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對中國和日本問題研究造詣很深,被認為是美國為數不多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的《鄧小平時代》一書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社交帳號截圖
當地時間20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網站上發布消息稱,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Vogel)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對中國和日本問題研究造詣很深,被認為是美國為數不多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的《鄧小平時代》一書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傅高義因為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良,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坎布裡奇的一家醫院去世。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傅高義教授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
傅高義1930年出生,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畢業後在美國軍隊服役兩年,隨後進入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於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兩年赴日學習語言和開展研究。1961年至1964年,傅高義在哈佛進行博士後研究,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隨後留校任教。
1972年至1977年間,他接替美國現代中國研究的奠基人費正清擔任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後改名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並在1995年至1999年間二度擔任該職位。
憑藉多年來對當代中國的深入研究,傅高義在哈佛大學收穫了「中國先生」的稱號。1969年,傅高義完成了他第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共產主義下的廣州》,贏得了當年哈佛大學出版社的年度教職員工著作獎。這本書通過數年的採訪和報刊研究,以廣東省為切入點,描述了新中國成立20年以來所經歷的一系列深刻變化。
1987年,在廣東省政府的邀請下,傅高義在廣東各市縣調研了7個月,廣泛研究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改革進展,並將研究成果以《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一書集結出版。
對廣東省和改革開放的關注,將傅高義的注意力引向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2000年從哈佛大學榮休之後,傅高義開始了鄧小平傳記的寫作,旨在讓西方社會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2011年,傾十年之力的《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問世,隨即被《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外媒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2013年,《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推出,首次印刷即達50萬冊,並迅速佔領了各大書店的學術類暢銷書榜首,成為當年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學術之外,傅高義也積極參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1993年至1995年間,傅高義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情報官。1996年,傅高義組織九位頂尖的中國問題專家撰寫了《與中國共處》的論文集,呼籲美國政府與中國建立起「非衝突」的關係,認為這對21世紀的全球穩定至關重要。
據《環球時報》報導,12月1日晚間,傅高義在參加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時表示,目前美中關係處於歷史低谷,這對兩國都是不利的。在拜登政府上臺之際,他建議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推進中美關係。此外,他還呼籲美國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
中日近代史研究者,傅高義著作《日本還是第一嗎?》的譯者沙青青告訴記者,傅高義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對中日韓皆有深刻研究的專家,他的東亞大視野在現今的美國東亞研究界是稀缺的。此外,以傅高義等人為代表的那一代美國東亞研究者,不僅是學者,也是美國戰後東亞政策制定的實際參與者和見證者。傅高義的去世,意味著這一代研究者的最終謝幕。
傅高義的學術聲譽始於對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研究。1958年,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赴日本展開了為期兩年的語言學習和田野調查。1963年,在沉浸式採訪的基礎上,傅高義出版了《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分析了伴隨著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而產生的「工薪族」(salary man)這一新的社會階層。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日本獨特的終身僱傭制下,享受著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這一階層構成了此後幾十年日本引以為豪的「一億總中流」中產社會的主力軍。
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讓傅高義在日本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當時的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在汽車等製造業領域挑戰美國,美國對日貿易逆差逐漸拉大。傅高義認為,美國應該在知識和教育體系、政府和企業的組織制度、社會福利等方面向日本這個後起之秀學習。該書的日文版在出版的第一年裡就賣出了接近50萬本,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高的外國非虛構作品。
日本之外,傅高義還探討了「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之謎,指出儒家文化傳統面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變化,正是這四個地區快速工業化背後的重要文化支撐。在《樸正熙時代》一書中,傅高義追溯了韓國在樸正熙任總統期間,如何從戰後的貧窮落後狀態一躍為工業強國的歷史。而就在去年,傅高義還出版了《中國與日本》一書,全面回顧了中國和日本自公元600年以來的交往和互動,希望能以此書增進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
據沙青青透露,在《中國與日本》出版之後,傅高義手頭還有好幾項研究計劃正在推進。此番突然離世,給學界留下諸多遺憾。沙青青認為,在學術界專業分工愈發精細的當今時代,像傅高義這樣具有大視野的東亞研究學者很難說以後「有沒有後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