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16日電 題:300億元產業「成長記」——解讀重慶江津消費品工業逆勢發展「密碼」
新華社記者李勇、李松
在重慶江津區,一家專注寵物潔齒骨研發、銷售的企業,創造出「1平方米廠房、1萬元收入」的產值「密度」,在細分市場中成長為領軍企業;一家生產芝麻杆等傳統零食的企業,靠著工藝改良,年銷售額1億多元,老字號煥發了新活力……
聚焦消費者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江津在「一桶油、一張紙、一瓶酒、一籃菜、一包調味品」中細緻挖掘商機,培育出300億元消費品工業集群,既惠及民生,也穩定就業。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產業發展「密碼」,記者深入江津一探究竟。
深挖資源稟賦:廠前農產地、廠內加工區
作為重慶傳統工業大區,江津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規模在重慶區縣中位居前列。有「高大上」的產業發展在前,江津為何還要花大力氣去抓看似不起眼的消費品工業?
「在消費品工業領域發力深耕,是區裡思考上遊資源稟賦、下遊市場潛力後,審慎決策的結果。」江津區委書記程志毅介紹,消費品工業與百姓日常「油鹽醬醋茶」緊密相關,伴隨消費升級,孕育著巨大市場空間。光是川渝兩地,就是上億人口的市場消費規模。
此外,江津農業產值重慶第一,花椒、柑橘等農產品大量出產,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資源優勢,也是江津做強消費品工業的底氣所在。
以青花椒為例,一條完整的種植、加工產業鏈條已在江津形成:產地面積55萬畝、椒農60萬人、近20家規模加工企業。
「廠前便是農產地,廠內就有加工區。」江津驕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聶果說,作為花椒加工企業,我們一年花椒採購量6000多噸,開發出花椒油等20多種產品,讓綠色農產品「變身」成了優質消費品。
「除了消化大量農產品,我們連水稻、玉米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也沒有丟下,一家包裝造紙企業正在建設60萬噸植物纖維原料利用基地,這又將是一個產業增長點。」江津區經濟信息委副主任謝治剛笑言。
得益於精細的產業謀劃,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江津消費品工業卻逆勢成長,2018年以來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將超過300億元。
用好開放平臺:在「一條江、一網路」中增強產業動能
在江津長江蘭家沱深水港區,一艘艘糧油運輸船裝卸作業繁忙有序。每年30多萬噸油脂、上百萬噸大豆、近50萬噸大米和小麥,通過水運,由此轉入糧油生產商益海嘉裡在中國西南最大的加工基地。
「以一條長江水道為運輸主通道,輔以完善的鐵路、公路路網,物流便捷、成本低,是企業落戶江津,並不斷追加投資的重要原因。」益海嘉裡(重慶)糧油公司副總經理王振榮說。
消費品工業具有原料「大進」、產品「大出」的特點,除了用足本地資源,江津更抓住區位優勢,從開放全局中謀劃消費品工業集群的發展。
前不久,從廣西欽州駛來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載50個標箱、1000多噸貨物,駛入江津綜合保稅區。這趟列車貨物主要是江津區內外造紙企業所需的原材料。
「近年來,通過建成江津綜合保稅區、開通西部陸海新通道江津班列、融入中歐班列路網等舉措,地處西部的江津深度融入國家開放大平臺,不斷為產業發展賦能。」江津區區長毛平說。
「這其中,藉助西部陸海新通道,我們正在完善冷鏈運輸、倉儲配套產業,建設進口農副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毛平說,區裡還支持消費品工業企業建設出口商品「海外倉」和海外運營中心,通過線上線下、內貿外貿融合,進一步增強產業動能。
營造發展生態:創新產品成「爆款」、老字號有新活力
在江津,消費品工業正一改「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傳統印象,通過企業持續研發投入、政府營造創新發展生態,產業效益讓人眼前一亮。
江津「西部食谷」產業園區裡,3個大學生創業團隊研發的寵物潔齒骨新產品,成為市場「爆款」,單品年銷量超過1000萬元。「傳統的寵物潔齒骨,是通過物理摩擦達到潔牙效果。而我們產品含有生物酶,可有效去除寵物牙菌斑。」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王陳說,專注寵物食品研發投入,公司已有30多項專利,產品銷路很好。
在江津,米花糖製作技藝是重慶市級非遺,也是川渝不少消費者「舌尖的記憶」。「為了吃得健康,我們將食品用油從豬油改為棕櫚油,持續推出小包裝、禮盒裝產品……不斷創新工藝、改善品質,是老字號持續壯大的秘訣。」江津荷花米花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尚明說。
「消費品工業要長遠發展,政府也不能缺位。」謝治剛說,今年江津還出臺了支持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十九條,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問題,讓消費品工業集群在江津扎得下根,邁入發展「快車道」。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