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曾好好地活過

2021-01-17 談資有營養






人盡皆知的是,印刷術尤其活字印刷是古代中國最輝煌的發明之一;並非人盡皆知的是,活字印刷在中國從未真正盛行。


自從紙張發明之後,書籍也就逐漸增多;遲緩的手抄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印刷術就應運而生。印刷一開始是雕版印刷,雖然貌似跟印章同理,但印章是捺印、雕版是刷印,雕版反而跟碑刻的拓印更接近。


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一度被認為存世最早的印刷品,是1900年在敦煌出土、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金剛經》。這部經刻於公元868年,文字古拙遒勁、刀法純熟、墨色均勻、印刷清晰,向來是中國古代印刷術的典範。



但雕版印刷卻早在初唐就已出現,出生於公元643年的僧人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裡說:


如印文,讀時先後,印紙同時。
如世間印法,讀之則句義前後,印之則同時顯現。


學者孫機指出,印文、印紙、印法都明確指的是雕版印刷:用一塊印版印出的文字,讀起來雖有先後,卻是同時印上去的。法藏這些話含義十分明確,沒有產生誤解歧義的餘地。


法藏還譯有經書《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1966年,韓國慶州佛國寺中出土了十二章印紙粘結成的此經長卷,同時出土的銘文記載為公元706年安置。於是韓國學者欣喜若狂,競相發文聲稱既然存世最早的印刷品在韓國,那印刷術的源頭當然也在韓國。



可惜的是除了韓國學者自己,日本、中國和歐美眾多學者都不把韓國學者的話當真,因為種種證據都表明這本經書的印製地在中國。理由太多了:新羅向來有從唐取經的傳統;佛國寺本身就是在唐人參預下修成的;經書中有武則天生造的、朝鮮半島未曾用過的字……


更重要的是,朝鮮半島最早的印刷品本來是1007年刊印的《寶篋印陀羅尼經》。如果說新羅在706年已經能印出《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這樣的東西,但之後三百年間的印刷成就居然一片空白,無論如何也難自圓其說。


韓國爭不了印刷術的起源地,轉而去爭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權。即便考古發現已經證明:最早紙幣北宋「交子」印刷銅版上所用的銅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但韓國人仍然竭力向世界宣傳他們才是金屬活字的發明者。講真,這確實很韓國。

 




早在北宋時期,活字印刷就已被畢昇發明出來。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明確記載了畢昇用膠泥刻制活字,「火燒令堅」。印刷時將活字排在鐵板上,用松脂、臘、紙灰的混合物予以固定,壓平後便可付印。泥活字之後很快出現了陶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


但是與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卻從來沒有成為過北宋之後的主流印刷術,始終處於小規模適用狀態。即便到了清末,開始印製靈活性和時效性要求都很高的報紙了,仍然普遍應用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無法風行於世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是技術原因。無論是泥活字、木活字還是陶活字,其加工精度和耐久性卻難以滿足長久印刷的要求。金屬活字雖然耐用度沒問題了,但印刷所用的墨水用於有一定吸水性的木活字尚可,用於金屬活字則對於吸墨均勻的難度始終很大。


另外活字的製作成本也居高不下。晚清時福建的林春棋花了二十一年時間,耗資二十多萬兩白銀,到1846年才刻成大小楷體的銅活字四十萬個,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想而知。



二是漢字本身的原因。跟歐美的拼音字母文字不同,漢字種類眾多、字形複雜。在教育遠不如現代普及的古代,非識文斷字的人不能勝任排字工,而這樣有識字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無論是手工雕刻還是以字模鑄字,都需要會識字,工作才能繼續下去。因此對人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雕版印刷就不一樣了,只要雕刻手藝到位,很容易照樣學樣刻出一塊精美的雕版來,即便上面寫什麼一個字都不認識。實際上到了明清,雕版製作已經成為了流水線工藝:一名工匠甚至連刻一個完整的字都不需要,而只需完成一個筆畫即可。


技術、成本加上更重要的操作難度,使得雖然活字印刷被發明了,但主流向來都是雕版印刷。宋代刻印《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大藏經》,都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巨型書籍,《大藏經》的雕版達13萬塊之多。



 


雖然從未成為主流,但活字印刷仍然是有發展進步的。以往的雕版大多是圓潤的行楷,本質上是用硬筆模仿軟筆書法,既耗時又費力。到了明朝弘治年間,無錫的出版商把字體改成稜角分明、筆畫平直,轉折處多呈銳角直角。這種字體毛筆很難寫出,但用刀往木板上刻堪稱得心應手。喜歡託古的明朝人把這一字體稱為「宋體字」,也就是流傳至今的宋體。


宋體字其實本來是活字印刷推動出來的,這一時期話本小說的出現也讓活字印刷有所抬頭。因為消費者對話本的要求是求多求快,不講包裝精美版式雋永、不在乎排印敷衍錯訛連連,這樣一來活字印刷就比雕版要更划算。畢竟一塊雕版可以用好幾代,而活字更適合滿足快餐。



但話本的風頭很快被教輔蓋過。隨著科舉成為出人頭地幾乎是唯一的途徑,優秀八股文的集子也開始極受歡迎起來。那時沒有版權的概念,不用操心稿源、稿費,更不用操心銷量和過時。一本弘治年間的《五年科舉三年模擬》,過一百多年仍然有參考價值——因為反正科舉永遠考八股。所以經過宋體字加持的雕版印刷,適用度仍然遠在活字印刷之上。


清代最著名的活字印刷品,當屬雍正六年(1728)所刊印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達一億六千萬字,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印製這樣規模的活字圖書,只有動用國家的力量才能做到。而在民間,活字印刷也仍然存在,只是基本用來印家譜。


為什麼是家譜?因為跟經典和教輔不同,家譜有根據時間流逝不斷增減姓名及其事跡的需要。若是用雕版印刷,加減字還好辦,若是要改字則頗費工夫。而用活字印刷,每次印家譜都可以常印常新,保證彰顯家族發展的最新態勢。





雕版印刷術通過中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歐洲人只用了短短幾十年就轉向了活字印刷。1440年左右,居於現德國境內的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鉛活字,並迅速傳播至整個歐洲。活字印刷術造就的知識傳播對歐洲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後來的科技啟蒙,都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除印刷之外仍然長期存在的成書方式:手抄。在古騰堡發明鉛活字三十多年前,《永樂大典》成書。這部分為11095冊、共計約3.7億字的大書,完全由人工抄寫而成,世間僅此一部。到了嘉靖四十一年,皇帝又下令謄抄了一部。



與印刷術相比,中國的人工成本一直都極其低廉。出於對工匠行業的歧視,眾多窮書生寧可去當抄書的「經生」,也不願意去參與活字印刷。 而且與大字不識的刻工相比,抄書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要更高。所以一部《四庫全書》,七套全是4000名寫手一字一字抄寫出來的。


跟印刷版本相比,手抄本當然顯得更加古樸、高雅和藝術感。因此即便宋代以降,雕版圖書「流布天下」,但根本沒有終結手抄書的時代。明代文淵閣藏書中,手抄本的比例達到了70%。


當清末西方的鉛活字印刷技術進入中國時,遭遇的就是這樣一個雕版印刷為主、活字印刷和手抄並存的中國。只是鉛字很快擊敗了傳統的木板雕刻和木活字,隨著工業時代科技的進步、複製加工的便捷,漢字終於真正進入了活字印刷時代——但這一時代也出奇的短暫。1946年誕生的光學照排技術開始告別鉛字,1987年王選的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印出了第一張非鉛字印刷的中文報紙。漢字活字印刷的統治時代,滿打滿算最多一百年。



所以略顯尷尬的是,雖然活字印刷被世界視為對人類貢獻最傑出的發明之一,但中國自己卻少有使用。也就難怪美國學者託比·胡弗在回答「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時,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印刷術的發明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而中國木版印刷品的數量也確實令人驚嘆。然而,印刷術的發明並未在中國引起思想的動蕩,民族語言與特性的推進,或者一場文化和科學上的革命。」


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裡說得更直白:


中國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甚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與習俗。於是,印刷術用於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固了皇帝的統治,而不是正在出現的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針除鄭和用於著名的遠航外,並不象西方人那樣用於世界範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


所以多想一想為什麼印刷術沒有在中國造就飛躍、為什麼印製的多是佛經教輔、為什麼明清時期技術進步頭腦反而八股了這些問題,才算是對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真愛吧。

 

參考: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相關焦點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2020-08-24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僕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 中國的活字印刷為什麼沒有普及?
    中國的活字印刷為什麼沒有普及?中國最早出現了雕版印刷,也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在宋朝出現以後,到元初出現了木活字,明代出現了銅活字,然而活字印刷在清代及其以前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社會上依然以雕版印刷為主。
  • 活字印刷體驗館在中國悄然走紅
    新華社瀋陽4月15日電(丁非白 洪可潤)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中國東北城市瀋陽渾河南岸的一家活字印刷體驗館裡,8歲的羅夢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宣紙。經過1個多小時的操作,羅夢將這首《春曉》印到了宣紙上。  「我是專門帶孩子來體驗的。」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歐洲在12世紀時,才熟知從伊斯蘭地區進口的紙張,但於13世紀末便開始自己在義大利造紙,而於1380年左右又非常熱烈地歡迎雕版印刷術,並於1430~1460年間成功地使用了最早的活字印刷術。可中國社會卻經歷了一種既進步得很快,而又性質不同的發展。
  • 活字印刷之祖畢昇一介布衣,身世成謎,創活字印刷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術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推動世界文化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活字印刷術於北宋慶曆年間發明,是一個普通百姓畢昇發明的。由於當時朝代缺乏對科技成果的重視,在文學和歷史上並未詳細記載畢昇的生活經歷。
  • 中國古代印刷術,其實畢昇的活字印刷,還不如雕版印刷好用!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而相對於雕版印刷,它的就早的多。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辛德勇指出,中國沒有誕生銅活字印刷,「這樣的看法,很多中國人可能在情感上不願意接受」,但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對中國的影響,同時也能理解,「中國從『傳統書業』至『現代出版』的轉變,進一步引發圖書文化一連串的變動,導致了印刷、裝訂等方面區別於古代出版的一系列技術變革」。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體驗活字印刷
    體驗活字印刷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19-08-26 字體:[ 大 中 小 ]
  • 劉向東丨對古代活字印刷的看法三題
    【關鍵詞】活字印刷;中國活字印刷的動力;中韓活字印刷發展方向聯繫中國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巨大貢獻,其中包括活字印刷術。分析活字印刷在中國沒有成為主流的印刷術的原因,學者有很多研究成果。如有從「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生活的需求,藏書的風氣,自身的技術因素」進行了各方面探討,不可謂不完備。但是,這些研究有意無意地多半是和西方新型活字印刷術做比較。
  • 傳承活字印刷技藝的「益興堂」
    【一線調研】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在湖南瀏陽小河鄉的大山裡,有一座老農舍,堂房門楣上懸掛著門匾,上書「益興堂木活字印刷坊」九個大字,這便是潘根業的活字製作坊,也是他父親留下來的品牌。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我們要公正地說,宋代是值得尊重的一個偉大時代,救助民眾、慈善、助學、積極做文化事業。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
  • 走進活字印刷體驗館,追尋千年歷史印跡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期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2017年8月開業的「時光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位於大連北崗街的逅庫創意園裡。
  •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不過,在延安西路1538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畢昇館」裡藏著一件寶貝,能夠讓你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奧秘,它就是鎮館之寶「排版工作檯」。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隨後才有了南宋木活字、元代錫活字和明代銅活字。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現代的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但對人類文明來說,活了千年的活字印刷術值得每個人永遠銘記。話不多說,快跟隨小編的鏡頭,一起近距離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吧。
  • 體驗活字印刷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感受歷史印記,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團支部聯合草橋小學開展「活字印刷」體驗活動,孩子們在課堂上集體「穿越」,通過動手實踐,感受四大發明的魅力。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41年,北宋平民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製成了膠泥活字,活字印刷術由此而誕生。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活字印刷」亮相磁器口 市民可將喜歡的「活字」帶回家
    02-14 20:27:04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這裡陳列了3萬多個「活字」,不過和以前的活字印刷不同的是,這些「活字」全部採用了金屬材質,遊客不僅可以現場體驗「活字印刷」,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活字」作為紀念品帶回家。
  • 體驗"活字印刷"的快樂 武威市博物館開展體驗活字印刷術社教活動
    體驗「活字印刷」的快樂武威市博開展體驗活字印刷術社教活動孩子們收穫了自己的小作品  每日甘肅網5月29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 市民體驗活字印刷 6000多鉛活字排滿牆(組圖)
    6月21日,幾名顧客在青島「時光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體驗活字印刷。位於山東青島市市南區新100創意文化產業園內的「時光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擁有從全國各地搜集的老式印刷機、鑄字機等上百臺老印刷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