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雨綺因為一段採訪,再次登上熱搜。
記者問:「你買多貴的東西時,會告訴自己需要理智?」
張雨綺霸氣回答:「卡裡有錢的話,沒有什麼東西是需要理智的,但如果卡裡錢不夠的話,時時刻刻都需要理智。」
自嘲選男人眼光不行的張雨綺,這幾句頗顯智慧。作為一名中年老母,在養娃的康莊大道上奔馳的時候,瞬間扎心了。
又一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看著購物車裡琳琅滿目的物品,孩子的繪本書、各種換季衣服、一直沒捨得買的兒童零食、各種線上啟蒙課,以及種草已久的那瓶抗老精華,被我左換右選,抱著計算器算計著,哪種組合更實惠、更省錢。
到了確認支付時,理智站上制高點,打敗我那顆蠢蠢欲動地心。
對,是理智拉回了我,看著花唄付款額和銀行卡餘額,盤算著下月工資到手後,需要還多少,還剩多少,錢所剩不多,雙十一購物節,咱就別湊熱鬧了。
真是應了綺綺子那句,卡裡沒錢,時刻得保持理智。
我也才注意購物車裡,塞滿了孩子需要(實際是老母親認為孩子需要)的東西,於是刪刪刪,剩下那瓶喜歡的抗老精華,付款,坐等快遞。
中年老母不易,該對自己好時就出手。
我恍惚,養娃這幾年,總是想著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最好的,結果,給娃花不停的路上,不僅忘了對自己好,還忘了消費的目的。
到底是想給娃優質的物質條件,還是攀比心理作祟,生怕娃落後,錯過最佳啟蒙時期?
尤其周末,看著這個娃上遊泳課、英語課,那個娃上羽毛球課、創意美術課,安排滿滿當當。
那些昂貴的興趣班和啟蒙課,沒捨得報,老母親一頓羞愧自責。為啥自己能力這麼差、賺的這麼少,阻礙我娃體驗各種興趣班、發現某個特長,耽誤我娃由普娃向牛娃邁進地步伐(說不定還是個學渣)。
李愛玲老師曾說過:
女到中年不如狗,都是因為錢不夠。
有沒有錢?夠不夠用?怎麼去賺?這,應該是女人的每日三省吾身。
這話不能再贊同,真是我這個中年老母的真實寫照。
曾幾何時,我哪用擔心錢,即使賺得不多,也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自從養娃,變成了,教育大咖的公眾號,正在團心水已久的繪本,錢夠不夠啊、又在團思維啟蒙課,錢夠不夠啊、鄰居詢問到適合娃的體能課,要不要一起團,錢夠不夠啊……
看到我這麼糾結,隊友提醒,之前已買過不少繪本故事書,咱領著孩子重新讀,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至於思維啟蒙課,咱小時候不也是爸媽有空了,陪咱邊玩邊啟蒙,是那塊料,怎麼也好說,不是那塊料,咱全當享受親子時光。
咱報不起體能課,咱就陪娃一起戶外運動,溜公園、爬山,打羽毛球、玩小時候咱們玩的打沙包、扔飛盤,興許孩子還喜歡。
經隊友這麼開導,我也冷靜了一些。我焦慮的點是賺錢不夠,卻沒想到,目前自己有多少資源,就辦多少事。
海澱胖爸爸曾分享他的教育原則時,寫到:「過程努力,結果佛系,接受局限,因地制宜。」
這一理念,是我很欣賞的教育原則,不也是我該秉持的賺錢花錢原則嗎?
▲接受局限,結果佛系
賺不到那麼多錢、上不起興趣班、買不起啟蒙課,這些局限,不妨坦然面對和接受,對結果佛系些,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少背負些無謂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都傾注了百分之百的愛,哪怕暫時買不到,優質的資源,整合目前我們所擁有的,能力範圍之內,努力過,我們就無怨無憾。
買不起數學啟蒙課,買些珠子和鐵絲,自己做串珠蒙氏教具,不僅鍛鍊了動手能力,而且把簡單的數學玩起來。
暫時不再囤新繪本,每晚繼續把之前的「老朋友」請出來,和孩子就原有情景,開始腦洞大開,編故事,加動作,演起來,不也妙趣橫生。
這樣,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和孩子都沒有辜負彼此。
▲過程努力,因地制宜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能多賺錢,給家人和孩子美好的生活,尤其希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強,這份樸素的期待,來自於,為人父母者該承擔的責任,繼而產生壓力。
我們都是普通的中年人,此時,我們發現,生活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壓力構成的,還有一些殘酷。賺錢的壓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壓力,這些也只能由我們自己面對。
孩子喜歡樂高,那就不報樂高班,拿那些錢,買些孩子喜歡的樂高,回家自己拼搭,照樣也能鍛鍊專注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樓下和小夥伴組隊,打沙包,不僅運動量上來了,順便還鍛鍊了團隊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正視壓力,明確身上的責任,行動起來,焦慮可以少一些。
有人說:
有存款,是一個中年人的底氣。
沒存款,讓一個中年人沒脾氣。
底氣也好,沒脾氣也罷,終究要靠我們自己來扛。
就像海澱胖爸爸說的:「別人的話再溫暖,也終究要一個人面對嚴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