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夢琳 秦勇
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引發廣泛關注,除了精彩的劇情,服飾、布景、道具等也大受好評,口碑爆棚。
劇中,以唐玄宗年間一次上元節為背景,數量豐富、造型繁複、製作精良的彩燈,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繁華熱鬧和流光溢彩。記者了解到,劇中出現的6萬餘盞彩燈,還有祥雲燈、鯉魚燈等大型燈組,都來自自貢。
歷時7個月
製作6萬餘盞彩燈
上元節,即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歷代以來,這一天大街小巷都要張燈結彩,人們上街巡遊,共慶佳節。
根據《長安十二時辰》劇情要求,從小到劇中兒童在街頭玩樂所持的花燈,大到七八米高的巡遊燈組,都需要專業彩燈公司現場製作。2016年,劇組四處考察,聯繫彩燈製作公司進行樣品製作,經過反覆溝通、對接、樣品比選,最終確定自貢一家彩燈公司負責這個項目。
2017年,一支40餘人的彩燈製作團隊從自貢奔赴象山影視城。「由於製作材料特殊性,所有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從自貢通過物流寄送到影視城。」相關負責人宋建平介紹,歷時7個月,他們完成觀眾看到的劇中滿屏懸掛的彩燈6萬餘盞,以及140餘組祥雲燈組、近100個鯉魚燈、10組武士造型燈組。
在劇中頻頻出現的鯉魚燈,製作精美,栩栩如生。因鯉魚寓意吉祥豐收,在我國民間備受歡迎。宋建平說,此前,公司就為《妖貓傳》等影視劇製作過鯉魚燈。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鯉魚燈,大部分造型都有七八米高,項目工人便先用鐵絲一根根做出魚鱗的形狀,再一層層鋪上八美緞,呈現出魚鱗立體效果。
要「舊」不要「新」
細節呈現盛世場景
《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觀眾紛紛讚嘆其道具、布景的製作精良,對歷史場景的高度還原。在這背後,正是對細節的嚴格把控。
「製作彩燈,由劇組提供外觀設計,我們負責結構設計,很多產品都是反覆選稿、打樣、實驗、改良,有時候做好了不滿意也會返工。」宋建平介紹,在影視城的7個月裡,項目組基本上都是每天早上7點多鐘起床,晚上10點鐘才結束工作。
雖然項目團隊已有豐富的彩燈製作經驗,但這個項目還是遇到一大難題——要「舊」不要「新」。「以往的客戶,都是希望彩燈要新的,但這次卻要求製作出來看起來是舊的。」宋建平說,大家只能「大開腦洞」進行各種嘗試,例如利用幾種顏色進行混合調色,或者在陽光下暴曬,或者利用灰色進行二次上色等,「最後發現,在陽光下反覆暴曬的效果很好。」
另外,如今的彩燈都是使用LED燈片,為了呈現出蠟燭的效果,項目團隊使用了僅有1釐米寬的LED燈片,同時,燈片的顏色,也根據燈籠所需選擇不同顏色。「製作中還有很多細節,例如立體造型彩燈只能出現『緯線』而不能出現『經線』,為此,項目團隊在結構製作上也進行了很多改良,來滿足劇組的需要。」宋建平告訴記者。
由於劇中有很多打鬥的場面,布景、道具難免有所損壞。《長安十二時辰》正式開拍時,團隊便留下一部分人員在現場駐守,負責對被破壞的彩燈進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