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使羅馬偉大】
希臘人的城邦模式被早期的羅馬人借鑑,原先一盤散沙的族群得以凝聚成整體; 希臘神話中的各類神只成為了羅馬諸神的原型,構建起了羅馬人的精神世界; 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思想建設起羅馬強大的法治精神,使羅馬帝國有序高效地運轉。
【羅馬使希臘永恆】
羅馬人高度景仰希臘的柱式建築,大量仿造,以至於後世將源自希臘的柱式稱為「羅馬柱」; 羅馬人傳承了希臘人的雕塑技藝,並賦予其崇尚人性的審美追求,至今仍是西式古典藝術審美的典範;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哲學思想,讓蘇格拉底的倫理哲學和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打開西方思維探索的大門,澤被後世兩千年!
「空前的災難」——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人對待盟友的方式開始越發像帝國統治者對待屬臣,這種態度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一個世紀之後,一名雅典作家回憶了雅典人曾如何「在狄俄尼索斯節的舞臺上當著全場觀眾的面」炫耀同盟款項的。他所指的是同盟代表們每年春季送往雅典的稀有金屬。在外邦人看來,這種一年一度向全體公民的展示可能更像是在宣示雅典的實力。
在那些了解波斯帝國內部運作方式的希臘人眼中,雅典的這種做法與同盟一心抵抗的帝國行為並無二致。波斯人也喜歡炫耀收繳的貢品。伊朗西南部波斯波利斯的波斯王宮裡就有表現遊行場面的裝飾畫。那些抬禮物的人是國王的屬臣,他們按照種族列隊,抬著各自土地上的出產站在「萬王之王」的面前。
根據後世作家們的記述,雅典人開始將同盟的戰爭經費悉數放進自己的腰包。事實上,他們把這筆錢當成了雅典城的收入。那是公元前5世紀中葉,在伯裡克利的領導下,雅典人熱衷於美化自己的城市。這種通過文化作品追求「軟實力」的做法在現代也屢見不鮮。伯裡克利富有創造力,他是締造者,也是帝國主義的擁躉。
這一做法的結果——尤其是伯裡克利時代雅典衛城的那些精美建築——構成了現代人眼中輝煌的希臘文明的核心部分。但雅典公民的個體經濟貢獻,無論是農夫、商人還是其他人,絕不可能是該成就的唯一財富來源,甚至連主要財富來源都算不上。伯裡克利的政策在雅典人中引發了分歧。根據一名古代作家的記述,公民大會上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從我們如今稱為「倫理」的角度斥責對同盟經費的濫用行為:
肆意侮辱和對暴政的屈從無疑有損於希臘的形象。我們用強制徵繳的戰爭經費為自己的城市塗金抹銀,在世人看來,我們就像個淫蕩的女人,正往自己的衣櫃裡塞進昂貴的大理石、神像和價值連城的廟宇。
這些後世記述絕非只是在重複雅典民主制度庇護下的伯裡克利的政敵們的攻擊。公元前447年,雅典人開始修建帕特農神廟。雅典碑文上的逐年記錄表明,修建新神廟的資金來自雅典官方收取的同盟年供。
揮霍同盟金庫的行為顯然沒有經過同盟成員的協商同意,但據說得到了伯裡克利本人的明確支持:
伯裡克利對民眾說,他們不欠同盟提供的抵禦野蠻人的戰爭經費;「他們沒有提供一匹馬,」他說,「沒有提供一艘船、一名重裝步兵,只出了錢;這些經費不屬於提供者,而是屬於接受者,只要後者提供了相應的物資裝備。」
把同盟經費花在公共事業上的做法強化了雅典在希臘同盟中的主導地位,也進一步增加了雅典相關利益者的財富。這些人中包括軍人,尤其是來自下等階層的槳手——雖然並非全都是雅典公民。他們靠在雅典槳帆船上賣苦力換取酬勞。
大體而言,越是貧困的雅典人,參與民主管理越是積極。伯裡克利訂立了向擔任雅典法庭陪審員的公民支付報酬的制度。這些陪審團規模很大,通常有501名成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被告行賄,確保審判更加公正。如此一來,伯裡克利可能也強化了當時的某種觀念,即雅典在同盟中的統治地位與城邦民主不無關係,哪怕此舉令城市的財政收入越發混亂,並使得同盟成員無從得知他們支付的經費去向。
通過推動公共事業,伯裡克利將相關利益者從本地進一步擴展到整個海上帝國。大英博物館裡陳列的一段碑文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時參與衛城新神廟修建的建築師、石匠、雕塑師、木匠等的工錢。可以看出,他們都是雅典挪用同盟資金興辦公共事業的潛在受益者。這些工匠中既有雅典市民,也有外來居民或外邦人,還有雅典的奴隸主,後者可能用得到的工錢來支付給修建神廟的奴隸。
雅典人似乎絲毫沒有意識到其他城邦對自己的反感。在伯羅奔尼撒南部,斯巴達人及其盟友越發不安地關注著雅典人的野心。他們也有一個軍事聯盟,比以雅典為首的那個早得多。公元前6世紀,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地區的希臘城邦間訂立了一個永久協議,目的是在斯巴達的領導下共同抗擊敵人。
根據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記述,在一次斯巴達公民大會上,來自伯羅奔尼撒同盟科林斯的使節們懷著對雅典的不滿,對比了斯巴達人與雅典人的性格差異,終於讓斯巴達人意識到雅典的威脅:
你們從來沒有考慮過你們將不得不與之對抗的雅典人的處事方式,沒有意識到他們與你們是多麼不同。他們喜歡革新,對一切新計劃都既能快速構想又能迅速執行;而你們很保守,只想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已有的,從不主動出擊,甚至到了火燒眉毛的關頭也一動不動。他們的膽量勝於實力;他們甘冒精明人不願冒的風險;他們即便身處厄運也滿懷希望……他們衝動激進,而你們徘徊不前;他們永遠行在路上,而你們總是待在家裡。
斯巴達人不願冒險離開家鄉或許是因為擔心黑勞士在後方反抗。但最終,他們決定訴諸戰爭。修昔底德認為,倒不是盟友的演說促使他們做出這個決定,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確擔心雅典人「及其日益增長的實力」。於是,持續了一代人的時間、波及大部分希臘城邦的大戰爆發了,古人稱之為伯羅奔尼撒戰爭。
與特洛伊戰爭一樣,這場戰爭也借古希臘文學作品名流千古。修昔底德和荷馬在後世人眼中都如泰山北鬥,既有高超的文學造詣,也有崇高的人文精神,此外,尤其是修昔底德,更展現出其對治國方略和軍事指揮的洞見。就某種意義而言,描述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是展現修昔底德本人——這位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古代史學家。
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在頭一個10年間,斯巴達人及其盟友年復一年地侵犯雅典城周邊的農田,以便擾亂雅典的農事活動。當時,雅典的一齣喜劇中有個角色就表達了雅典農民對敵人這種策略的感受:「我打心底裡討厭斯巴達人,願波塞冬掀起地震,將他們的家園傾覆!我的葡萄藤也被砍了。」
雅典人的對策是退守城內。他們早在上一代人時就謹慎地擴建了城牆,使之既能很好地保護城市,又能通往比雷埃夫斯港。連接雅典城與港口的通道是兩段相距200碼、平行而建的幹泥磚牆,長約4英裡。由於能夠安全地抵達港口,雅典人在必要時就可以依靠海軍提供進口食物和補給。
當時的希臘人對疾病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人能預見到將所有雅典人集中到城內而帶來的健康風險,就連伯裡克利也以為雅典只是在打一場獲勝概率很高的戰爭。曾經住在鄉村的雅典人不得不擠進棚屋,忍受著夏日的悶熱。修昔底德詳細描述了戰爭第二年從港口蔓延到整個城市的致命的流行病。他寫道,這場疾病讓「男性像綿羊般死去」。他細緻地描繪了疾病的症狀,可惜經過多年爭辯,我們仍無法將它與任何一種現代疾病對上號。
他提到,疾病可以由人傳染給動物,也可以在人之間傳播,也就是說,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這一觀察結論與當時的希臘醫學理論相悖,後者錯誤地運用了地理環境因素,將疾病傳播歸咎於劣質空氣。
修昔底德用歷史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傳染性疾病傳播的醫學真相,而這個真相直到19世紀才被西方醫學界完全接受。到瘟疫結束時,城裡的大部分居民要麼已死亡,要麼獲得了免疫力——修昔底德提到,倖存者有可能再次感染疾病,但症狀會輕得多。公元前429年,伯裡克利也被疾病奪去性命……
本文摘自《希臘羅馬六千年》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歷史,這是一個從青銅時代晚期到公元七世紀,一個跨越六千年的關於古希臘和羅馬文明融合的非凡故事。
愛琴海中誕生的希臘文明成為了羅馬強盛之路上的「文明導師」,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為羅馬的強大注入了原動力
羅馬憑藉武力徵服了希臘,卻全盤繼承了希臘的文明。正是憑藉羅馬帝國強大的國力,希臘文明的影響力才能迅速擴張至整個歐洲,得以光耀後世
作者通過希臘和羅馬帝國的相遇、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用全新的方式講述了一段西方文明如何誕生的故事。
託尼·斯帕福斯(Tony Spawforth),從事教授教和研究希臘、羅馬歷史的工作約30年,畢生投入於希臘羅馬的研究之中,現任紐卡斯爾大學古代史名譽教授。他是BBC「古代之聲」系列節目的主講人,同時任英國具影響力報紙《每日電訊報》《觀察者》等節目的歷史講解人。
他用學術上的精確帶給人難以置信、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斯帕福斯以他極大的靈敏度,將文學,銘文和考古學材料相結合,對文明如何發展提供了細緻入微的理解。
——麥可·斯科特(《古代世界》作者)
斯帕福斯的熱情浸透了他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見多識廣、信息豐富、妙趣橫生的敘述。這本書讓往事重生。
——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作者)
目錄:序言蠻荒與開化:文明的古代觀念 I
第一部分希臘人
第一章希臘文明的曙光 003
第二章古希臘人的崛起 020
第三章新事物:第一個希臘城邦 035
第四章像克洛伊索斯一樣富有——早期希臘人和東方 051
第五章大希臘人——西方的希臘移民 065
第六章遭遇(西方)鄰居 080
第七章「萬眾之主」——波斯的威脅 097
第八章同中存異——雅典和斯巴達 113
第九章「空前的災難」——伯羅奔尼撒戰爭 129
第十章審慎的生活和金玉良言 145
第十一章「閃電之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 161
第十二章權力的遊戲——亞歷山大身後的世界 177
第二部分羅馬人
第十三章「羅馬的元老院與人民」 195
第十四章調兵遣將——建立羅馬帝國 213
第十五章愷撒萬歲——獨裁者降臨 230
第十六章「兇猛的羅馬被俘獲了」——希臘的誘惑 248
第十七章羅馬人為他們的帝國做了什麼 266
第十八章門口的「野蠻人」 282
第十九章基督運動 299
第二十章合則興——最後的世紀 315
第二十一章分則亡——雙國記 331
後記 347
大事年表 351
注釋 359
致謝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