鞋展示、河曲燈盞盞展示、辛公府香醋釀造技藝展示。通過實物展銷和非遺展演,到時現場群眾將會近距離感受河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第二版塊是民間文藝展演,即河曲民歌、二人臺表演、二人臺器樂演奏等,到時獨具河曲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一定會讓人們盡情領略到河曲的民間藝術魅力和人文情懷;第三版塊是特色旅遊文化展示,有2項活動,即河曲人文、自然長卷展示和文化遺產宣傳片播放,在主題院落、農產品展示館視頻循環播放《大美河曲》、《中國影像方志▪河曲篇》、《河曲河燈會》、《河曲地名故事》、《河曲二人臺民歌精品展示》宣傳片。將全景式向大家展示河曲特色文化旅遊風採;第四版塊是美術攝影作品展覽,即有「逛古城 品文化 識河曲」精品書畫展覽,精選展出作品60件;同時還有「新時代新河曲」精品攝影展覽和文旅推介圖片展。以獨特視角,將從歷史文化遺產、黃河流域自然風光、黃土風情人文地理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式展示新時代新河曲建設成就,和黃河、長城美麗板塊、壯麗雄姿,盡享攝影藝術震撼之美;第五版塊是名特產品和扶貧產品展銷,展銷分為工業品展銷和農副產品展銷兩大類,涉及22家企業,共92種產品。特色工業品18種、方便飲品食品27種、旅遊工藝品3種、扶貧產品44種,種類多,品種優;第六版塊是招商推介活動,將進行招商項目現場對接諮詢洽談服務,並舉行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忻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共河曲縣委書記邊東聖發布全縣旅遊文化及招商引資情況
忻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共河曲縣委書記邊東聖表示,文化旅遊產業是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最具效益的優勢產業、最具環保的綠色產業。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提出了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塊」戰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著力打造了忻州古城這一文旅融合的大平臺、全域旅遊的支撐地。在此,乘著全省旅發大會的東風,藉助「逛古城 品文化 識忻州」古城系列活動這一平臺,召開此次推介活動,既是為了講述河曲故事、展示河曲形象,為發展壯大河曲文化旅遊產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更是為了全面展示河曲加快發展的態度和誠意,讓更多的朋友認識河曲、關注河曲、走進河曲,推動河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忻州市新聞中心主任尹新鳳主持新聞發布會
河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志福發布「逛古城 品文化 識忻州」忻州古城河曲縣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月活動情況
河曲縣政府副縣長王霞出席新聞發布會
河曲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郭永勝回答記者提問
河曲縣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鄭永厚回答記者問
河曲,位於晉、陝、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全縣國土總面積1317平方公裡,轄6鎮6鄉183個行政村,總人口14.4萬。河曲縣因地處黃河彎曲之處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黃河過境約76公裡。河曲踞長城,臨黃河,歷史上曾是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耕讀傳家人文薈萃,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河曲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千裡黃河、萬裡長城「雙龍交匯」之地,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帶,素有「煤電之鄉、雜糧基地、文化名城、白樸故裡」之美譽。文化底蘊積澱深厚,著名的《走西口》產生於此,被譽為「民歌海洋」、「二人臺的故鄉」,河曲民歌、二人臺與河曲河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提問
記者提問
河曲不僅有蜚聲海內外的河曲民歌和二人臺,而且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既是長城和黃河的交匯處,又是內長城和外長城的交匯處。不僅有娘娘灘、羅圈堡、彌佛洞、臨隩公園、西口古渡、海潮禪寺等自然人文景點,還有代表現代文明的大電廠、龍口水利等一批新型工業旅遊景點。
同時,河曲縣是忻州市文物大縣,全縣不可移動文物426處,分布在全縣12個鄉鎮,其中古遺址195處,古墓葬74處,古建築132處,石窟寺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5處,明代長城現存17段。縣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錄中:國家傳統村落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近年來,河曲縣創新實施「1266」工作思路,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發展提速、效益向好、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2013--2016連續四年榮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2017-2019連續三年全省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位列優秀等次,該縣的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均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陣。特別是該縣的工業用地、用水、用電價格,乃至平均勞動力價格均為周邊地區中最低,是生產、商務活動成本的「窪地」和發展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本網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