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反清復明終夢破,「文化復國」留遺芳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王船山畫像。

湖南省衡陽縣船山紀念館供圖

  在王船山誕辰400周年之際,回望其傳奇人生——前半生,他穿越時空與劉越石神交,後者英雄路窮、壯志未酬的悲憤,他感同身受。

  後半生,他是張橫渠,即張載,宋代大儒,無神論者,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哲學開創者。

  其實,王船山不是劉越石,也不是張橫渠,他就是王船山,見證古代中華民族擁有深邃思想的優秀代表

  關山遠

  2019年10月7日,是偉大的思想家王船山誕辰400周年。這個曾經在時間中一度湮沒的名字,至今也不是廣為人知,但思想家的價值就在於,他思考之深邃,如同以他為起點向前洞開了一條時間的管道,而後來的我們,就在這管道中前行。思想家,註定是人類中的極少數,像王船山這樣在明清交替、天崩地裂的特殊歷史時刻,苦難煎熬、孤獨抗爭而又自由思考的思想家,也獨此一人,但這個人,影響了無數人。

  在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之際,來回望這個光輝的名字和他的傳奇人生,無比惋惜在明末只有一個王船山,否則大明怎會如此土崩瓦解,又無比慶幸中國有這麼一個王船山。中國,中華文化,不會亡。

  這是歷史上最山寨的稱帝儀式了:

  狂風大作,臨時搭建的帳篷給吹倒了;暴雨傾盆,宮殿「琉璃瓦」現了原型,塗的黃色顏料淌了一地,染花了袞袞諸公的衣裳。《清史稿》載:「是日大風雨,草草成禮而罷。」

  這一山寨稱帝儀式的主角是吳三桂,公元1678年3月,他築壇於湖南衡陽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改國號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自稱「大周皇帝」,封正妻張氏為皇后。還建造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時間倉促,找不到足夠多的明黃色琉璃瓦,只能用黃色顏料塗塗塗。

  吳三桂此刻倉促稱帝,除了想過把做皇帝的癮,更多是一種「衝喜」性質——他在1673年於昆明起兵反清,「三藩之亂」遂起,起初攻城略地,進展順利,但隨著清軍在嶽陽一線阻住吳軍攻勢,吳三桂的運氣越來越差,屢戰屢敗,而同盟也紛紛降清,內外交困之下,吳三桂想通過稱帝來激勵士氣、逆轉頹勢。

  為了給自己的稱帝儀式再增添點儀式感,吳三桂想找名人給自己寫《勸進表》——這是梟雄們愛玩的把戲,明明自己對皇位垂涎三尺,偏偏還要假模假樣推辭一番,要別人再三勸說,以天下蒼生名義,哭著求著請他當皇帝,「天命所歸」,非你莫屬,這才假意謙讓無效、勉強實則欣然上位。《勸進表》,自然是越有名的人、越有代表性的人來寫最合適。吳三桂的手下,推薦了王船山。

  王船山是衡陽人,他出生地衡州城南回雁峰王衙坪,距離吳三桂稱帝處很近。王船山從小以才華著稱,14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旋即天地大震:闖王進京、崇禎自縊、清兵入關、鐵騎南下……王船山斷了科舉之路,卻始終未斬斷反抗清朝、恢復舊國的努力,他誓死不降清,在南嶽武裝起義,失敗,出仕南明小朝廷,不順,回歸湖南,寧肯四處逃亡飄泊,寄身荒山野嶺,也誓死不降清,而且寧肯丟掉腦袋,也堅決不薙髮……這樣的人物,如此道德文章,儼然是反清復明的一面旗幟,由他來寫《勸進表》,多有號召力!吳三桂下令:快快快,找到這位王船山,讓他寫!

  王船山此時已結束了漫長而苦難的逃亡生涯,隱居在今天衡陽縣曲蘭鄉茱萸塘「敗葉廬」,苦心著述。面對吳三桂的要求,他的反應咋樣?如果能夠還原歷史現場,他做了三件事:一,面對來使,堅決拒絕,並做噁心嘔吐狀;二,離家,逃亡,三,作《祓禊賦》,痛罵吳三桂。

  「祓禊」,意為除邪惡祭,反映了王船山唾棄吳三桂反覆無常卑鄙無恥的行徑。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叛清後,王船山還一度被他忽悠過。

  不得不說,吳三桂是個好演員,當初「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成為覆亡大明的罪魁禍首。因鎮壓同胞有功,分封雲南,因為康熙要「削藩」,他又起兵造反。他無恥到何種程度?起兵前,居然到明永曆帝朱由榔的墓前,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慟哭,伏地不能起」——11年前,就是他為了向清廷表示忠誠,在昆明親手殺死了朱由榔。當然,吳三桂也知道自己名氣太臭,為了忽悠人,編造了一個謊言:「朱三太子」在軍中,他起兵是為了討虜興明。「朱三太子」即崇禎帝朱由檢第三子朱慈煥,明亡後一直傳說他還活著,成為抗清義士的精神寄託。

  這個謊言騙了很多人,包括王船山,他為此離開隱居地,赴長沙、渡洞庭、進江西,四處聯絡故舊,圖謀大業。但是,當吳三桂決定稱帝,他苦心編織的彌天大謊,自然破滅了——既然你要「復明」,既然「朱三太子」還活著,你稱什麼帝啊,還國號「大周」!騙子,無恥騙子!

  無恥的吳三桂僅僅在衡陽做了五個月皇帝,就暴病身亡。三年後,清軍攻克昆明,「三藩之亂」結束,吳三桂被剖棺戮屍。這個時候,王船山隱居於石船山下湘西草堂,生活清苦,甚至連供他寫作的紙張都買不起,但他一直在寫作,一直在思考,在如豆油燈下寫,在貧病交加中寫。

  相比吳三桂反覆無常的一生,王船山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堅貞不渝。即使復國希望已全部破滅,他也不改大明衣冠,平時出門,哪怕大晴天,他都要戴鬥笠、登木屐,以示「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踏清朝的地」。這不是行為藝術,這是一個老人最後的堅持,最後的抵抗!

  1692年,正月初二,王船山於湘西草堂溘然長逝,終年74歲。他最終實現了「完發歿身」的夢想,以明朝遺臣身份下葬。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經48年過去了。

  崇禎自縊、清兵入關,但明朝實力猶在,還有百萬軍隊,更有一個包括中央機構在內的諸般齊全的留都南京,如若好好經營,並非不能支撐,甚至可重演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延續國祚百餘年的歷史,但南明,只有18年短命歷史。

  南明也不是沒有民意支持,清軍南下,在一向氣質溫婉的江南,都遭受過劇烈抵抗,小小江陰城,就英勇抵抗81天。清軍進行了極其血腥的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而江陰城破後,遺民僅53人……

  南明也不是沒有人才,也不是沒有忠臣。可以數出一長串名字,每個名字,都堪稱鐵骨錚錚:文有史可法、瞿式耜,武有李定國、黃得功。還有像王船山這樣忠心耿耿、堅貞不渝的讀書人群體,他們寧肯犧牲一切,也不放棄維護明朝正朔的理念。

  問題是,歷史關鍵時刻,身居要津、把持權柄的,都是些什麼貨色?

  就以王船山為例,他在組織南嶽武裝起義失敗後,九死一生,投奔南明永曆帝,意欲施展才幹、重振河山,卻因為得罪南明權臣王化澄,差點死於非命。

  王化澄,素以貪婪著稱,因擁戴永曆帝有功受到重用,在南明小朝廷,此人內結權監和內戚,與王后兄長王惟恭以王氏通族稱兄道弟,升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主理閣務。又外結悍將陳邦博,《清史稿》載:陳邦博此人劣跡斑斑,行賄得武科出身,邪氣十足,但能言善辯。降清明將李成棟攻陷梧州時,他曾秘密緻書投降,待李成棟又投向明朝時,陳邦博立即焚降書,並冒李成棟「獵為己功」,上奏南明小朝廷:「是我策反了李成棟。」他還賄賂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改敕「居守」廣西為「世守」廣西。又掠奪瞿式耜軍糧,陰謀劫永曆帝降清。後來他投降了清將孔有德。

  永曆四年冬,降清將馬蛟麟陷梧州,王化澄棄永曆帝「挾厚貲避居平南山中」,為馬部執殺,他苦心積攢的錢財,也被搶掠一空。

  陳邦博的下場呢?他後來被抗清名將李定國捉獲,磔於市,人人稱快。

  讀晚明史,會有一種徹骨的寒意:為什麼偏偏是那些既無才幹又不忠誠的王八蛋,掌握了大權?

  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熱衷內訌,搶奪地盤,清軍面前,卻畏敵如虎,一觸即潰;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臣,黨同伐異,勾心鬥角,大廈將傾,猶內鬥不止。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沒有接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文人,卻浴血奮戰,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那些沒有多少權力和資源的小官,卻竭力支撐,甚至付出一家一族的性命。他們是在那段歷史密集出現的悲劇英雄。

  譬如王船山的至交好友瞿式耜,他的命運,最能說明南明的絕望與絕望中的堅貞。

  瞿式耜是個典型的文人,但在危難時刻,一介書生,創造了以劣勢兵力三守桂林的戰績。遺憾的是,面對南明小朝廷令人絕望的內訌,他獨力難回天。1650年,清兵自全州進,桂林大亂,永曆帝逃向梧州。前線潰退下來的官軍,沿途擄掠,秩序大亂。駐城將領不戰而逃,瞿式耜氣憤到極點,捶胸頓足說:「國家把高官厚祿給這些人,現在這般行徑,可恥!可恥!」

  形勢越來越壞,男女僕從也走散了。他的侍從武官備馬請他出城暫避,勸他說:「大人是國家棟梁,一身關係國家安危,突圍出去,還可號召四方愛國志士,再幹大事。」瞿式耜已經絕望,揮揮手說:「我是留守,我沒有守好這個地方,對不起國家……」整整衣冠,端坐在衙門裡。總督張同敞,從靈川回桂林,聽說城裡人已走空,只有瞿式耜沒走,遂與之會合。二人相對飲酒,賦詩唱和,直到清兵進城,從容就義。

  瞿式耜的絕望,王船山感同身受。他後來寫詩描述了這種絕望的感受:「門前鷂子掠簷過,乳雀還爭越燕窠」(《憶得·絕句(其六)》)。

  這是歷史慘痛的教訓:晚明系統性潰敗,首先是用人體制的潰敗,德不配位,劣幣驅逐良幣,一艘大船已經千瘡百孔,即將沉沒,還有人在拼命鑿洞。有人要堵,反而被群毆,「要死一起死,你想幹啥?」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末日心態呢?要麼是有人早就準備好了逃生的小舢板,甚至另一艘大船的船票;要麼是糊塗透頂,只管這瞬間的享受,哪管下一秒洪水滔天。

  王船山離開了這條船,他做了另一個選擇。

  明朝已不可恢復,王船山將他的餘生,全部用來著述,目的只有一個:文化復國。

  近40年時間,他寫了四百多卷八百餘萬字,深刻犀利,又博大精深。他因此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對後世影響巨大,人們甚至稱:「北有孔夫子,南有王夫子」。

  很難用幾句話來概括王船山的思想,簡而言之:

  在哲學上,王船山攀上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巔峰,他總結並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思想,「太虛一實」「氣者,理之依」,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識、觀念,不可能離開物質而存在,批判了唯心主義關於人的主觀精神是宇宙本原的觀點。

  王船山批判「泥古薄今」,闡明了人類歷史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過程,他堅信:未來會更好。

  他同時認為,天地萬物「變化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一旦事物不動,就必趨腐敗。歷史是發展的,時代是變化的,所以隨著歷史的變化需要進行社會變革。

  王船山認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而不是所謂「天命」。他批判了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五德始終說」,「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鄒衍認為:「五德」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決定了歷史變遷、皇朝興衰。這一學說為很多人接受,以此來解釋改朝換代的「天意」,比如,明朝的「明」屬「火」,火克金,而水又克火,皇太極因此將「後金」改為以「清」為國號,最終「清水」滅了「明火」。王船山斥之為「邪說」,認為這種方士的五德始終說為野心家陰謀家篡奪政權製造理論依據。

  在知行關係上,王船山強調行是知的基礎,一切學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致用。他治學崇尚經世,他批判陽明學派空談心性輕視務實,認為這是導致明亡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王船山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他認為,要維護君王統治,但是,如果君主做不到「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獲罪天下百姓,就必須革除他的君位。在他身處的那個年代,能夠提出限制絕對君權,難能可貴。

  用今天的話來說,王船山的著述,基於問題導向,充滿批判精神。他既擁有堅定的中華文化自信,又系統反思國家政治興亡治亂的經驗與教訓,廓清迷霧,正本清源,尋找民族復興的道路。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者,一個深刻的批評家(他批判過朱熹、王陽明、司馬遷,甚至還有孔子),一個關心民瘼的哲學家。晚清以來,處於憂患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無論是自我修煉還是尋求「變法」,無論是推翻滿清還是抵抗日本入侵,都能從王船山的著述中汲取營養,都能從中找到批判的武器。曾國藩、胡林翼、郭嵩濤、譚嗣同、梁啓超、黃興、章炳麟、楊昌濟、毛澤東等人,均不同程度受過他的影響。

  曾國藩是王船山思想的有力傳播者,同時又是王船山的忠實粉絲,他評價王船山「碩德貞隱」,無論何等艱難困苦,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也能堅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誠」,是王船山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曾國藩深受影響,在率湘軍駐祁門大營時,他曾這麼訓斥愛睡懶覺不參加軍營早餐暨晨會的的李鴻章:「此間所尚的,惟一誠字而已!」

  1914年,長沙成立了船山學社,時常舉行講座,其中有一個認真的聽眾,就是青年毛澤東。他在學生時代的筆記《講堂錄》中,就記下了王船山「有豪傑而不聖賢者,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論斷,並做了發揮。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朋友蕭三回憶說:「長沙城裡曾有人組織過『船山學社』,每逢星期日舉行講座,講王夫之的學說。澤東同志邀請我們少數人也去聽講,他極其推崇王船山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民族意識。」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毛澤東還以船山學社為基礎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哲學,備課時研讀過《船山遺書》。由於手頭該書不齊全,還寫信給在長沙主持八路軍辦事處的徐特立,請求幫忙設法補齊所缺各冊。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兩次為「船山學社」題詞。

  1689年,距離生命終點還有最後的2年多時光,71歲的王船山給自己寫了墓石銘:

  「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所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於茲丘,固恤以永世。」

  這是他給自己的一生總結。

  前半生,他是劉越石,即劉琨,那位以豪雄名世的西晉將軍,畢生與匈奴、羯、鮮卑等外族浴血奮戰,意圖恢復河山,然而悲劇收場。

  他穿越時空與劉越石神交,後者英雄路窮、壯志未酬的悲憤,他感同身受。

  後半生,他是張橫渠,即張載,宋代大儒,無神論者,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哲學開創者。

  他推崇張載學說,並將氣一元論和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其實,王船山不是劉越石,也不是張橫渠,他就是王船山,見證古代中華民族擁有深邃思想的優秀代表。

  王船山影響的,遠不僅僅是偉人、名人。時至今日,在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一帶,尤其王姓後裔,白喜事都不請和尚道士做法事。王船山生前,「闢佛老而正人心」,批判宋明以來的唯心主義理學與佛、老交匯合流的現象。王船山的好友方以智(也是明末清初一牛人,傳說是他創辦了天地會)逃禪,並勸告王船山隨他一起逃禪,在當時「留髮不留頭」之腥風血雨下,剃個光頭假扮和尚,倒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王船山拒絕了。

  無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王船山都不屬於「佛系」,他是一個戰士。

  這正是王船山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從魏源回溯王船山——伍繼延會長到魏源和王船山故居尋訪湘商文化
    王船山當年逃入此洞避難。王船山,本名夫之,字而農,以船山為號,因此後人又稱他為船山先生,石船山隨之馳名中外。王船山晚年撰寫《船山記》以明心志,「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頑石也,而以之名」,「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陪同考察的衡陽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舒勇鈞說:只有真正的王船山粉絲才會到這裡來;同行的謝民先生曰:我們是走在朝聖的路上!
  •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王船山已是四百年——黃守愚序《王船山語錄序》
    晚年隱居湘水之西石船山下,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其為船山先生,世稱王船山。他是證成世界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中國文化代表人物。   一、王船山在近現代   譚嗣同稱頌王船山說:「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中國近現代史也果真如此!
  • 「吾書兩百年後始顯」:王船山「發現」記
    王船山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從未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大道,而且「立乎其大 、著眼於遠」,因此具有穿越時空的精神魅力 ,隨著時間推移 ,愈能顯現其現實價值
  • 王船山對衡陽來說意味著什麼?
    9月29日,長沙舉行了湘商文化始祖王船山紀念座談、《王船山語要》新書發行儀式、王船山箴言書畫筆會等系列活動。10月7日,衡陽縣舉行了王船山紀念郵票首發儀式、王夫之銅像揭幕儀式等系列紀念活動。這是衡陽最鮮亮的文化名片。毛澤東評價王船山時說,「西方有個黑格爾,東方有個王船山」,王船山也因此與黑格爾並稱為東西方哲學的兩大高峰。1985年,美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評出古今八大哲學家,其中四位唯物主義哲學家依次是:德謨克利特、王船山、費爾巴哈、馬克思。
  • 王船山與南嶽佛教
    本文從王船山與南嶽佛教的因緣、與南嶽佛教僧侶的交遊、詩文中的南嶽佛教意象、《蓮峰志》與方廣寺等方面論述王船山與南嶽佛教的關係。王船山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亦著有佛教著作。相關的佛教著作有《相宗絡索》一卷、《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康熙)保(寶)寧寺志》八卷、《蓮峰志》五卷。
  • 流雲的雲:王船山對衡陽來說意味著什麼?
    9月29日,長沙舉行了湘商文化始祖王船山紀念座談、《王船山語要》新書發行儀式、王船山箴言書畫筆會等系列活動。10月7日,衡陽縣舉行了王船山紀念郵票首發儀式、王夫之銅像揭幕儀式等系列紀念活動。這是衡陽最鮮亮的文化名片。毛澤東評價王船山時說,「西方有個黑格爾,東方有個王船山」,王船山也因此與黑格爾並稱為東西方哲學的兩大高峰。1985年,美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評出古今八大哲學家,其中四位唯物主義哲學家依次是:德謨克利特、王船山、費爾巴哈、馬克思。而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在重要場合提到王船山。
  • 黃守愚:王船山與王陽明,兩人有何不同?
    王船山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明朝滅亡、清朝興起,一切都崩潰了,在當時謂之「夷狄滅中國」「亡文化」「亡天下」。這是顛覆基本價值底線的問題,絕對不可接受,必須尊王攘夷,重建中華文化正統。王陽明批判的主要對象,是程朱理學的異化、世俗偏見、楊墨、佛老等。在當時,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科舉考試的指導思想。
  • 王船山是誰?這麼多大咖為他打CALL
    王船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王婧菲攝新華網長沙10月30日電(記者王婧菲)10月29日上午,王船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衡陽召開,國內外數百名王船山思想文化研究學者、專家齊聚衡陽,研討王船山思想的時代價值。
  • 王船山的攸縣三友:詩友劉友光、師友釋萬峰、摯友陳耳臣
    文丨譚特立 王船山是我國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清之際,朝代更迭,戰亂不已。文人故舊吟詩唱和,或閉門著書,或遁跡山野,大都不願出任為官,寧願過著清貧隱居生活,有的甚至出家當了和尚。王船山和攸縣的文人交往甚多,他到過攸縣的司空山、寶寧寺,熱愛攸縣。
  • 王船山的高等自信:我天生是作聖人、當開山祖師的
    此聯的意思是:儒家的六經責令我創新,開闢世界未來文化;我七尺男兒從天上來到人間是負有使命的,乾健坤順以洽合天道,作聖人,當開山祖師。 這副對聯,關鍵之處是「乞活埋」三個字。明了「乞活埋」的真義,便能知道王船山的高等自信與自我期許。 一般認為,「乞活埋」是指王船山只求被清朝活埋,以表達他堅持春秋大義而無所畏懼,敢於犧牲。
  • 朱光迪教授的講座《王船山精神及其影響》讓大家得到深刻啟示
    二、邗江王氏家族與王船山的一生。介紹了王船山的家世及生平事跡,歸納王船山的祖先多是中級軍官,到高祖王寧才開始以文墨教子弟,形成了讀書人家的特點。王船山曾與其伯兄同中舉人,明亡之前隱居南嶽,明亡後積極參加抗清鬥爭,投奔南明,流亡湘南,後來隱居著述。王船山既是書生,舉人,反清戰士,遺民,鄉賢、名儒大師。王船山的學術成就,一生著述頗豐,含經類、史類、子類、集類。
  • 王船山:他如何影響了整個近現代中國?
    熊十力認為船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就是「志在中夏文化之復興」。 1914年6月,「船山學社」成立,劉人熙為「船山學社」總理,並於1915年8月創辦《船山學報》。劉人熙寫道:「願廣船山於天下,以新天下。」 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受其師楊昌濟先生的影響,多次去船山學社聽講,並抄有王船山多處語錄。
  • 王船山的哲思深度: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王船山認為在人的主觀意志之外,存在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展趨勢。王氏透過表象發現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因和規律性,建立「勢—理—天」合一的理性主義歷史哲學,將我國古代史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王船山的理性主義歷史觀在他論史的破與立的過程中都有鮮明的顯現。
  • 王船山: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農,號姜齋,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出生于衡陽回雁峰王衙坪。船山家教極嚴,從小接受理學教養,七歲開始讀「十三經」,十四歲中秀才,十五六歲讀《離騷》、漢魏《樂府》歷代詩作十萬餘首。1638年,弱冠之年的王船山來到嶽麓書院。佇立院前,他仿佛聽見了四百多年前「朱張會講」之聲:「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
  • 誰在阻礙琉球復國?為何琉球王國的復國進程遙遙無期?
    琉球王國想要復國,需要同時滿足的條件太多,缺一不可;而將復國攪黃的因素,一個就夠了,而現實情況中還不止一個。這就非常尷尬了。雖然近年來琉球群島獨立的呼聲此起彼伏,但始終雷聲大沒雨點,獨立之路更是遙遙無期。
  • 《船山學刊》2021年第1期:郭嵩燾開創公祭王船山150周年回顧
    這句話是說,周敦頤和王船山在歷史上相距七百個年頭,魏然屹立,遙遙相望。他們包攬了宋明理學的開始與終結,一個以其著作為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是其開山祖;一個則從理論上對宋明理學進行了批判總結,是其終結者,他們在湖湘文化的歷史上也是光芒萬丈的。這句話是這篇告文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句話,它準確地評價了周敦頤和王船山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 東交民巷的使館建築群舊址還在,盡顯古建遺芳獨韻
    圖為古建遺芳—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舊址。
  • 一戰土耳其戰敗,歐美讓各古國復國,為何單單不讓拜佔庭復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土耳其戰敗,經《色佛爾條約》,帝國被分解成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希臘、中東地區、非洲北部都基本上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事實上很多國家仍然處於歐洲國家的控制之下),不過,作為歷史古國的拜佔庭,或者說東羅馬帝國,並沒有復國,這其實是各方政治勢力博弈,最後達成的一個妥協。
  • 解讀以色列系列:以色列的復國曆程-1-那些猶太復國運動的先驅們
    在筆者看來,像猶太人這樣復國的,沒有,它是一個孤例。 首先,一千八百年的故土,早已經不是猶太人的家園了,其他民族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上千年,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了。 其次,兩千多年前的王朝,成為復國的依據,是很牽強的。就像我們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慕容復想要復國大燕,簡直屬於痴人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