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從 2015 年達到 330 萬人次頂峰之後,大陸赴臺遊客就已經開始顯著下降,去年已經降到 205 萬人次。
而據臺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遊客赴臺人數達到154.2萬人次,佔臺灣遊客總數的28%。其中半數以上來自自由行,他們對臺灣經濟的貢獻超過了大陸旅遊團遊客。
因此《南華早報》提到,這一政策實施後,大陸民眾對於臺灣旅遊的熱情將會降溫,遊客的減少將會造成臺灣當地餐廳、百貨公司乃至酒店的倒店潮。
在自由行暫時關閉之後,對赴臺灣仍有需求的個人來說,商務入臺、健檢醫美入臺、買房不動產入臺和探親醫療入臺就是剩下的選擇了,其中健檢醫美籤證這幾年仍會是陸客赴臺旅遊的熱門選擇。
而以醫療、醫美和體檢為主的服務也是臺灣這幾年的一個旅遊創收點。根據對岸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去年全臺接待的 「國際醫療總服務人次」 是 41.4 萬人,創下五年來新高,比 2017 年更是增長了 35%。
中國大陸遊客一直是佔比三成以上的主力人群,在整體規模縮小的前提下,以醫療服務籤證入臺的人數也是達到 13.34 萬人的新高。
不過 2018 年也是東協十國赴臺醫療旅遊人數首次超過大陸客群的一年,全年有 15.48 萬東協地區遊客赴臺購買醫療類產品。
臺灣成為東南亞地區醫療服務出口地區的資本是其豐富的醫療資源,無論是現有醫院質量、執業醫師數量還是醫學生的儲備與其它省份進行橫向比較都有較大的優勢。讓臺灣人引以為豪的全民健保就是個例子。
在一份由香港艾力彼管理顧問公司公布的《2018華人地區最佳醫院100強中》,這份涵蓋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頂級醫院的報告中,臺灣地區以一省之力佔據了20席,而江浙滬加起來也總共就14家入榜。
而江浙滬除三個省會外,就只有蘇州有兩家醫院上榜,醫療資源過於集中。而與之對比的臺灣,20家頂級醫院分散在臺灣的8個城市,醫療資源的大面積覆蓋讓臺灣居民不管家住何地都能較輕易的享受優質醫療。
不僅如此,當地的醫生資源也十分豐富,大陸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在去年約為 2.44 人,而臺灣同期數據則為 2.92 人(只算衛福部統計的中西醫和牙醫數量)。作為對比,我國在 2030 年要達到的目標是每千人 3 名醫師。
其次臺灣的醫學教育十分嚴格臺灣的醫學教育十分嚴格,只有全臺灣高考成績足夠優異的考生才有資格就讀醫學系科,醫學專業學生要達到醫生資格要求必須經過7年體系內的醫學教育,還需要經過3年的專業訓練。
正因如此,臺灣輸出醫療軟實力,推動觀光性醫療的發展,包括醫療美容、健康體檢和大病治療。
臺灣醫學美容是臺灣經濟增長下,成長完善的醫療產品。
臺灣美容科技的發展速度得益於微整形的流行,大S在一檔綜藝節目裡說過:「如果沒有了破尿酸,很多明星根本活不下去」。21世紀前十年的經濟增長,造就了臺灣地區中產階級開始追求精緻生活,高峰時期每年產值420億新臺幣(折合93.3億人民幣)。
當時有大量的醫美機構拔地而起,據統計2002年至2013年臺灣醫美診所數量整整翻了10倍,接近2000家。而相對於大陸醫美並不瘋狂的競爭環境而言,臺灣醫美因為價格競爭激烈,供求失衡等原因,只能在服務和專業水平上會做到更細更好。而做不到的,只能離開賽道。
至此,寶島臺灣的醫美成為了透明度高的行業,大陸人還在選擇哪個機構品牌好一點的時候,臺灣這邊就更加看重「名醫」。
因為臺灣地區並不允許做醫療廣告,所以機構招攬客人只能依靠口碑,一個給明星注射過的「醫生」對於求美者而言就相當於定海神針。每年也有諸多臺灣專家往返於臺灣與大陸之間,無論學術交流還是各個醫療機構的臨時坐診,也證明了臺灣醫生的高質量。
為了對得起求美者付出的報酬,醫美診所的醫生普遍都很專業。他們有一部分來自公立醫院,甚至每一個科室都有自己的網站,上面掛有每個醫生的詳細資料,比如手術價格、教育體系、擁有的技術證書,甚至發表過的學術文章,以及參與的學術訪談等等。
醫生們因為需要應對求美者多樣的需求,給出一個最終方案,所以必須了解醫美的整個體系。每一年臺灣美容醫學醫學會都會制定年度教育訓練計劃,並對參訓的相關人員進行學分制的課程培訓並安排考試,以保證醫生們保持專業的業務水平。
畢竟市場已經飽和了,臺灣醫美年複合增長率遠低於全球12%的平均值,2年內倒閉了1000家醫美診所。臺灣醫美機構斷崖式的關閉,大浪淘沙,好的機構才能剩下。
而對於非求美者而言,臺灣健康體檢是更務實的選擇。
現在這類健檢醫美入臺證主推的是3000元左右的一套服務,包括籤證費和一日體檢費用。
用臺北某醫院11000新臺幣(2440人民幣)的套餐對比杭州邵逸夫醫院2680元的體檢套餐,體檢項目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包括了一般檢查、癌症篩檢、心臟功能、五臟功能、甲狀腺、血糖等,區別的重點在於體檢後會額外提供的醫師諮詢和營養餐。
而高級別的體檢,就更加強調針對性了和定製服務,這方面大陸三甲醫院所提供的服務和臺灣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實際上,體檢者從醫囑中獲益往往比檢查多很多,三甲醫院擁有的強大醫療力量,卻往往因為患者人數過大,病人很難與醫生進行長時間的面談,導致無法對病情病理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而擁有同等醫療水平的國家,例如日本或曼谷高端醫院,語言對國人是一大障礙。
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姆·奧斯勒(William Osler)有句名言:「認真傾聽你的病人,他正在說著診斷結果。」
這一點,臺灣做得很好。臺灣醫生專業分工明確,大部分醫院都擁有獨立的體檢大樓,將體檢與治療分離開來,避免來「治未病」的體檢者接觸到患者,服務人數也有上限。而且,以目前臺灣現有的醫療資源飽和程度,每份報告是要高於
例如,在一開始提到的套餐對比中,內地需要加錢的醫生諮詢,臺灣已經包括在體檢項目中了。
以臺灣目前擁有與歐美國家不遑多讓的先進設備與醫療技術和相對便宜的價格,臺灣有相當強的競爭力。一般身體檢查、癌症篩選、冠狀動脈檢測、內視鏡檢查、結腸纖維鏡、癌症斷層掃描等檢查項目,費用只需要美國費用的17%。不僅如此,植牙、眼科鐳射手術等手術項目,也比美國便宜了50%到80%。
強大的醫療資源促進了臺灣在特定大病治療上的發展,馬來西亞羽毛球國手李宗偉就是在臺灣林口長庚醫院治療鼻咽癌之後再回國修養的。
中新網7月12日報導,臺灣一位38歲姓陳的女士在外出旅遊途中不慎被蜜蜂蜇傷,返臺後心臟衰竭,甚至停止跳動。在臺大醫院的努力下,依靠人工心臟維持生命,在50日後換心成功,創下了該地區心臟停跳記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上,這已經不是臺灣第一次領先了。2010年11月,臺大醫院完成亞洲首例「交叉試驗陽性心臟移植」手術,突破了心臟移植超急性的排斥問題,至今累積超過50例經驗。
臺灣還有很多優勢的領域,包括癌症治療和人工關節置換等,不過大病終究還是不常見,真要是有這方面需求也不是單單一個健檢醫美入臺證能解決的了。
而且在大病治療方面,國內頂尖醫院在醫療資源上不差於臺灣,而如果連國內最好的醫院都治不好的情況下,能負擔更好醫療的人自然會選擇美國,而不是去臺灣了。
除了以上幾點,別忘了,臺灣 「健檢醫美入臺籤」 本質上也是一張自由行籤證,只不過使附帶了必須要去的一次體檢而已,而體檢最多也只需要一兩天而已。不能自由行去臺灣夜市,自由行去臺灣醫院也是可以的。
- THE END -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