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55億元、再造一個鳳凰古城」……
一則湖南將花巨資「複製鳳凰古城」網絡新聞的出現,使湘西鳳凰古城再次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是政績工程還是『文化啃老』?」由於文中提出的「遊客日益增多與接待能力不足相矛盾」的理由難以說服大眾,各種接踵而來的議論聲把鳳凰古城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8月31日,以經營開發鳳凰八大旅遊景區(點)為主的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微博回應稱,打造「煙雨鳳凰」並不是再複製一個鳳凰古城,而只是對古城的減壓和保護。
那麼,一個複製古城的傳聞緣何會如此廣受關注繼而引發輿論的發酵?反對聲音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民意結果又反映出民眾對景區復古的何種心態?
網傳鳳凰「複製古城」
「鳳凰擬投資55億複製一座古城,以解決遊客太多等問題。」
8月31日,以此為標題的新聞報導經某網絡媒體發布後,開始在網際網路迅速傳播。
報導稱,上世紀80年代,鳳凰古城成為中國最早向外國遊客開放的景區之一。此後,通過大力實施品牌升級戰略和景區景點擴容提質系列工程,鳳凰成功晉升中國4A級旅遊景區。國內客源市場輻射浙、川、京等30多個省市,境外市場拓展到香港、馬來西亞、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上半年,鳳凰古城共接待遊客310.5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3.62億元人民幣。8月份以來,鳳凰古城的日均遊客量超過5000人次。
有數據顯示,鳳凰旅遊開發十年來,遊客接待量從2000年的57萬人次上升到去年的6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從不足百萬元攀至44.31億元。在旅遊旺季,當地某酒店一天的房費最低也要280元。當有旅客壓價時,酒店老闆很少「妥協」,因為此時鳳凰的酒店「根本不用擔心沒人住」。
不過,當昔日靜謐安詳的鳳凰古城被蜂擁而至的遊客攪得日益喧鬧時,基礎設施不足、遊客滿意度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也開始接連顯現。
文章透露,為解決日益增多的遊客與鳳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一個擬投資55億元人民幣,完全模仿鳳凰古城而建的新鎮「煙雨鳳凰」將於年內動工。
文中還引用了湖南鳳凰古城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對此項目的介紹,「煙雨鳳凰」是湖南省文化產業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將在距鳳凰古城6公裡之外再造一個新鎮,作為新的遊客服務區來釋放古城的接待能力。他說,「這並非建設簡單的配套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我們期盼能在傳承和弘揚鳳凰文化的同時,續寫鳳凰的歷史,成就新的經典。」
傳聞發酵引輿論關注
《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鳳凰縣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古城因此而得名。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
資料顯示,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鳳凰複製古城」新聞一出,立即在網際網路傳播發酵繼而引發輿論關注。
「政績衝動是魔鬼中的魔鬼」,「鳳凰古城也開連鎖店?」……在當前某些地方復古之風盛行的氛圍下,這一消息猶如在網際網路上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彈」。
「花再多的錢,模仿得再像,造出來的終究只能是一個贗品『古城』。」有網友說,沈從文故居中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包含了足夠的歷史文化密碼,等待遊客的解讀。儘管只有6公裡的距離,再造出來的故居作為新鎮的一部分,哪怕是一模一樣,也很難使遊客「入戲」。
這位網友認為,中國當下的旅遊業中,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新建再造的「假古董」。
「鳳凰古城之所以能吸引遊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歷史滄桑感。我們毫不懷疑當地可以花錢堆出一個和鳳凰古城外觀一模一樣的新城,可問題是,歷史卻不是真金白銀能買來的。」有網友則對古城複製後的前景深感擔憂:缺乏了歷史底蘊,難道遊客就這麼配合,大老遠地花錢跑到你那裡去看一幢幢的仿古建築?這不是自毀招牌嗎?
由於鳳凰縣官方對這一傳聞遲遲未作正式回應,有網友甚至猜疑,這一新聞事件或許又是當地對煙雨鳳凰項目「自我宣傳」的一招「苦肉計」。
記者注意到,一周以來,這則傳聞在網際網路傳播發酵繼而引發網民廣泛關注。據中國網旅遊中國輿情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3日10點,發布、轉載340篇次,主流微博評論、轉發超過萬次。且有清晰跡象表明,連日來,有關「鳳凰新古城」的熱議還在繼續。平均每分鐘評論量高達5次,12秒內就有一人次參與該討論。而網絡民意結果顯示,反對複製古城的聲音幾乎呈現出一邊倒態勢。
民眾擔憂「文化啃老」
那麼,鳳凰縣緣何要複製一個鳳凰古城?其所需55億元經費到底來自何處?由於鳳凰縣官方至今沒有公開回應,真相撲朔迷離。
為了探尋真相,9月5日,《法制日報》記者對鳳凰縣相關部門進行了電話採訪。
「網絡上所說的『古城複製』項目實際上是指『煙雨鳳凰』項目,這種說法可能是開發公司的一種營銷手段,並不是去再造一座古城。」聽完記者的採訪意圖後,鳳凰縣旅遊局一位工作人員談了自己的看法。
這位工作人員同時建議記者找開發此項目的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了解詳情。經過一番聯繫後,《法制日報》記者找到了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耀根。
「我們並不是去仿造一座古城,而是完善鳳凰古城的配套設施,以提高接待水平和改善接待環境。」彭耀根說,網絡傳聞複製古城的說法是一種誤傳。
彭耀根向記者介紹,去年鳳凰古城一年每平方公裡接待人數達到了580萬人,遠遠超過了預期人數。一些酒店、購物等配套設施與旅遊業的發展也顯得不匹配。修建「煙雨鳳凰」的目的就是想做好古城的配套設施建設。如建造一些好賓館,並且做好沱江水的環境治理。
「鳳凰計劃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清單。為了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給核心保護區減壓減負,我們提出了『建新鎮保老城』的設想。」8月31日,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企業微博上也發文認為,鳳凰古城無論物理意義上還是文化意義上,都是無法複製的。
55億資金來自何處?是企業資金還是財政撥款?彭耀根向記者透露,打造「煙雨鳳凰」的55億資金全部由民營開發公司籌集。
那麼,對於這一被誤傳的新聞,相關部門緣何遲遲不作正式回應?
「我們不想誤入怪圈!」彭耀根解釋說,事情沒有做好之前,沒必要和這些傳聞糾纏不清。
「傳聞非真,擔憂有理。」長沙拉師曾技芝認為,在各地大興復古之風,梁祝故裡、孫大聖故裡「爛尾」的背景之下,湖南投資55億元複製鳳凰古城,引來眾多網民非議,屬於正常現象。
「景區復古屢遭質疑,背後凸顯的是民眾對某些地區熱衷於『文化啃老』做法的擔憂。」曾技芝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也有法律界人士提出,若從古城保護的角度來看,在舊城之外建造新城,以此來疏散舊城的壓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問題是,「煙雨鳳凰」是出於保護鳳凰古城嗎?這實在令人生疑。說白了不過是借「文化保護」之名行「經濟增長」之實。換言之,投資55億元的山寨版鳳凰古城,只是相關各方獲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在這場資本逐利的遊戲中,所謂文化保護,也許只佔到極其次要的一個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