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陳綺貞,大眾眼中的文青女神,樂迷心目中的療愈者,仙氣、空靈這些形容詞都跟她劃上等號。在臺上背著結他閉著眼,專注地自彈自唱,是大家聽到「陳綺貞」三個字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畫面。簡單來說,傳媒幫她塑造出一個「不吃人間煙火」的形象,存在著莫名的距離感。最近港媒對這位文青女神做了深入探訪,或許可以為你揭開她不為人知的一面。
出道二十年最後悔的事?女神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回顧出道至今這段歲月裡,應該總有些遺憾想彌補,記者本以為會聽到「哪首歌可以編得更好」之類的事情。
但陳綺貞卻靦腆地說:「那時候剪了一個蘑菇頭嘛,我超後悔的!因為……剪壞了……」她指的是第二張專輯《還是會寂寞》的封套造型。
「後來有朋友說,香港歌迷超喜歡那個造型,但我印象中臺灣的歌迷跟媒體都很不喜歡,有人會說『是誰?是誰把陳綺貞的頭髮剪掉?』」
之後,陳綺貞分享了她分享了一個初出道接受外語傳媒訪問的經歷,當時記者帶同翻譯員,而整個過程她只盯著翻譯,忽略了在場記者的感受。
「小時候沒有那麼圓滑、世故,印象很深有一次做訪問…… 」「……可能那個記者會覺得不受尊重,被忽略。年輕時只專注在工作,很多待人處事的小細節,別人的心情沒有照顧到;現在就會覺得,如果時光可以倒退的話,我都希望每一個跟我合作都會覺得很圓滿,很開心。」
「工作不只是工作,我有能力的話,也想讓大家開心,照顧大家的情緒。」
回顧出道20年,陳綺貞對第二張專輯的「蘑菇頭」造型仍耿耿於懷,其實女神也是人,與你我關心的事情差別不會太大。所謂的距離感,有時是我們想太多而導致。
女神也有拖延症?從出碟節奏看人生觀
相隔5年才推出新專輯《沙發海》,背後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還是因為陳綺貞有拖延症?記者不諱言問了。
她笑笑說:「好了,我承認我有拖延症了!但是我都不覺得什麼3、4、5年有很久,你這一生以創作者的身份,出幾張唱片,本來就沒有人可以規範你。假設我要唱到80歲,那我兩年就要發一張唱片,怎麼有可能呢?我不可能像擠牛奶的方式去想作品這件事。」
從剛出道時,她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一開始的合約本來說一年要發一張唱片,我就想說『怎麼可能?』我一年也寫不了兩首歌,怎麼可能一年發一張唱片,這個合約籤下去我一定賠死了!」
然後她想到她喜歡的樂隊,The Beatles、Queen、Sting等等,也不是每年發片,甚至一生推出的專輯也不過10張,但作品數量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經典地位。
「對我來講,發片的時間和頻率好像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你這一生怎樣鋪排你自己,對我來講比較重要。」
新專輯風格故意「走偏」?隨遇而安享受樂手之間的化學作用
第一次完整地聽《沙發海》的時候,感覺「很不陳綺貞」,因為當中滲入一些另類搖滾的作品,有些重型、黑暗的感覺是以往沒有的,她是故意要刺激樂迷嗎?
「我沒有辦法說,唱片的風格是不是真的能如我所想,有的時候是化學作用。當製作人編曲時,或者樂手給你超越你所想的好的話,你不能因為『我本來要這個』,然後無視『這個東西這麼美好』。然後只要我要的,我會被那個新的火花吸引,唱片才會這樣好玩。」
詞大於曲現象影響創作?「詞跟曲分開想是有問題的」
「詞大於曲」的現象在華語音樂圈發生了很久,陳綺貞對這現象有自己的見解:「其實對我來說,詞跟曲分開想是有問題的。因為其實詞就是音樂,每一個字都有音。當我們眼睛看歌詞的時候,會誤以為歌詞跟曲是分開的,但其實我們在聽歌的時候,有時候同一個曲子你放了不同的歌詞,就會覺得變難聽了。不是詞寫得不好,對我而言,有的時候因為那個詞的音,跟那個曲子的音沒有很有默契的合在一起。所以,我現在都會把詞跟曲是想成是同一樣事情。」
「其實對我來說,詞跟曲分開想是有問題的。因為其實詞就是音樂,每一個字都有音。」對音樂的理解人人不同,但有時候把音樂想得太複雜是聽眾自己。
療愈者的脆弱 有時候必須要孤獨地面對自己的問題
俗語說「能醫不自醫」,陳綺貞的歌療愈過無數樂迷,但她會不會也有一些脆弱自己處理不來?「常常呀!我覺得我每天都超脆弱呀!快點來療愈我吧你們!哈哈!」
訪問前一天,陳爸爸突然急診進醫院,讓她有些感悟,關於脆弱,有時必須要獨自面對。「那時候我突然想到,人生就是必須要經歷一些事……」
醫院塞滿人,病人、醫生也很辛苦,有時候我們每天在乎的人好好的,突然變得連走出這個門都很辛苦的時候,確實百感交雜。
「……好像又突然歸零了,又從一個歸零的角度看失去或獲得的東西;那種脆弱,我覺得自己必須要孤獨地面對自己的問題。當每個人都一樣的時候,你就不太能夠要求別人去替你分擔,因為別人也有他的痛苦,也有跟你一樣的問題。還是必須要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找到方法渡過每一次低潮的時候,同時感謝那些願意陪你一起度過的人。」
陳綺貞,被譽為文青女神,去年經歷的分手事件,引發了很高的關注,如今新專輯已經發布,總有一首歌會打動作為文青的你,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說說哪首歌讓你怦然心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