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委宣傳部供圖
南報網訊(通訊員 孫樂 南京報業集團融媒體記者 李有明 田詩雨 嚴玲)1月4日上午,南京市秦淮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2020年,秦淮區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6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同時,安全生產相關指標、主要汙染物減排、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PM2.5年均濃度下降數值達省市考核要求。
轉型升級 | 全年編排98個重大項目
今年,秦淮區將招大引強作為核心動力,由區屬國企新組建成4家招商公司,擰成招商合力,億元以上簽約項目數、籤約項目投資總額、招商項目信息數分別增長10%。秦淮區將依託聯通、電信、華為等龍頭企業,建設物聯網聯合創新中心,物聯網產業收入超過220億元,創建省級車聯網先導區。
今年,秦淮區編排重大項目98個,計劃投資225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66個。通過「騰籠換鳥」,今年計劃新增稅收5億元、3億元樓宇各1幢,全區稅收億元以上樓宇數量力爭達到20幢。
創新發展 | 淨增高企90家,開建科創載體90萬㎡
據介紹,秦淮區大力培育引進獨角獸、瞪羚企業,今年將淨增高新技術企業90家,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營收230億元。同時,秦淮區將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孵化平臺,市級以上孵化平臺達54家。
今年,秦淮區將以矽巷統籌項目,建設南航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等科創載體,打造矽巷國際創新廣場,加快金蝶精品示範園區建設;開工建設科創載體90萬㎡,建成30萬㎡。
秦淮區將深化白下高新區改革,實現「管委會+集團公司」一體化運行,強化人才引進,將累計引進市級頂尖專家9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17名,引進高層次創業人才53名。
城市宜居 | 修路建停車場,建設綠色生態城區
紫東秦淮片區備受關注,今年將打通馬高路等斷頭路,加快明外郭-秦淮新河百裡風光帶建設,建成5個公共停車場,推動苜衛路等地塊改造,開展御道街等老舊小區整治。
秦淮區將深化「智慧工地」管理,在80㎡以上餐飲店推廣油煙在線監測;對友誼河、南玉帶河暗涵段等重難點河段進行整治;啟動王府大街等10條道路汙水管網建設。
今年,秦淮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完善垃圾「撤桶」和定時定點收運體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提升至75%,新建出新公廁9座,垃圾中轉站2座。
新城建設 | 按下「快進鍵」,每季度都有重大項目開工
南部新城建設是市民關注的焦點之一。今年,南部新城建設將再提速,重點是提高智慧化高端化水平。
據介紹,今年重點聚焦機場七路等主幹路網、能源中心等市政配套,投資46.3億元全面完成52個基礎設施項目;結合地鐵施工,高標準建設新城核心區16萬㎡地下空間,與跑道公園共同打造世界級文化客廳;全力推進南外新校區、全民健身中心、國際路市政綜合體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實現每季度都有重大項目開工,確保新城開發快出形象。
南部新城建設突出智慧低碳,以省綠色建築和生態城區區域集成示範驗收為抓手,以點帶面推動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實現「綠色建築+」創新發展。
文化賦能 | 夫子廟景區瞄準國家級步行街
今年,夫子廟片區以創成國家級步行街為目標,啟動建康路地下過街通道建設,加快英迪格酒店及文旅體驗街區地下施工,「戲院裡」項目建成開業;太平南路北片區精心打造民珠薈;中華門片區加快推進越城天地文旅街區、門西數字生活街區、門東東延等項目建設,實現鳴羊街開街運營,推動以中華門為核心的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同時,秦淮區將推進江蘇網絡文學谷二期建設,網文收入增長20%以上,規上文化企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今年,秦淮區將與江蘇省演藝集團等文化企業合作,推進小劇場群建設,打造「夜愚園」演藝項目,建成開放3-5個小劇場。
今年,秦淮區繼續打造特色品牌,創新舉辦第34屆秦淮燈會,策劃「秦淮客廳」等大型活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
民生發展 | 一批學校開工,新增2個5A級養老中心
今年,秦淮區將推進中航科技城小學、幼兒園、518街區普天小學等一批學校開工,力爭全區依法治校示範校(達標園)創建完成率100%;推進養老健康特色化,新增5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個,實現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在民生保障方面,秦淮區將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完成創業就業指標。同時,秦淮區將建設「零距離家園」,新建夫子廟、紅花街道鄰裡中心。
此外,秦淮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進3處保障房、2處人才安居房建設,完成4821套保障房安置。新增12塊足球場地,全年新增文化體育設施面積10萬㎡以上。
安全保障 | 24個行業開展一年期專項整治行動
安全是必須守好的底線。今年,秦淮區將分24個行業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整治行動。
記者了解到,秦淮區今年將推進石榴新村片區危房消險全市試點,完成一批危房整治;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水平,定期巡檢小餐飲、學校食堂、外賣加工點等重點場所;做好工地現場管理,全面壓降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率;加強防範促安全,加大群租房整治力度,加大金融風險排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