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說起來誰也不信,中國不但有金字塔,而且比埃及的更高、更早、更大!只是中國人中會在意於此的人不是很多,不過外國人卻早在1916年時,就已經發現它們的存在了。
說起來誰也不信,中國不但有金字塔,而且比埃及的更高、更早、更大!只是中國人中會在意於此的人不是很多,不過外國人卻早在1916年時,就已經發現它們的存在了。
這些金字塔就是星羅棋布陳列在陝西鹹陽北部五陵原上的帝王陵墓。上世紀60年代,美國衛星在空中發現鹹陽原上的帝王陵墓群,疑為軍事要地,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派人到鹹陽五陵原看後,驚嘆這是中國的「金字塔群」。這些陵墓是一部浩瀚精深的卷帙。一個陵冢,就埋藏著一個神奇的故事;一個陵園,就代表著一段鐵馬金戈的史詩;一塊墓碣,就是一幕風雨飄搖的悲劇;一組陵丘,就是一個朝代興盛衰亡的畫面濃縮。
衛星地圖中的神秘金字塔
美國的衛星地圖中表明,西安的金字塔就有16座之多!這一信息源來自一個叫佐爾茨·罕特·施羅泰爾的美國加州人。他通過美國的有關部門弄來一張「中國西安」的衛星地圖後,一眼就發現了附近的金字塔所在。於是他寫信給了另一位的朋友,請他與《旅行遊記》中描述對照著再研究一下。那本《旅行遊記》出版於中國民國時期的1912年,作者是施羅泰爾。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們在考察中國西安府金字塔的具體經過。
施羅泰爾在他的《旅行遊記》書中寫到:1912年的中國清末時期,他與夥伴馬曼都是旅清商人。他們結伴遊完長城之後,便趕赴中國的腹地去旅行。沒想到,途中碰到一位健談的道士,那道士說西安府的附近也有7座金字塔,這使他們感到很是驚訝。於是他倆經過好幾天的勞頓奔波之後,終於到達了中國金字塔的所在地。他們看到廣闊的地平上高聳著一座座的龐然大物,遠遠看過去很像普通的大山,可是走近一看,卻是具有四條斜邊的平頂式巨大建築。施羅泰爾被眼前所看到的宏偉建築所呆住了,原來中國的金字塔比埃及的更早、更高、更大!他們發現處在最北端的3座金字塔是最大的,其餘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直到南端的最小一座為止。它們排列在平原上的總距離約有10多公裡,而且叢林中還另有一些小的金字塔群。這些主要的金字塔群平均高度約在300-400米,最高的約有500米左右;金字塔的四條邊方向,正好是南北東西的四個方位;分別還以不同的顏色表示了四方地域的古老含意:其中黑色為北方、紅色居正南、綠藍向東方、白色朝西方。由於金字塔的平頂上都已覆滿了黃土,所以看上去就缺少埃及金字塔的那種直觀概念了。在通往塔頂的臺階上早已布滿了歷史年紀性的碎石塊,但仍能看出塔底的邊稜都是用粗石鑿砌而成的,每塊石面約為28釐米見方。這些金字塔的手法也跟中國古老的普通建築一樣,都是用粘土堆砌石塊而築,由於上面已林木叢生,流水槽又被碎石等填滿了溝壑,所以就更顯得像是一座座的自然山體了。
「查考最新的西安衛星地圖,發現西安附近的確有那麼幾座大小不同的金字塔,但據查網上資料,它們是漢朝的幾座帝陵。如漢武帝的茂陵,封土也是覆鬥形,但現存的殘高只有46.5米。這離施羅泰爾所看到的金字塔,相去實在是太遠了。」對於坊間所流傳的美國人發現神秘金字塔,西安文化學者劉志浩並不認可,他說,從地圖上看,陝西省的金字塔陵墓數,遠遠不止這區區的16座數。
五陵原上的808座帝王陵
那麼,五陵原上的金字塔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衛星在空中發現鹹陽原上的帝王陵墓群,疑為軍事要地,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派人到鹹陽五陵原看後,驚嘆這是中國的「金字塔群」。
五陵原位於鹹陽市北部,西起興平市,東到高陵縣,北接涇陽縣,南達渭河北岸,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最寬處約20公裡,綠野平疇,塬臺谷壑,氣勢莽莽。五陵原因其塬高土厚,地勢開闊,自然風光絕佳,被歷代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在先秦、秦漢和隋唐時期,一直發揮著「強本弱枝」的重要作用,並長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中心,形成獨特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商鞅變法、秦朝建立、徙民五陵等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鬥爭都發生在這裡。
「這一時期遺留在五陵原地區的名勝古蹟和珍貴文物亦星羅棋布,先後發現了諸如秦都鹹陽宮殿建築遺址、望夷宮、六國宮殿等一大批名勝古蹟,還發現了漢代玉奔馬、鎏金銅馬、皇后玉璽以及數以千計的陪葬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從而使五陵原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文物基地之一。」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張雲說,西漢11位皇帝中有9位葬於五陵原,其中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設邑建縣,故名「五陵原」。除此之外,在漢朝前後,有西周和唐朝的數代帝王也把陵墓建在了此地。據統計,僅五陵原秦都、渭城二區一帶塬上的帝王陵墓就多達808座,號稱中國的「金字塔」。五陵原因其地處渭河文化的中心地帶而「山川形勝」,成為渭河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這個包容歷史的風水之地被人們不斷仰視,引來多少遊人駐足觀賞。
萬名囚徒28年修建「地下王國」
五陵原9座西漢帝陵中,漢陽陵的重大考古發現接連不斷。「從漢陽陵出土的累累白骨證明,以薄徭輕賦、減除苛刑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在為自己修建陵墓這件事上卻一反其道,生前曾驅使大批帶著刑具的犯人,為自己修建陵園達28年之久。」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稱,這是西漢11個帝陵中已發現的唯一一個動用大量囚徒從事苦役,完成其規模罕見「地下王國」的帝陵。1972年,當時的鹹陽市九張村農民在陽陵封土西北1.5公裡處修水庫時,發現地下埋有大批零亂的死人骨骸,有的脖頸和腳腕上還套有刑具。死者多身首異處,隨意堆放,凌亂不堪。可以說,陽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地下文物寶庫,是建造在上萬囚犯的累累白骨之上。
漢陽陵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發掘起始於1990年5月,伴隨著西鹹機場公路的建設,考古工作者開始在帝陵園東南區域進行大規模的考古鑽探工作,發現了南區從葬坑,並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彩繪著衣式裸體陶俑。裸體陶俑的出土影響了文物考古界,這一成果獲得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裸體陶俑被西方媒體稱為「東方大衛」和「東方維納斯」。
有趣的是,考古專家在對漢陽陵陪葬坑出土的部分動物骨骼標本研究中,發現了文蛤、扁玉螺、珠帶擬蟹守螺和白帶筍螺等海洋動物骨骼。「通過對漢陽陵陪葬坑出土部分動物骨骼標本的研究,我們發現了海相的螺和蛤。結合該陪葬坑代表或象徵著主管皇帝膳食的太官之屬,說明這些外來海洋動物已進入皇帝的食譜,成為其日常的海味。」知名動物考古學家、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說,在出土的43件動物標本中發現了至少29個動物個體,分屬於18種動物,其中海洋動物4種,分別是文蛤、扁玉螺、珠帶擬蟹守螺和白帶筍螺。
西安屬於內陸地區,海洋動物怎麼來的呢?著名絲路研究專家葛承雍稱,這些來自東方的海洋動物很可能是當時沿海郡國供奉給皇室的海產品,也不排除作為商品進行貿易的可能。
屢遭盜掘的茂陵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然而,歷史上茂陵被盜最為嚴重。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黃金時期。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他下葬茂陵時,封土上的樹木已經合抱。由於茂陵營築時間長,所以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進去,引來盜賊的頻頻光顧就不難讓人理解了。」6月2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歷史研究專家徐炳德說,西漢末年,琅琊人樊崇率百餘人進入泰山,揭竿起義。公元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軍10萬人對樊崇軍隊進行打擊。樊崇軍隊大舉迎戰,起義軍用赤色塗染眉毛,作為標誌,史稱「赤眉軍」。結果王莽的軍隊不堪一擊,潰散而逃。25年,赤眉軍30營(一營為一萬人)攻入長安。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入城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擄掠,將長安城搶劫一空後,赤眉軍又來到鹹陽原上,發掘漢帝後墳墓,收取寶貨。西京長安二百年的文物,在這些農民手裡幾乎被破壞殆盡。而武帝的茂陵,當然也在劫難逃。赤眉軍掘開茂陵後,成千上萬的士卒搬取陵中寶物。搬了幾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減半」。茂陵附近的帝後陵,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徐炳德說,東漢末年,董卓曾下令大將呂布盜掘西漢諸皇陵。至於呂布盜掘諸陵的詳細情況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不過據說呂布盜茂陵時,董卓曾交付其一個秘密任務,那就是要其留心尋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藥。呂布帶領大批士兵進入茂陵,在搬運大批寶物的同時,也細心地找起了靈丹妙藥。但是搜遍了整個陵墓,連漢武帝的棺木都翻了個底兒朝天,靈丹妙藥還是未能找到。這個故事系民間流傳,真偽難辨,但董卓曾派呂布盜掘茂陵卻是不爭的事實。
唐朝末年,又一支農民起義軍開進了漢武帝的茂陵,其首領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黃巢。關於黃巢起義軍盜掘茂陵的細節,史無記載。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