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體驗
模範書局詩空間開設在中華聖公會教堂舊址,修舊如舊的建築為書店增添了古樸氛圍,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體驗
進入模範書局詩空間,來自山東威海的董先生一直被驚喜包圍,他用心尋覓著散落在各處的好書、好物、好景,收穫著孩子般的滿足感。「書店裡有好多個梯子,我想這寓意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董先生的感受是敏銳的,而讓他收穫驚喜的模範書局詩空間近日獲評為2019年北京10家最美書店之一。
詩意遍布每一個角落
掀開不起眼的布帘子、踩著吱吱呀呀的斑駁木地板,一個舒朗、開闊的詩意空間就在眼前。模範書局詩空間的美,需要尋找、發現,很多時候,它的美會讓人在不經意間錯過。
書店位於佟麟閣路,在始建於1907年的中華聖公會教堂舊址內,也是國內唯一的教堂書店。高聳的穹頂、迷人的八角亭天窗、彩繪的玻璃、鐵藝的書架是空間最顯眼之處,藝術擺件、文創產品則散落在各處。響徹空間各個角落的音樂,陪伴著書,更陪伴著每一顆心靈。
這裡售賣的圖書以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為主,圖書分類顯然不走尋常路,分類標籤充滿了詩意。貼在書架邊上的標籤五花八門,歷史類書籍被冠名「重逢歷史」「經過折斷的記憶」,民國讀物叫「民國往事」「舊雨」,詩歌類讀物名曰「與李白喝酒」「剪雪入詩」等等,這些標籤灰底白字,如同雕版印刷出來的。
詩歌主題讀物當然在詩空間擁有「至尊」地位。在一層高大書架上,至少有3000冊詩集,而拾階而上的二層,是一個10平方米的特別「詩空間」,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第一本詩集——胡適的《嘗試集》,以及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分別安放在兩個玻璃罩裡,早已離我們遠去的詩人好像在與人遙相對話。在詩集的四周,皮座椅、老唱片烘託出歲月感,共同述說詩意的滄桑。詩歌的歷史在這個小小空間不斷延續,書桌上,有民國詩集的影印版圖書。書架上,當今詩人們的詩集、文集以籤名本、毛邊書的面目出現,《水汪汪的晚霞》《早起的頭髮》《封面秀》《北京往日抄》均為書店少有的品種。
歷史迴蕩在每一個細節處
在模範書局詩空間的深處,圍繞在咖啡區四周,多個書架陳列著上千種舊書,很多書早已泛黃,沉澱著歷史和記憶的老書,被人捧在手裡成了寶貝。
舊書均來自個人捐贈和舊書市場,這也是模範書局推出的「讓溫暖更溫暖」計劃。《悲慘世界》《窗外》《簡明中國哲學史》《鏡中緣》上分別有「北京第三十八中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閱覽室」等印章,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於1980年的《簡·愛》的扉頁上,留下了娟秀的字體「李曉紅 80.10月於書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書為共享圖書,只能在書店閱讀。
手捧《簡·愛》,63歲的杜銳利仿佛回到了45年前,那個時候她18歲,正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嚮往。杜銳利說,她還想找找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古龍的小說是她有了孩子後的最愛。和杜銳利一同來尋找舊日閱讀時光的,還有65歲的裴春林。她在舊書中,發現了詩人海子的詩集,還有《靜靜的頓河》。裴春林說,小時候捧著一本書的忘我閱讀,在工作後變成了夢想,退休後這個夢想重新回歸,「能重拾小時候的時光,補充自己的精神營養,太幸福了。」
和舊書遙相呼應的,還有位於一層的雕版印刷空間。兩臺古登堡印刷機,木製的產於1450年,金屬的產於1908年,而明代雕版線條細膩,畫面生動,這些都是由模範書局創始人、詩人、出版家姜尋在國外、國內收藏而來。在這個區域,讀者還可以親手體驗一把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故事還在延續,就在雕版印刷空間的二層,是一個線裝書體驗空間,莫言的《大風》、芒克詩選《天空》均陳列著雕版印刷線裝書,一派古雅之風。姜尋說,《天空》的用紙為福建德化縣茜坑村胡氏所造「玉扣紙」,這個老作坊的紙張一度用於香菸包裝和鹽焗雞包裝,但日後,光是姜尋的線裝書印刷用紙,就可養活這家作坊。
還是在這個區域,一個大案几上,整齊排列著針插、壓紙器、刷子、錐子、刻刀等線裝書製作工具,這裡曾開展線裝書體驗課。姜尋對這些工具早已熟絡,看到一本書的線掉出來了,他立刻動起手來。
拂去塵埃讓老教堂新生
去年這個時候,當姜尋推開老教堂大門的時候,這裡空空蕩蕩,蛛網密布,最終花費5個月時間修整,老教堂煥發出新生命,並於今年世界讀書日正式與讀者見面。
「光是清洗牆面,我們就花了一個月時間。」姜尋說,整個牆面清洗面積有1000平方米。老教堂的彩繪玻璃早已蕩然無存,姜尋靠專業設計,裝上明麗、時尚的彩繪玻璃,讓老教堂充滿了現代感。之前租用這裡的企業曾經把教堂的牆壁塗成白色,他們就找來資料和舊照片,將牆壁恢復成古樸的原磚色。姜尋的強迫症也發揮到了極致,因為對造型、顏色不滿意,光是鐵屏風設計稿就改了20稿。
3年前,姜尋和妻子在天津過年,天津第五大道的安裡甘教堂,讓他們在寒冷的大年初二待了兩個小時,姜尋也第一次有了做教堂書店的想法。回北京後的多方尋找,還有兩年的不斷溝通,姜尋的教堂書店夢才終於實現。
事實上,這家模範書局詩空間是姜尋開的第四家書店。此前,他已開過三家書店,分別是楊梅竹斜街民國小樓店、戲劇特色前門藝術中心店,文化設計以及展覽特色的金融購物中心店,「從最初,我就是打算通過老房子的新生來表達我們的理念,即拂去塵埃、裸露歷史、展現新生。」姜尋個人的喜好和事業的追求也深深嵌進了空間,他熱愛詩歌寫作,光是今年國慶節期間就寫了九首詩。雕版印刷同樣是他的熱愛,多年前就是他事業的一部分。
「我們不希望把詩空間打造成為網紅店或者遊樂場所,而是希望它成為傳播正能量的閱讀空間。」姜尋有自己的書店信仰,他說,如果沒有好書,這個書店就不是好書店。他相信,紙書才是真正的純正閱讀,如此可貴之物不該被拋棄。
70後姜尋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從小痴迷閱讀,至今個人藏書已達7萬冊,「開書店的過程,也是我成長的過程。」姜尋說,過去他享受坐擁書城的感覺,但遇到許多熱愛書籍的朋友後,他拋棄了獨享閱讀之樂的「自私」,而將自己的選書之趣、美學追求、古老意趣,以開放、包容的形式,呈現給更多人。
「西城區今年有30個文物空間騰退出來。」姜尋說,他還在繼續尋找「老房子」,並將繼續為它們注入新活力,下一個最美書店在哪裡?姜尋說,這要保密。(路豔霞)
原文轉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