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你的眼前有一張《中國衛星影像圖》,請將目光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聚攏於影像圖的中央,你一定會發現一大片綠色區域。對,這一大片綠色區域,就是令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繞的中華聖山——大秦嶺。正是因為處在地理上的「中國之心」,加之其在歷史上的「定鼎之位」,大秦嶺贏得了無數褒頌讚譽。
大秦嶺處在中國腹心地帶,是與中國崑崙山一脈相承的中央山脈。在中國生態系統中,大秦嶺可以稱得上是「晶片」。芯,一曰地理中心,二曰生態精髓。大秦嶺既是中國地理中心,又是中國生態精髓。大秦嶺是中國南方與中國北方分界線,兩大母親河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庫」之稱。大秦嶺與黃河、長江構成的「一山兩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源區,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誌。
如此這般神奇的大山,值得您親歷體味、用情玩味。假如您用目光反覆掃描大秦嶺——中國綠肺、中國綠心,您一定會注意到這一大片綠色區域所具有的天然邊界。在東部,從鄭州至武漢,落腳於河南西南的嵩山、伏牛山,湖北西北的荊山,豫西南之山、鄂西北之山,皆屬大秦嶺地界。在南部,從湖北宜昌至重慶萬州以長江幹流為界,從重慶萬州至四川都江堰以坡腳為界。在西南,以川西岷江—黑河為界。在西部,以青海境內黃河幹流為界。在北部,以甘肅、陝西、河南境內渭河、黃河一線的山腳為界。大秦嶺全域面積約40萬平方公裡。
如果你足夠細心,一定可以得出結論,大秦嶺大體上分為「四個樣貌區」,好像是一母所生的「四胞胎」。如果沿西漢水—嘉陵江南北方向劃線,可以將大秦嶺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秦嶺和西秦嶺。沿白龍江—漢江東西方向劃線,可以將大秦嶺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秦嶺和南秦嶺。大秦嶺的「四個樣貌區」或是「四大板塊」,也可以形象稱之為大秦嶺「四胞胎」。
而大秦嶺的東北板塊,不妨就將其稱之為「秦嶺板塊」尤為突出。「秦嶺板塊」山域廣大,生態優越,文化發達,因而成為大秦嶺的典型地區。「秦嶺板塊」囊括了全部的「秦嶺四寶」,設有31個自然保護區,44個森林公園,10多個地質公園,若干風景名勝區。特別是「秦嶺板塊」中的麥積山、太白山、地肺山、終南山、太華山、龍門山、嵩山,濃縮了大秦嶺的精華。太白山——秦嶺主峰,地肺山——野性天堂,終南山——鍾靈毓秀,太華山、嵩山——分別是中國五嶽中的西嶽、中嶽,麥積山、龍門山——均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秦嶺板塊」山腳下的西安、洛陽,均是十三朝古都,兩者加起來的「都城史」超過了2500年,佔去中國3500年「可信史」的70%以上。從古都長安通往荊楚的秦楚道,通往巴蜀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密集穿越「秦嶺板塊」,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在漢江上,形成了串珠式水庫,如同「長藤結瓜」,是中國的生態瑰寶。在討論大秦嶺話題的時候,人們多以「秦嶺板塊」為大秦嶺模板,構建思維想像空間。「秦嶺板塊」的核心部分,從玉皇山到草鏈嶺,從嘉陵江、漢江源區到洛河、灞河、丹江源區,有人將其總結概括為「蜂腰狀」。這一「蜂腰狀」區域,即是人們常說的南山、周南山,它是大秦嶺的「傑出代表」,也是「常任代表」。
假如以大秦嶺為中心,將目光逐步向四周發散,就會發現,大秦嶺連接著若干重要的地理單元。在西南方向,大秦嶺以岷山與橫斷山之邛崍山連接。如果以順時針巡視大秦嶺,西秦嶺連接著松潘高原,可遙望崑崙山支脈巴顏喀拉山;接下來是西傾山與崑崙山支脈阿尼瑪卿山隔黃河對視,再往西北方向隔黃河谷地與祁連山華北平原相望;而由西向東,大秦嶺與黃土高原連接,經太子山、木寨嶺、鳥鼠山、朱圉山至「天水豁口」;離開「天水豁口」後,進入與大隴山(六盤山)毗鄰的渭河大峽谷地帶;再之後,大秦嶺與渭河一起進入關中平原;離開關中後,黃河再次來到大秦嶺腳下,與大秦嶺深情香吻。由潼關而函谷關,大秦嶺隔黃河與中條山守望。此後,大秦嶺進入華北大平原,繼而是江漢平原,及至與長江親密接觸,沿長江三峽而上,與雲貴高原的東延部分在鄂西南的恩施相會。之後,進入四川盆地,復接橫斷山之邛崍山。
假若從文化單元看,大秦嶺承載著華夏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以及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藏文化等區域性文化,還貫穿著三國文化、隱士文化等特色文化。河圖洛書、漢字、易經、詩經等主要國學經典,以及中國儒學、中國道教、中國佛教的產生與發展,與大秦嶺密切相關。
從省級行政單元直觀看,大秦嶺連接著青海、甘肅、陝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等6省1市,大秦嶺腳下的西安、鄭州、武漢、成都、西寧等省會城市,特別是甘肅的甘南、隴南,陝西的漢中、安康、商洛,四川的廣元、綿陽,湖北的十堰、襄陽的全部或大部處在大秦嶺之中。大行政區單元直觀看,大秦嶺連接著西北、西南、華北、華中等4大區。任何其他山脈,皆沒有大秦嶺這般氣勢。
綠水,源自青山。善治國者必治水,善治水者必治山,善治山者必興林。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興林。興林治山,盛世之舉,強國之道。建設美麗大秦嶺,永葆大秦嶺綠水青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課題和歷史重任。
過去,我們著眼於大秦嶺資源開發利用,現在,要更多著眼於大秦嶺生態保護修復。過去,我們花上萬億元修築水電工程,現在,要花大力氣建設美麗大秦嶺。中國已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進入新時代,保護和改善大秦嶺生態環境要有新作為。要不失時機,抓緊啟動實施「國家綠芯工程」,從國家層面上統籌協調大秦嶺生態保育。
為此,實施「國家綠芯工程」,要紮實開展「五心」行動:一是識心。要讓「國芯大秦嶺」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共識,要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到,大秦嶺蘊藏著中國生態密碼與文化密碼,值得世代中國人敬仰,世代中國人愛護。二是護心。大秦嶺不僅是嶺內6省1市的「後花園」,更是全體中國人的「中央公園」。保護大秦嶺是6省1市的責任,也是全體國人的責任。三是綠心。實施退耕還林,恢復與重建森林,科學經營森林,提升森林質量,加快大秦嶺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實現「淺綠色」向「深綠色」的升級轉型。四是美心。作為「世界島中央龍脈」的東方之首,與西方之首的阿爾卑斯山相比,大秦嶺具有大體相當的「綠色」。然而,大秦嶺難以與阿爾卑斯山比「美」。要在深化「綠」的基礎上,加快升級「美」,堅持植綠造美,精心梳妝打扮,向世界呈現美麗秦嶺當代中國的上林苑。五是賞心。森林秦嶺,生態秦嶺,美麗秦嶺,無疑是大自然賜予中國人最厚重的禮物。要依託森林生態資源、風景資源,發展森林服務業。建立森林公園,建設森林小鎮,發展森林綜合體。富起來、強起來的人們,一定會走進大秦嶺,親近大秦嶺,欣賞大秦嶺。將大秦嶺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休閒度假、森林康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
綜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需要生態設計。「國家綠芯工程」應著眼於推動大秦嶺由「綠起來」向「美起來」轉型發展:加快恢復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將大秦嶺建成廣被綠色的「森林國芯」;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生產更多優質水源,更潔淨的空氣,使大秦嶺成為生態功能強有力的「生態國芯」;下決心提升森林景觀水平,發展園林景觀藝術,以及田園景觀、人文景觀,讓大秦嶺真正成為美麗的「中國芯」。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3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