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大街小巷很少看到垃圾箱!
公共場所沒有垃圾箱卻保持得乾乾淨淨,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奇蹟」,是靠了眾人努力。東京的電車站,曾經有一度菸頭和嚼過的口香糖扔得到處都是,是那些負責清掃的大姐們將地上的口香糖用小鏟子一點一點地鏟淨。她們即使看到有人就在眼前吐了口香糖到地上,也不會當場抗議,而只是默默地伏在地上一鏟一鏟弄乾淨。人們看到她們的辛苦,看到清潔的站臺,慢慢地改變了意識,自覺地把嚼過的口香糖包起來不亂扔。
日本的街頭以前也有很多垃圾箱。上個世紀90年代,垃圾量急劇增加成為社會問題,雖然當時日本全國已經有了1000多處垃圾焚燒廠,但埋設場地還是不夠用。為了補償一部分處理費用和減少垃圾量,家庭垃圾開始收費。可這樣一來,極少數不自覺的人就把家裡的垃圾扔到了公共場所,管理部門為此大傷腦筋。
大概在同一個時期,東京接連發生了數起毒氣傷人事件,有的擱在了地鐵車廂的行李架上,有的放在了車站的垃圾箱裡。作為治安措施,車站內的垃圾箱在一夜之間全部撤走。後來在有些地方重新設置了垃圾箱,但都改成透明的了。
那麼,人們出門的時候怎樣處理自己的垃圾呢?一般是裝進自帶的超市購物袋裡帶回家再扔;也有在設有垃圾箱的地方消費後就扔在那裡,像便利店或是自動售貨機;也有在新幹線裡吃了便當後,裝回購物袋投進車廂內或月臺上的垃圾箱裡,不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如果是出遊住在飯店裡,也可拿回飯店再扔。
人們把垃圾帶回家處理的背後有這樣的想法:處理垃圾需要費用,自己的垃圾讓別人處理無異於是讓人承擔了這筆本應自己負擔的費用,自己的垃圾應當自己處理;還有就是儘可能不給他人添麻煩。
日本的一般家庭是怎樣扔垃圾的呢?家庭垃圾大體可分為七類:可燃、不燃、粗大、資源、法定回收和有害垃圾,還有樹木剪下來的枝葉。其中,資源垃圾、有害垃圾與樹木枝葉是免費收集的,飲料瓶、鋁罐、布料、紙張屬於資源垃圾;乾電池、燈管屬於有害垃圾,要單獨處理;樹木枝葉不收費是為了鼓勵種樹。扔可燃與不燃垃圾是要收費的,收費方式各地不同,有的是事先買來含有處理費的專用垃圾袋,有的是將買來的垃圾票貼在要扔的袋子上。粗大垃圾要打電話讓人來拉走,或是自己拿到垃圾廠去。法定回收垃圾主要是家電,由廠家負責回收處理。
居民區設有資源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點,由居民輪流值班管理。可燃與不燃垃圾一般放在自己的家門口,如果前一天夜裡拿出的話,還要防貓和防烏鴉來破壞。清潔車來回收,可燃垃圾一般一周兩次,不燃垃圾兩周一次。為了分類,我家的廚房裡有五個垃圾桶, 分別裝可燃、不燃、飲料瓶、玻璃瓶和鋁罐。
|加藤隆三木
作家、翻譯家、詩人。出生於日本東京,自幼學習中文,訪問中國數百次,曾駐上海近六年。
2010年起從事專業寫作,用中日兩種文字發表,近年出版的作品有«日本和歌三十首»、«中國的美意識與日本的美意識»、«薰風濤聲»等。
文字摘自《行樂》2014.4月刊(追櫻不停),購買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