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8日,濱州撤地設市,人口380萬(2014年),現轄濱城區、霑化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5縣2區和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區域內最大的行政區。
2014年9月,霑化撤縣設區,扮靚山東海上北大門,打造濱州城市副中心。2015年也成為霑化撤縣設區開局之年、 起步之年。
據濱州日報報導,2015年,霑化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8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8.7%、16.9%和6.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125元、14197元,其中農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濱州中心城區成真正「海濱城市」
濱州市陸地面積、人口數量、未利用土地均佔《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三分之一強,是主戰場和核心區,但只有濱城區一個市轄區,城市腹地狹小、發展空間不足,嚴重影響了濱州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這一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功能發揮。
濱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88.3平方公裡,城市人口達到71萬人。霑化縣撤縣設區後,市城區面積達到3259平方公裡,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前列,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增大,經濟輻射效應將明顯增強,既有利於提升中心城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也有利於帶動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整合陸海資源融入「藍黃」戰略
濱州主城區向北拓展是自然要求,霑化縣與濱州市中心城區毗連,區位優勢明顯。
霑化沿海灘涂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相對獨立,產業結構難以優化升級,自身的最大優勢難以有效發揮。
通過霑化撤縣設區,中心城區北上,打通出海通道,拉動北部經濟發展已成為當前重任,這將有利於推動中心城市集團群規劃的發展,生成南北互補、資源共享、以陸帶海的新經濟增長極。
特別是在土地指標上政策的變化,能夠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資源,拉動北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霑化已成為濱州北上戰略的橋頭堡和沿海經濟隆起帶,是濱州跨越式大發展的增長極。霑化撤縣設區,能有效理順現有管理體制,全面增強濱州可持續發展後勁。
霑化撤縣設區是整合陸海資源,加快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的需要。濱州市只有霑化、無棣在藍色經濟區規劃內,而中心城區不在其內,限制了作用發揮。霑化藉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發展規劃,已經形成了風力發電、油鹽化工、食品加工、生態造紙、皮革加工、高新技術等六大骨幹產業,是中國綠色鹽化基地,其作用日益重要。
隨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濱州土地資源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為承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合作項目、實現城市間的優勢互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濱州將成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的「後花園」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
霑化縣撤縣設區,增大了發展空間,最終實現了「黃藍」兩個經濟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在全市的融合。把中心城區拓展成「南有黃河、北有渤海」的黃藍「兩區」特色城市,也有利於霑化的港口、產業、城區建設深度融入全市發展總體布局,快速提升發展能力和承載能力,更好地推動「兩區一圈」開發建設。
霑化撤縣設區一年成績單
一年來, 霑化區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兩區一圈」 開發建設機遇, 按照「藍黃融合、 陸海聯動、集約發展、加速超越」工作方針,強力實施「突破海上、工業強區、城鎮帶動、生態立區」四大戰略,突出「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民生保障」三大重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設生態美麗、幸福和諧新霑化。
撤縣設區,站在新起點上,以更高標準建設生態美麗幸福和諧新霑化,標杆到底有多高?發展架勢如何調?撤縣設區需要「撤掉」哪些舊思想?樹立哪裡新理念?
「撤縣設區意味著霑化全面跨進了融入主城區、加速一體化的新階段,躍上了更高發展平臺、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軌道。我們將以撤縣設區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提高標準、拉高標杆,準確把握新區定位,主動融入中心城市,全力打造濱州城市副中心,努力增創新優勢、實現新跨越。」霑化區委書記賈善銀說。
霑化撤縣設區,把市區「拉到」了渤海岸邊,濱州成為真正的沿海城市,但濱州不該只是空間意義上的沿海城市,只有產業發展上的融合,才能真正實現血脈貫通。為此,霑化早已開始調整發展架勢,把目光轉向濱州海上北大門,由背海發展轉向向海發展,把沿海開發作為全區發展的重中之重, 強力實施「突破海上」戰略,成立臨港產業園區管理中心,抓投入、上項目,臨港產業發展框架全面拉開。總體規劃統籌納入全市沿海開發規劃。
「城鄉環境的改善不僅是區劃調整的要求, 更是惠民利民的長效工程, 我們把有限的財力集中投向城鄉環境提升, 就是要讓每一位市民都得到撤縣設區的實惠。 」 霑化區委副書記、 區長丁鋒說。
為加速融入主城區, 徹底補齊城市建設的短板, 霑化區實施「五大融入工程」 , 逐步縮短在城鄉環境、 基礎配套和城市品位上的差距, 引入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城市服務理念, 讓市區新成員儘快轉變角色。
從硬體上加快融入主城區, 實施全域亮化工程, 將通往濱州的幹線道路和城區外環全部實現亮化, 最後一批沒有實現亮化的83個村莊也都全部亮化, 規劃三年內, 轄區所有國省道、 鄉鎮至城區的道路全部完成亮化。泊頭橋南至濱城段的亮化工程已竣工, 霑化到市區全程燈火通明。
在近幾年的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黨風廉政建設、 群眾安全感、 正義感等4個群眾滿意度調查中, 霑化區得分連年位居全市縣(區) 榜首。
作為曾經的山東省最後一個國家級貧困縣, 緣何又能獲得群眾的如此好口碑? 「群眾誇的不是你幹了多少事, 而是在講述自己的生活變遷, 表達自己的幸福感受。 」 近幾年來, 特別是撤縣設區以來, 霑化區按照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按照「民生保障向東部地區看齊」 的標準, 民計民生貫穿經濟社會事業的全局, 統籌資源要素配置, 持續加大財政投入, 民生支出累計達到67.8億元, 使全區民生全面改善和提升, 群眾幸福指數連年大幅飆升。
霑化境內有榮烏、津汕、濱德三條高速公路5個出口,205國道縱穿南北,超二級永館路橫貫東西;黃大、濱港鐵路穿境而過;大高通用航空機場被批准核發《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證》;1000—3000噸級泊位碼頭5個。霑化已經構築起「海陸空鐵」立體交通格局,已成為連接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