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旭波 劉芬
來源:獨角金融
攬儲大戰愈演愈烈,多家銀行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卻匆匆下架。
近日,《華夏時報》報導稱,多省市銀行收到《關於全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規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有關要求》(下稱《市場利率定價要求》)。
獨角金融獲悉,一些銀行近期已取消靠檔計息產品,轉而積極推薦自家其它理財產品。那麼,對普通用戶而言,已購買的靠檔計息產品會有影響嗎?銀行其它諸如結構性存款、普通定期存款、理財產品等很多產品能成為替代選擇嗎?
1
靠檔計息產品被規範,智能存款會否受影響?
靠檔計息產品主要是指客戶在銀行買入定期理財產品時,如果提前支取,銀行會根據客戶實際存入時間,以靠近的定存檔計算定期利息。如此一來,用戶可以在靈活支取下獲得更多的存款收益。
由此,這類存款產品也成為近幾年銀行最具吸引力的吸儲手段,也是各家銀行存款業務的標配產品。監管部門此次暫停靠檔計息產品後,預計將在市場上產生一些影響。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認為,「靠檔計息產品實際上變相拉高了銀行吸儲的成本,也非常容易使銀行陷入流動性風險。」
「暫停靠檔計息產品之後,特別是對民營銀行來說,通過這種產品創新吸收存款的難度加大。另外,與國有大行等強勢銀行的存款利率差異不大的情況下,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吸儲能力也是民營銀行該考慮的問題。未來,很多民營銀行可能還會往銀行理財這邊去努力創新。」陳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年底,靠檔計息模式的網際網路智能存款就遭相關監管部門窗口指導,且一些銀行也對相關產品進行了下架或者利率調整等。最近,在《市場利率定價要求》下發後,做出相應調整的包括江蘇銀行等多家銀行。
《華夏時報》報導稱,有銀行表示舊的不合規的下架,同時不斷根據監管要求優化,推出新產品即可。部分銀行可能要對靠檔計息產品進行調整,有些銀行的智能存款,存期不滿1年利率就高達4%以上,這類產品可能會下架或是調整利率,中短期利率會下調。
目前,一些智能存款產品具備靠檔計息類產品的典型特點。
1月2日,獨角金融在富民銀行APP上發現,富民銀行推出了一款名為「富多利」的產品。該產品隨存隨取、靠檔計息,並且1000元起存,1元遞增,5年滿期年利率為4.80%。
(圖片來源:富民銀行APP)
此外,達州銀行推出的「多利智能存F款」,5年期利率4.8%,持有時間達到7天,利率3.9%,持有1個月,利率升至4%。眾邦銀行、客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同樣以「收益高、支取靈活」為賣點在第三方平臺上大力推廣智能存款產品。
2
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成替代選擇?
靠檔計息產品對新用戶暫停,那對此前購買了產品的用戶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目前沒有靠檔計息了。存定期的話,提前支取將按活期計算。如果是之前買的,現在取可以是靠檔計息。」江蘇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多家銀行轉而向獨角金融積極推薦自家其它理財產品,表示贖回方便,利率較高。一些產品宣稱「1萬起購,保底金額1分錢,交易時間隨時贖回,實時到帳。收益大概百分之三點幾,大額存單也就三點多到四點多。」
有銀行客服人員稱,「普通用戶除了選擇一般的定期,也可以選理財產品,利率基本都3點多到4.4之間。」
此外,一些結構性存款也成為銀行熱推的產品。銀行宣稱,此類產品雖然保本不保息,最高利率時收益要比普通活期存款高。
江蘇銀行工作人員稱,銀行提供結構性存款收益比活期存款高。結構性存款的起投金額比較低,1萬、5萬就可以投。5萬的定期一年,在2%-3.7%,保本不保息,但也比活期高;1萬的定期3個月,利率比5萬的低點,在1.55%-3.562%。
有行業人士建議,年底銀行攬儲、銷售保險和理財產品的方式多樣,用戶在選擇產品時要提高警惕、問清產品屬性、看清合同,避免因高利息吸引而蒙受損失。
你對「靠檔計息」類銀行產品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