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堪稱《水滸傳》中最出彩的人物,其光芒都壓住了主角宋江。長久以來被人們所喜愛。至於理由,無外乎以下這三條。
其一:本事大。一個「景陽岡打虎」,就確立了武松「天人」地位。雖不斷有人說,武松本事不可信,因為沒有跟其他高手對決過。但敢問,水滸中還有哪位好漢,如武松這樣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再跟其他厲害好漢對比啥了。
除武功外,武松的精明、能力強也是出類拔萃的。如以一人之力,就乾淨利落、無懈可擊的破了哥哥遇害的案件,思維之冷靜,動作之利落,行動之嚴謹,無人能出其右。
其二:不貪財不好色。水滸好漢不好色似乎很正常,但想必大多是沒機會。對比宋江就清楚了。面對閻婆惜,宋江都養為外宅了。但武松面對潘金蓮呢?兩人情況明顯不同了吧,閻婆惜是為了報恩,潘金蓮是主動勾引。
號稱不好色的宋江扛不住。但武松不但抗住了,且還正義凜然!凡事就怕對比,一比就能看出問題!
至於貪財,則是好漢們的主旋律,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等為何劫持生辰綱?不就是貪財嗎!哪怕魯智深都有貪財的記錄,去了趟桃花山,把李忠和周通的金銀等物就給捲走了。而武松卻沒有這方面不良記錄。
但很可惜,如此不貪財不好色,本事又大的武松,按理說應有好前程才對,哪料卻是災禍不斷,這是為何?只因武松貪了這兩種東西。
其一:貪名的悲劇
一個人貪名聲,是好事。證明了他心中有敬畏,知正邪,明是非!否則就是惡名了,誰會貪戀?武松也是如此,他最珍惜的就是「打虎英雄」這個名號。
比如十字坡,武松嬉皮笑臉跟孫二娘纏鬥時,都把人家壓在身下時,當聽聞一聲「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再看武松立刻收手,後被孫二娘一逼問,都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是斬頭瀝血的人,何肯戲弄良人!」
從這裡就能看出,武松有多珍惜「打虎英雄」這個名聲。可惜成也是「打虎英雄」,敗也是「打虎英雄」。當武松醉打蔣門神,再報出這個名號時卻引來的禍端,最終被蔣門神夥同張督監等,差點要了他命。
絕望中的武松爆發了,來了個 「血濺鴛鴦樓」,然後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只不過這是武松最後一次貪名了!因為隨著這幾個字,武松就徹底把「打虎英雄」埋葬。從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從 「打虎英雄」變成「行者」。
因而武松貪名,其實反應出了他一心向上,滿懷正義感的本質,只不過被淘汰在遍布虛偽、奸詐的水滸江湖之中,使得武松災禍不斷!
這毫無疑問是個悲劇,但真正值得我們反思的,不是武松貪名悲劇的結果,而是如何讓一個人,能夠正大光明的「貪名」,不要被那些惡行,去公然傷害。
其二:貪酒的鬧劇
細觀察武松便會發現,他跟酒有不解之緣。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有兩次。一次是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不聽勸告非要上山,絕地反擊這才打死了猛虎!從這個角度來看,武松打虎,就是一次酒後鬧劇!哪料卻反而促成了,武松的成名!
而另一次武松喝酒,是在他成為「行者」後,遇到孔亮時揍了人家後,又喝得大醉,遭遇一條大黃狗。這次武松拿著刀都打不了狗,還一頭扎入小河溝裡翻滾,是狼狽不堪!所以武松打狗,也是一次酒後鬧劇!
這真是「成也是酒,敗也是酒」。因此可以斷定,武松貪的不是酒,而是酒後肆意放飛的「快感」,哪怕醉打蔣門神時,他也是這樣——施恩越勸,他就越喝!那麼武松為何會這樣?
其實,武松貪酒,是在掩飾他內心的自卑感,或說一種不安全感罷了。如他在景陽岡時,懷疑店小二,「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嚇我」。
所以,倘若說「武松貪名」是導致他災禍不斷的外部大環境,那麼他貪酒,則是自身原因導致了。酒醉後的武松,不是威風八面,就是丟人現眼。這種狀態顯然失去了靈活的彈性,使得他變得很極端。
所以,武松災禍不斷,還在於他自己做人極端。這給我們的反思便是,如何化解這種極端情緒?恐怕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起碼在做決定前,能否先不「喝酒」,冷靜哪怕是一分鐘,轉移一些情緒,這樣會不會好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