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大興左堤路龐各莊鎮鮑家鋪村的村口,最近新立了一塊寫有「鮑家鋪藝術村」的牌子。這是一個剛剛打造的藝術村,鮑家村村書記鮑海濤告訴記者,前一陣村莊進行封閉管理,村裡想辦法提高村民收入,把閒置的民居收拾出來,吸引藝術家進駐,如今第一批即將進駐完畢。
鮑家鋪藝術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建於清代的自然村
鮑家鋪村一面臨河,另一面則緊靠著大片的樹林,「鮑家鋪藝術村」的牌子下面,就是進村的道路。
村口路邊的草從裡,散落著各種形態的雕塑,和村裡的田園景象相呼應。
村裡田間的雕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鮑海濤介紹,鮑家鋪村是一個只有98戶的自然村,建於清代,「最早的時候不是村子,只是巡河人的住處。清代時永定河泛濫,官府派人沿著河邊搭鋪巡河。誰家搭的,那個地方就以誰家的姓冠名,鮑家鋪就是一戶姓鮑的人家搭的。」
百年之間,一代代傳承,當初的巡河人開枝散葉,逐漸形成了這個沿河的村子,居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以前村裡人都是種地為生,這些年退耕還林、平原造林,村裡的土地大都流轉出去了,年輕人大部分都去城裡了。留在村裡的人,依靠土地流轉的收入生活,但總體來說,收入提升還是比較慢的」。
封閉期間打造藝術村
那麼,如何能提升村民的收入?鮑海濤介紹,「村裡有很多閒置的院子,我們就商量能不能把這些院子收拾出來,吸引藝術家進駐,一來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二來也可以提升村子的文化氛圍」。
經過村兩委商討,並取得上級的同意後,鮑家鋪村趁著年初的封閉期間開始收拾閒置民居,並邀請藝術家入村,還在村裡道路上放置了各種雕塑作品。此外,村裡還專門設置了藝術作品展示牆壁,重新整理了村口小廣場,整理修建了一座展館。
村裡的雕塑作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我們準備分批次邀請藝術家進駐,目前第一批邀請的7位藝術家,有5位已經進駐了,還有2位因為疫情影響,沒有正式進駐。同時,展館也已經修葺布置完畢。」鮑海濤的手機裡,存著幾幅超寫實的畫作,這是一位已經進駐的藝術家的作品,「畫得特別好,比照片還像。」他說。
村民共同分享利潤收益
鮑海濤對打造藝術村的計劃很有信心,「我們這裡環境特別好,有水有樹,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村裡人口少,也特別安靜。而且價格也低,藝術家進駐之後,在這裡的生活成本很低。」他說。
根據計劃,打造完成的鮑家鋪村,可以整理出30多間空置的院子,吸引相當數量的藝術家進駐。這些院子的主人,將是第一批受益者。
村裡逐步打造成了藝術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事實上,我們希望人人參與,所有村民都能夠在這個計劃中有收益。有空閒房子的人,可以把房子拿出來出租。沒有空閒房子的,也可以通過整理自家院子的環境、維護村裡的衛生環境等,獲得村裡分紅。」鮑海濤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