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美國問題專家:歐洲需團結自強,主權不容美國幹涉

2020-12-21 國際在線

霍赫格施萬德接受採訪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阮佳聞)美國是德國長期的北約盟友和主要貿易夥伴,彼此合作素以「大西洋聯盟的基石」著稱。但川普上臺前後,對德國及其領導人屢屢「出言不遜」,兩國之間齟齬不斷。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表示德美雙方「能夠完全信任對方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去了」、需「從根本上重新考慮彼此關係 」,這意味著德美之爭公開化,兩國關係進入新的階段。德美關係緣何變差?正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將如何帶領歐洲調整對美政策?就這些問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德國記者阮佳聞採訪了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問題研究所教授米歇爾霍赫格施萬德。

霍赫格施萬德指出,德美傳統意義上的「親密夥伴關係」始於二戰後美、英、法三國佔領西德,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控制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當時,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陣營出於對抗蘇聯的目的團結到了一起。雖然此後,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初解體,但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與美國依舊有著諸多共同的利益,因此聯盟得以繼續維持,且雙方正試圖不斷根據新的世界形勢重新平衡彼此關係。

不過,在霍赫格施萬德看來,沒有了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歐美的結盟似乎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礎:「外部的壓力驟減讓北約聯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都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北約,陷入了該如何重新定義自身作用以及調和內部利益的迷茫。美國從川普上臺之前就有軍費支出過高的問題,如今的軍費支出更是比十個北約成員國的軍費支出總和還要多。不可否認的是,各國防務開支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但歐洲方面始終認為,美國要求的『份子錢』過高。也正是這種分歧導致了北約內部的緊張關係,而川普的執政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霍赫格施萬德強調,歐洲應該加強內部團結、深化彼此合作,打造不依附他人、擁有真正獨立主權的防務力量:「川普要求德國承擔起更多責任的說法其實沒有錯。事實上,哪怕美國不這麼說,我們也應該要這麼做,因為歐洲的防務建設必須靠自己實現。這就意味著各國必須加快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比起各自為政、僅憑一己之力,大家團結起來、共享信息、將軍事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才是保障自身安全的高效戰略選擇。」

霍赫格施萬德認為,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競爭越來越多元、互動關係越來越複雜,全球治理體系和戰略形勢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和新發展趨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開始在國際社會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則正逐漸喪失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歐洲必須在這種新的力量平衡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雖然人們常說歐美擁有相似的文化傳統,但實際上,兩者對自由、民主等價值觀的定義依舊有著本質區別。因此,對於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來說,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尋求獨立自主至關重要,而不是受華盛頓鉗制、一直圍著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打轉。」

除了北約軍費的分攤之外,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與美國在伊朗核問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駐德美軍撤離等多個領域不斷出現齟齬,也讓歐美間嫌隙加深。再加上近期美國威脅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稅,雙方貿易領域又起新爭端。對此,霍赫格施萬德分析說,歐美的分歧歸根結底還是兩者利益訴求的衝突。而隨著德國從7月1日起開始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如何調整對美戰略也是日程表上的重要議題。他表示,雖然無論德國還是歐洲,都無意與美國對抗,但也不會畏懼在必要時採取強硬態度:「我們選擇和誰開展貿易由不得美國來指手畫腳,如果(美國)繼續緊逼,不排除實施反制措施的可能。美國的經濟實力是很強,但也極度依賴內需消費。鑑於他們的商品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市場競爭力,美國對歐洲加徵關稅其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與此同時,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來幹涉歐洲國家內政的長臂管轄行為我們絕對不會接受。歐洲不願與美國完全脫鉤,可也必須明確哪些是不容觸碰的底線、哪些是雙方的共通之處。只有這樣,歐美才能就協同行動展開磋商。」

談及美國近年來頻頻「退群」,霍赫格施萬德坦言,這實際與川普一直自詡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核心施政理念相悖。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好、世界衛生組織也好,都是展現大國擔當與「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他告訴記者,無論是維護國際協議、對國際組織進行改革,還是推動歐美關係、全球共同發展向著更均衡合理的方向前進,都離不開談判與妥協:「歐洲已經習慣於不斷探索新的談判可能,但這是川普無法接受和做不到的。對於歐洲來說,談判是一個開放式的動態過程,每一次讓步都並非失敗,而是意味著又離成功更近了。未來,歐洲也會繼續致力於在談判桌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眼下我們會先持觀望態度,因為沒有人知道11月之前會發生什麼。就目前的形勢來判斷,川普落選的可能性很高。雖然民主黨在『北溪-2』、對空客徵關稅問題上立場與共和黨相近,但至少在伊朗核問題上我們跟拜登談判會輕鬆一點。」

相關焦點

  • 川普時代 歐洲更團結
    不受歡迎的川普,對歐洲與其說是阻礙,還不如說是促進後者團結的助力。    最近在法國的一次學術活動上,有歐洲人提出了「川普可能對歐洲有益」的觀點,令在座的美國學者倍感驚訝。按照主流輿論的說法,川普執掌美國對歐洲非常可怕。他似乎蔑視歐盟,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關係冷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卻頗多共鳴。更不用說,川普對英國退出歐盟持歡迎態度。
  • 德國外長:如果歐洲主權意味著,按照美國意願行事,大可不必奢談
    川普的任期臨近結束,德國準備重新啟動與美國的關係,然而,德國外長強調,如果美國無法學會尊重,即使拜登上臺,德美之間也存在分歧。德國外長認為,例如氣候領域,伊朗核問題,都可以與美國洽談,甚至是「軍費」問題,德國也可以先實現經濟復甦,然後再去討論。
  • 德國專家:美國會通過涉港法案系幹涉內政 只會令局勢火上澆油
    中新社柏林11月22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美國國會參議院、眾議院審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德國中國問題專家博喜文2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國會這一做法無疑變相鼓勵暴力示威者進一步升級行動,這只會令香港社會局勢火上澆油。
  • 德國專家:歐洲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卻低估了中國的力量
    「歐洲低估了中國的力量,高估了美國的力量。」這是來自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在接受德國著名的《焦點》周刊採訪時提出的觀點。作為一名在1994年,以駐華記者身份來到北京生活的外國人,幾十年間,他幾乎見證,切身體會了這個泱泱華夏大國的飛速崛起。
  • 德國發力量子計算幫歐盟爭奪數字主權
    圖片來源:網絡(inceptivemind.com)近日,德國聯邦教研部長卡利切克表示,德國將於2021年擁有首臺量子計算機。繼6月決定加碼投資20億歐元發展量子技術後,德國希望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把量子計算機相關議題納入未來歐盟的科研框架,進一步推動歐洲在這一關係到技術主權的關鍵問題上加速發展。
  • 歐洲頭條丨難民問題再升溫,美國惹禍,歐洲買單?
    近期,希臘海島難民營一場大火,暫被壓制的歐洲難民問題再次升溫。在當下二次疫情肆虐之下的歐洲,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轉眼已經過去5年,但一直是歐盟一道難愈的傷痕,更像是一顆在成員國之間變質發酵的「不和的蘋果」,時時考驗著歐洲的團結。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影響
    今天我們就這個主題做的研討可能也是各方面都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我雖然是研究者,很關心它,但是比較坦率地說,我所了解的資料基本上都是依靠媒體,都是二手資料,可能有的專家有特定的渠道可以了解更具體的情況,我僅就我了解的情況談一點自己初步認識,藉此機會向各位專家、各位朋友來請教。 談的主題是圍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相關啟示」。
  • 西班牙首相在多家歐洲主流媒體發文呼籲團結:美國已行動,歐洲甘心...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爭中,歐洲正處於成敗關頭。」西班牙首相桑切斯4月5日在歐洲多國共10家主流媒體上發文,呼籲歐盟團結一致應對疫情,「要麼我們迎接挑戰,要麼整個聯盟一起失敗。」
  • 不跟美國玩了,法德再度聯手,擬結束美國對歐洲的支配
    拜登贏得美國大選後,歐盟內部在如何處理對美關係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柏林對華盛頓依然抱有幻想,希望歐洲能夠重新回到美國主導的舊秩序中去。德國新防長卡倫鮑姆認為:「以目前歐洲的能力,短期內無法取代美國的軍事保護,歐洲現在想要實現戰略自主的想法必須要終止」。
  • 德國堅定發聲,歐洲有這樣的想法很可取
    這麼多年來,美國始終遵循自我利益至上原則,對許多和其有過合作關係的「盟國」多帶去了許多的不利,這一點尤其以歐洲國家的表現最明顯。眾所周知的是,歐洲是美國的外交大本營,由於二戰的原因,美國與歐洲諸國曾經有過深厚的友誼,所以在許多的問題上,歐洲諸國都更樂意與美國靠攏。
  • 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歐洲「數字主權」構想,建設歐洲雲成為重點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二向外界表示,歐洲必須維護其「數字主權」。他闡述了一系列旨在減少對美國科技巨頭依賴的措施。馬克龍說,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雖然來自美國的數字平臺促成了社會的「大變革」,但在科技方面,需要考慮「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的主權」。 他說,「我們需要歐洲融資、歐洲解決方案、歐洲人才、歐洲法規。」「我們在這方面有監管機構,但我們沒有與那些美國高價值的大科技公司相當的高科技公司。」他說的美國高價值大科技公司指的是Google、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等公司。
  • 主權視角下的美國非法移民問題(上)
    這一分歧背後的根本邏輯是,在處理非法移民問題上,應當如何看待主權及其服務對象和適用範圍?主權國家是跨國移民產生的基本前提,幾乎所有國家都制定了一系列國籍國境管理和移民法律。非法移民是通過非法方式跨越邊境的移民,違背了相關國家的邊境管理法和移民法,侵犯了該國主權。在主權原則下,就應當依法懲處和遣返。
  • 歐洲永遠需要美國?為表忠心,德國和法國「吵了一架」,毫不留情
    種種事跡都讓法國頭疼不已,但最近,德國又跳出來和法國"吵了一架",只為向美國表忠心。德國女防長認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據報導,前段時間,德國女防長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她認為,在短時間內,歐洲還無法獨自保衛自己,這種情況下還在幻想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根本就是在做白日夢,這種幻想是不切實際的。
  • 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核心是還要不要認美國做老大
    馬克龍甚至暗示,作為默克爾的「最愛」,卡倫鮑爾沒有同政治導師步調一致:「如果我理解正確,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這樣的觀點。」焦慮在美國總統川普的任期內,無論是安全還是經貿問題,美歐關係讓位於「美國優先」。這引發了歐洲對美國有關安全承諾的懷疑。
  • 法國總統:科技方面歐洲需要有「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
    法國總統:科技方面歐洲需要有「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 2020-12-11 14:07:24 來源 : 科技日報
  • 美國幹涉香港問題的根本目的是亂港反華
    此前,美國也多番推出涉港法案,包括2019年生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保護香港法》,以及1992年出臺的《香港政策法》。可以說,美國在涉港立法方面已經到了非常瘋狂的地步。 通讀這些涉港法案的條文,可以發現這些法案的幾大特點:一是言必稱香港的「人權」「民主」「自由」,給人一種美國異常關心香港人民的假象。
  • 在73年前的今天,雅爾達會議召開,中國喪失部分主權
    前排左起: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雅爾達會議開幕1945年初,德國敗局已定,歐戰即將結束,為商討如何處置戰敗德國和戰後歐洲事務以及協同作戰徹底打敗日本法西斯、爭敢蘇聯儘早參加對日作戰的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於1945年2月4日(距今73年)到12日在蘇聯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舉行戰時第二次會晤
  • 法國總統馬克龍勾勒歐洲「數字主權」願景
    【TechWeb】1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二向外界表示,歐洲必須維護其「數字主權」。並概述了一系列旨在減少對美國科技巨頭依賴的措施。馬克龍表示,儘管美國的數字平臺在冠狀病毒爆發後促成了社會的「巨大轉變」 ,但在科技領域,需要一個「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我們在這方面有監管機構,但我們沒有與那些美國高價值的大科技公司相當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蘋果,谷歌等。」需要歐洲融資、歐洲解決方案、歐洲人才、歐洲法規。
  • 美國大選風波未平,德國和法國卻「吵」起來了,歐洲局勢風雲再起
    11月16號,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表示,即使拜登上臺後,美歐關係可能會變得更美好,但歐洲仍然需要自己獨立,並且要有主權防禦戰略。這番話,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很難,因為很顯然,不是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有這種覺悟。
  • 美國又找到反華切入點,幹涉湄公河水源問題,在中國東協間搞事情
    相關報導截圖 但問題在於,與這個問題八竿子打不著的美國卻也在這兩年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乃至就在最近,美國當局又推出了一項幹涉湄公河水資源問題的項目:當地時間12月15日,由美國國務院資助的「湄公河水壩監測項目」正是啟動,而其「關注」的重點對象,卻是中國在本國境內修建的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