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為一件大事而來!(強烈推薦)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記者圈

文|李善友,混沌大學創辦人,原載於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

我通過這樣兩個問題來定義創造者的本質:這個世界由於你的存在,會有什麼不同?假如你消失了,這個世界會有什麼損失?

我相信,每個人的本質特徵是創造者,源頭經由我們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點獨特的禮物。

所以,創造一件靈魂級的作品,實現人生的救贖與超越,就是我此生的意義和目的。無論創業者、上市公司老闆還是普通職員,這句話全都有效。

01

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意義危機

這是一個「意義危機」的時代——人找不到目標,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而變得麻木不仁,過得像行屍走肉一般。

很多人每天去上班時,想的是趕緊到公司打卡,千萬別遲到扣工資;八小時下班後,回到家裡,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賺夠錢,去享受退休生活。我們做的工作和生活變成了兩個割裂的部分。

我們有時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更大的成功,僅此而已,背後有一個巨大的不安全感驅動我們不停地向前走。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向前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心安何處?

這些焦慮、緊張、不確定性恰好說明,我們與源頭失聯了。

當手機只有1%電量,出現紅色數字時,我們會變得非常恐慌。人類的整個狀態就像快斷電的電池,這是件非常危險的事。

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方法,找到源頭,並與之連接。就像把手機跟電源線插上,源源不斷的電流進來,我們立刻就安心踏實了。

我們如何在生命裡找到一種確定性,找到意義的源頭?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工作的意義解決了,人生的意義解決了,其實大部分問題就解決了。

但意義不會源於所做的事,而是來自於某個超越性的世界,我將其稱之為「源頭世界」。

怎樣連接源頭世界呢?

通往源頭的路有千萬條,對於你來說,只需在通往源頭的路中選擇一條最適合的就行,我覺得有一條路很通用,那就是「臨在當下」。

請你想一下,什麼叫過去?過去是你此時此刻的回憶,也就是說,你只能直接感觸到此時此刻對過去的回憶,根本無法直接感受到過去。什麼叫未來?未來是你此時此刻的想像,所以未來也發生在此時此刻,發生在當下。

但是,在我們心中,通常都把過去和未來看得很重,恰恰沒有當下。當下通常被我們當做未來的一塊踏腳石,是實現未來目標的工具和過程。

各位想想是不是這樣?我們以前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高三,認為考上好大學就幸福了;但上大學後發現,大城市如此繁華,但沒錢,認為工作賺錢了就會幸福;工作後卻遇到一個糟糕的老闆,覺得當了老闆,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就會幸福了,所以就去創業;創業後發現,原來比打工還苦,等到公司上市就幸福了。中國現在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但有幾個上市公司的老闆是幸福的?每個人都被公司綁架了,開始想:什麼時候把公司賣掉,我就幸福了......

現在我們基本上都在時間的水平線上奔跑,追求更多更快,幾乎很少有人告訴你,真正的力量不在未來,而在下邊,「臨在當下」這四個字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

「臨在當下」就是臨在於此時、此地、此事,達到一種「No Mind」,也就是「無念」的狀態。

你要集中於此時、此地、此事,忘掉過去,忘掉未來。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時候,想著通過這份工作賺一筆錢,然後退休去享受生活。工作時心在別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狀態。

02

偉大作品都是對源頭世界的體驗

如果能臨在於當下,就能超越思維,產生「靈感」,我們通常把靈感理解成思想裡的靈光乍現,突然有了個好主意,然後冒出來。

錯了,靈感其實是一種正常狀態,只不過被遮蔽住了,如果你能去除那些遮蔽物,讓它流出來,那才是最美妙的一種意識狀態,我稱之為「靈感流淌」。

所以,偉大的藝術家都有靈感,偉大的作品也都是對源頭世界的體驗,然後將其表達了出來。

當我們說藝術家江郎才盡,並不是說他才華用盡了,而是靈感枯竭了。

正如《弓和禪》裡有一句話說的,如果一個畫家十年去畫竹,去觀察竹,最後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竹子,然後竹子自己就會把自己畫出來。

有沒有聽說過草間彌生?她是日本國寶級藝術家,14歲時就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病,然後去美國學畫,回到日本後在精神病院裡住了50年,她非常有錢,把精神病院前面的樓買下來,作為自己的工作室,白天在裡面畫畫,晚上回到醫院,醫院就是她的家,護士就是她的家人,她身邊不能離開人,否則她就想自殺。

在我們看來,草間彌生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然而,藝術拯救了她。在她70多歲時,她的一個系列作品畫了50多副,但到了86歲時,她已經畫到了第420副,每天工作八小時,保持了旺盛的創作力。

草間彌生繪畫就展示出了「No Mind」的狀態,靈感就經由她的畫筆直接流淌出來。

很多人認為草間彌生是個神經病,也許恰恰我們才是神經病,我們很多時候小聰明過多,不夠安靜,思想沒有縫隙,靈感就流淌不出來了。

以前我都不知道畢卡索畫的是什麼,更不懂為什麼這麼貴,後來才理解,頂級藝術不是描寫現象世界,而是在感受源頭之美,與觀者產生共鳴。

畢卡索畫畫時也是讓靈感自由流淌,他沒有設計,說畫就開始畫了。他的畫變化多端,就像靈感在上面跳舞一樣。

我們再來看音樂領域,我看過一部關於莫扎特的電影,莫扎特的手稿沒有修改過的痕跡,不知道是不是誇張了,他是先聽到了音樂,然後再把腦海中的那個曲子寫出來,而不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電影《海上鋼琴師》最能表現出這樣的狀態,主人公「1900」幾乎每一首曲子都是即興創作的,他本來是樂隊的一員,每次表演前樂隊指揮都會跟他說,今天正常彈一下。但每次彈到最後,1900就開始飄了,其他樂隊成員跟不上,只好停下來像觀眾一樣看他表演。

他是怎麼創作的?影片中提到,他坐在鋼琴前時,從未有過任何遲疑,好像琴鍵在那等著他按下去,其實這些音符早就在他腦海中形成了。

有一本有趣的書叫《臣服實驗》,作者前期做了很多練習,能做到他的心流到哪裡,他就能跟到哪裡去。後來他成了一名碼農,他只要在計算機前坐下來,大腦就會十分安靜,那個安靜跟冥想的狀態一模一樣,寫代碼就像跟其他人對話一樣自然,不用考慮想說什麼或怎麼說,思緒就像流水一樣。

不知道大家在工作時有沒有不經由你思考,作品便直接在你手裡創作出來那種感覺。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大量基本功的訓練,形成肌肉記憶後,才能把靈感抓下來。

03

工作其實就是修行

草間彌生、畢卡索、莫扎特等藝術家都是通過創造連接源頭的靈魂級作品,實現了人生的自我救贖和超越,也就是尼採所說的「藝術救贖」。我們回到人間,如何在工作中踐行「臨在當下」呢?

稻盛和夫講的一句話特別棒:「工作就是修行,如果你用超越的視野來看待工作,工作就是修行。」條條大路通羅馬,你要找到一條屬於你的路,有心的路就可以了。

在你的生活裡,如果去掉睡覺的時間,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與其把工作跟你的生活二分,莫不如打破二元對立,它就是你修行的路。

一個手藝人如果心態上能達到「臨在當下」這種高貴意識,就可以把自己做的商品、產品變成一種藝術作品。所以,手藝人加「臨在當下」,就能創造出一件藝術作品。

我們今天更熟悉的詞彙是職業人、職業經理人,這跟手藝人有什麼區別呢?

可能有很多區別,我認為最根本的區別就是這句話,古印第安巫士唐望問:「你這條路有心嗎?」用我們今天的話就是將心注入。

換句話說,手藝人的「一」是為了那件事,而職業經理人是為了「something else」。

我認為,人要做「天命所歸」的事,這樣的事有三個條件:

第一,你喜歡,你做的事就是你喜歡的;

第二,你擅長,你做的事跟你的天賦有關,比別人做得好;

第三,有意義,對別人也有幫助,能夠利他。

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誤區,可能認為,我現在做的事不是我喜歡的,不是我擅長的,好像也沒什麼意義感,我要去尋找一件我喜歡、我擅長並且有意義的事,然後再將心注入。大家最焦慮的就是到哪裡去尋找呢?

我們通常認為意義就是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多,顯得你很成功。比如把錢作為KPI,收入越高好像就越成功。

其實,成功的本質只是比較,而且是跟他人比較,這從來不會給你帶來意義,因為你一旦獲得了一點點成功,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意義,又需要設立一個新目標,再去跟別人比。

只要在水平線上,意義就是虛幻的。

意義不是來自於你所做的事,也不是來自於思想,而是超越所做的事,超越思想,來自於更高的維度。

真正的意義是垂直下來,不在於你所做的事,而是你做事的狀態。擊穿閾值後,從源頭流經你的東西叫意義,它超越你做的事情,超越思想,甚至超越你的人生。

也就是說,「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我們從「doing」中獲得的都不會產生意義,是我們如何「doing」那個狀態,也就是「being」能夠產生意義。

所以,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當回事。

《新世界》書裡有句話說:任何與他所做之事合一的人,就是在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這些人對於其他人的影響,遠超過他們提供的功能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我給各位三條建議,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非常簡潔。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很多外企都有「多線程運作訓練」,以為這樣才有效率,其實極傻。

還有今天日益流行的碎片化學習,也是極糟糕的事,這個狀態保持得越多,就越容易喪失深度閱讀的能力。

大家想一下,你睡覺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什麼?早晨醒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空閒時候你在幹什麼?

你把所有的日程都填滿了。

所以,要把你的大片時間空出來,一次只做一件事,把能量放在這一件事情上,慢慢形成習慣。

第二,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通常我們不會把自己做的那件事當作目的,比如,學習一門課是為了用到工作上,你做的任何事都是「for something else」,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當下。

所以,回到你做的事情上來,把它當做目的。當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時候,時間指向未來的箭頭就被切斷了。

第三,愛上你做的事。

愛上你做的事情背後,你就跟這件事合二為一了,打破了二元對立。如果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那麼這件事將會獲得自由,獲得某種主體性。這樣,你創造的作品就會成為你的靈魂伴侶。

這時,你做的事自然就會有品質在裡面,這種品質在《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裡被稱為「良質」,而且「如果你能傾聽良質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無旁騖,就能使得自己手中的工作變成一種藝術。」

所以,藝術不僅是繪畫、音樂等,做什麼事都可以是藝術。源頭有很多特性,其中一個特性就是「美」,還有個特性就是「好」,就像柏拉圖說的,是美使事物變得美好起來。這個美是「一」,是美賦予了事物以美好,美就是「良質」。

04

做事情總希望別人給你KPI,太傻了

你做事情希望別人給你KPI,其實太傻了。

當年柏拉圖問了個問題,《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的作者繼續用他的問題來問,印在書的封面上: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你需要問別人嗎?你自己不知道嗎?

其實我們自己是知道的,然後找到它的韻律,跟其同頻共振,這就是藝術。

良質就會像水波一樣蕩漾開來,其他人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我一再強調的,你想去改變世界,不要去改變別人,改變自己就行了。

這樣,就賦予了你所做的事情以生命,也就是凱文·凱利所說的「失控」,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讓你所做事走出控制,自己做主。

這時,你就「臨在當下」,然後要做的事就只有一個——等待。

等待什麼呢?

等待你的作品最終把你和源頭連接起來的那個時刻。

如果那個時刻不來,也完全沒問題,你的一生已經足夠美好了。

如果那個時刻來到,就是我所描述的使命湧現的狀態。

使命湧現出來後,你就要去做點更大的事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如果說當下是「一」,那跟計劃之間什麼關係呢?

「臨在當下」並不是說不做計劃,如果今天你開計劃會議,想做計劃時,計劃就是你此時此刻的「一」;

做了計劃後需要執行,當你執行時,執行就變成了「一」;

如果執行過程中產生新問題,這些問題跟計劃有不太相符的地方,那就調整你的目標。

所以,「臨在當下」是「一」,並不是說不設目標,目標就像方向盤一樣,但它是由你現在來進行微調的。

還有人可能會問,「臨在當下」和「匠人精神」是不是意味著死守第一曲線?那還怎麼啟動第二曲線?

別忘了,第二曲線是從第一曲線裡長出來的。

你臨在當下,把當下的事情作為目的,它會慢慢變大,而且它還會躍遷,就成為最美妙的第二曲線。

假如沒有這個味道,硬做出來的第二曲線,就變成多元化布局了。

所以這也沒有矛盾,中間最關鍵的是找到那個節奏,跟那個節奏在一起,感覺就出來了。

有的人每天給自己規定好必須要做的日程,比如一天必須讀一本書,一天必須鍛鍊一個小時,苦大仇深似的。

別這樣,如果今天狀態特別好,適合讀書,讀8小時也沒問題;

相反,如果今天狀態不好,不適合讀書,心裡有點慌亂,那就什麼也不幹,去外面走一走。

別把自己捆死,也別擔心不自律會消磨意志。

放心,如果你是個內在有韌性的人,就是想做一個消磨時光的人,你都做不了。

不被任何東西綁架的每一天,真的是很美好的狀態。

05

創造你此生的美好作品

在我們的工作中,你完全可以把你所做的工作當成作品,把你的身份當作一個手藝人,臨在於你的作品之上。

仔細品,「美好作品」這個詞太棒了,它最重要的是背後的美好,「美」是源頭的狀態,「好」也是源頭狀態。

如果我們保持手藝人的匠人精神,然後等待擊穿閾值,就會與源頭連接。這時,源頭的力量和智慧將經由我流入我的作品,作品就變成一個有靈魂的美好藝術了。

講到創造一件美好作品,作為自己交給世界的禮物,就不能不提賈伯斯。

賈伯斯:用禪的方式把產品變成藝術

賈伯斯是一位禪者。

他所在的時代被稱為「嬉皮士時代」,嬉皮士時代其實是對美國僵化精神的一次衝擊。

那個時代傳遞出的信息顯而易見:質疑一切,特別是權威;勇於嘗試,上路流浪;無所畏懼,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賈伯斯也是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尋求自己精神的解放,最後幫助他的其實是禪。

他的老師乙川弘文是一個日本禪師,賈伯斯自己講「與乙川弘文的碰面對我來說是一段意義非凡的經歷,我後來儘可能多地跟他呆在一起」,每天都見面,每幾個月都會一起冥想,乙川弘文會指導賈伯斯在精神世界和商業追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他在《賈伯斯傳》裡說,禪對我的生活一直有很深的影響,我曾經想過要去日本,到永平寺修行,但我的精神導師要我留在這裡,他說那裡的東西這裡都有,他說得沒錯。

所以一方面賈伯斯希望追尋個人精神世界的領悟,另一方面又胸懷野心,想要打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這是二元對立的,怎樣打破二元對立呢?

通過禪,禪使賈伯斯把兩個目標融為一體,做出偉大的產品就是賈伯斯的禪修方式。

賈伯斯也是一個藝術家。

這張圖片非常有名,他每次的發布會裡都有這張圖片。我們可以翻譯成「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這個思維傾向非常像《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裡的一段追蹤——作者看到美國出現了科技和人文的衝突,科技產品都太醜了,你做出一個產品來,包裝設計是好一點,大家就認為那是美了,美淪落為包裝這件事,他覺得這件事不對。於是,他就開始追蹤,一直追到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時代,他發現,其實美是「一」。

換句話說,無論科學還是藝術,它背後有一個共同的本源,理性背後也有美的支撐。

愛因斯坦的同事回憶說,當你給他一個公式時,愛因斯坦有時都沒確定公式是否正確,就先說這個公式太醜了,一定是不對的。

當賈伯斯追問科技人文的源頭是什麼的時候,本身就把他引向了源頭。

《賈伯斯傳》裡提到,賈伯斯小時候一直以為自己適合人文學科,但也喜歡電子設備,當他看到寶麗來創始人說將來既擅長人文,又能駕馭科學的人很重要時,他就想成為這樣的人。

於是,高中時的賈伯斯沉浸在極客的電子世界裡,又喜歡文學和創造性的嘗試,閱讀科技以外的書籍,比如莎士比亞、柏拉圖等的著作。

賈伯斯對產品經理的一個要求就是有品位,對「美」和「好」的感受叫品味。

他曾批評微軟,用得最多的詞彙就是「no taste」,後來蓋茨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在一次訪談中,當被問到你們想從對方那裡學到什麼時,蓋茨回答說,希望向賈伯斯學一點「taste」。

賈伯斯為什麼對產品的品味如此執著呢?

他認為,產品只有touch到用戶時,才算設計完成。

他甚至有個看起來很奇怪的觀念:產品要有靈魂。換句話說,賈伯斯認為,產品是有命的。

所以他要求自己先跟產品合二為一,這樣才能跟用戶合二為一。

只有從這個角度理解,你才能理解他的苛刻。賈伯斯做第一款電腦時,要求工程師:「你必須把線路板給我弄的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優雅而簡潔。」

沒多少人會把電腦拆開看到線路板的樣子,工程師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

賈伯斯強迫他們在每個線路板後面印上名字。

他是想說明,如果能把線路板做的整整齊齊,高度尊敬你做的產品,你對這個產品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你極度投入到這個產品中,跟產品的這種合一會影響產品的使用者。

賈伯斯做的產品不是為了使用,產品本身就是目的。

小野二郎:生命與事業合二為一

你不要想創造多大的東西,特別小的東西也是創造,比如創造一種捏壽司的方式,小野二郎也是打動我的手藝人,他是一個做壽司的人,成為了「壽司之神」。如果單純從事業來講,小野二郎做的事太小了,他就開了那麼一個小店,沒有開連鎖,也沒有上市,你說他能賺很多錢嗎?不可能的。

但他就是做這件事,卻做到了極致,連日本首相和美國總統都去他店裡吃飯。他的店很特別,只賣壽司,你想喝酒,想吃其他零食之類的都沒有。切口小到無以復加。

小野二郎在一個紀錄片裡說,我夢裡都在捏壽司,還遠沒到巔峰呢。這就是跟源頭連上的那種狀態,享受其中的快樂。你可能會覺得他那麼大歲數了,還天天上班,親自捏壽司,多累多辛苦啊,幹嘛不退休享受好日子。可小野二郎覺得,我就在享受啊,這是我最好的享受,比我出去玩,去旅遊,去休息享受得多。

他捏壽司時的眼神,跟在廟裡的修行者其實沒有區別。只要臨在當下,用心捏好每一個壽司,就是修行。

這就是一生懸命,一個極小的切口切入進去,結果成「神」了,創造了自己的世界。不是你做的事情影響他人,而是你做事情的狀態影響他人。

樊錦詩:用一生來守護美好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樊錦詩先生。

1963年,24歲的樊錦詩先生從北大畢業到敦煌工作。2018年,80歲的樊錦詩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現在還在敦煌。

近60年的時光紮根在敦煌莫高窟,2019年她寫給北大新生的一封親筆信中,她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她可以說是做到一生懸命的極好例子。

樊錦詩第一次去敦煌實習的時候,其實沒有堅持下來,那裡環境特別惡劣,不足20平米的房間,設施簡陋,泥質的床、沙發和書桌是主要家具,對於出生在上海的她來說,面對這樣的生活環境,一時難以適應。

也許命中早已註定,第二年大學畢業分配時,樊錦詩和另外一位同學被直接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7年,樊錦詩和大學同學彭金章結婚,但一個在敦煌,一個在武漢。十年動亂中,樊錦詩只能繼續留在敦煌。

十年動亂結束後,到了解決兩地分居時,樊錦詩卻猶豫起來。她既想去武漢與老彭和孩子團聚,又對敦煌產生了感情,想留下來幹點事。

那段時間樊錦詩反覆追問自己,餘下的人生究竟要用來做什麼?留下還是離開敦煌?

最後,她還是決定留在了敦煌:「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內心的意願,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

樊錦詩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保護了莫高窟,央視有一句評語:如果沒有樊錦詩先生的守護,就沒有今天人們看到的莫高窟。

樊錦詩先生說,莫高窟的壁畫這麼漂亮,但是用泥、草做的,一弄就壞了,這是

國家的財產、人類的財產,堅決不能拿去做買賣。所以她非常艱難的保護著莫高窟。

她還主編了26卷本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這是她學術上的很大成就。是中國人第一個石窟的考古報告。

她還開展了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如果大家現在去莫高窟會先看到莫高窟有個數字展示中心,緩解了文物和旅遊開發的矛盾,構建數字輝煌,開創敦煌莫高窟開放管理新模式,讓莫高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樊錦詩這樣說到,「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兒,要把事情當一回事。」「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裡?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靈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

她就是用一生來守護美好的一個人,這就是她一生的美好作品。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存在主義,他把人的存在定義成「Being There」,他借用了一句詩來表達他認為美好的人生狀態「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是一件美好作品。大家可以去尋找或者定義你此生的美好作品,如果你能找到,你的篤定感就會確定下來。

06

人人都有使命,人人都是創造者

如果你能臨在於你的作品之上,安心等待,突然有一天擊穿閾值,跟源頭連上了,使命感也就湧現出來了。

這個使命不是你憑空想出來的,使命是在思想之上的,是它自己湧現給你的。

《新世界》裡有句話特別棒:享受你的工作的同時,加上一個大目標。有一天,他們突然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通常與他們正在做的,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關係,但規模要宏大得多。

與其胡思亂想你的使命,不如就臨在當下,然後使命自己就會出來。

使命來到的那一刻,你就知道這就是我的使命了,因為你有極大的篤定感、確定感、力量感。

我把創造者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手藝人,第二重境界是你真的變成藝術家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能夠達到第一個境界,已經很美好了。

如果遇到一些難得的機遇,我願意稱那個感覺叫「大宗師」。這時候的作品是傑作,真正的傳世之作。

宗師級的創業者,不是創造一個公司,而是一個行業,甚至創造一個新世界。

就像賈伯斯把全人類產品美學往前推進了二三十年一樣。我們再次回到埃隆·馬斯克身上,他說我一直有種存在的危機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義何在,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偉大作品起源於絕望,但埃隆·馬斯克的絕望尺度有點太大了,所以他希望幫助人類往前走。31歲他財富自由了,就把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作為積累財富的目的,如果這件事他做成了,其實不要說做成,只要他在做,這就是前無古人的事。

我特別懷念人類群星閃耀時,我認為所謂整個人類級別的「星星」,其實都是跟源頭連接上的人。

軸心期各個思想家研究的都是根智慧,形成了整個世界的根智慧,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老子、孔子、喬達摩......

科學革命後,哥白尼、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四個思想家級別的人,深刻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哥白尼之前整個人類的視野都是地球,哥白尼第一次把人類的視野帶向地球外;在牛頓之前,天上是天上,地上是地上,牛頓是第一個把天上和地上的規律統一起來的;而達爾文認為人類是一步步進化來的,對人類自身做了一些非神學上的解釋,大大拓展了人的主體性;愛因斯坦使得我們的視野可擴展到137億光年。

他們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小撮人,但遠遠重於那些軍事家、政治家,因為他們靠的是思想。

所以,真正的使命要敢於想大問題,今天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沒人敢想大問題了。

有人可能會問,這是說給所謂創造者的,我又不是創造者,你講的這些跟我有什麼關係?

錯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創造者,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每個人都是創造者,首先創造自己的生活,然後來改變世界,而不是等待給到什麼紅利或者繼承什麼東西。

現在很多人沉寂於過平庸的日子,屬於被尼採痛罵的「末人」。我相信尼採作為頂級的思想家,他不是對具體某個人的憤怒,而是對一種現象的憤怒,與其說是憤怒,不如說是一種巨大的悲憫情懷。

你本來是個創造者,但你忘記你是誰了,安於平凡的小日子,吃吃喝喝,這個月發多少錢,去哪旅遊一下......然後50多歲退休。

尼採提供的解決方案叫「超人」,不是「Superman」,而是「Overman」。就是超越平凡的自我,把自己從深淵中超越出來,到達高山之巔。

「超人」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內在的平庸去比。

尼採的「超人」,以及古希臘人追求的「卓越」,跟我想表達的「創造者」那個狀態其實是一樣的。

你把遮蔽你的東西拿掉,就是你了。而且,人人都有使命,源頭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束光。你的使命是什麼呢?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就是你實現使命的載體。

所以,發現並實現你的使命,就是你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除此以外的事情都太小了,你的焦慮、煩躁、痛苦都不值一提。

我非常喜歡講一個故事,老頭、老太太在一起有六七十年了,人們都說好幸福啊,就問老太太,你老公對你特別好吧?老太太說,好什麼好,他一身缺點,就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別人很驚訝,接著問,那你們這一輩子是怎麼過來的?老太太回答,我老頭也有優點,只有一個,但像太陽那麼大,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就都沒了。

如果你眼睛總是看著星星,那就是無窮無盡的,滅了這個還會產生另一個,辦法只有一個——太陽升起來。太陽來了,星星就全沒了。太陽是力量和智慧,也就是那個使命,有了使命,你就能照耀自己,成為一束光。

你把自己點亮了,別人也會看到你可以點亮自己,也會去把自己點亮。

所以真正美好的是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此生的使命。

其實你的使命可能已經在起作用了,你可以回顧一下一生中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比如你喜歡或者擅長的事,背後的推動力量就是使命。

就像賈伯斯所說,原來有很多點,你回過頭來看時連成線了。那些點不是偶然的,每個點的出現及線的完成都是使命在起作用,儘管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使命,但卻能從跡象裡去找。找到那個節奏,那種韻律,然後往前走,最終就會有你跟使命合一的狀態。

當你有了使命後,巨大的確定感就出來了,最後人生就是這樣一句話:君子知名而信之也,為所當為。

所講內容雖繁雜,關鍵就是這麼一句:人的本質是創造者,你的使命就是創造出一件靈魂級的作品。可能你走著走著就忘記自己的天賦和使命,或者被某些外界的眼光所遮蔽,乃至於當我講到這些偉大的創造者的故事時,你覺得與自己無關。這才是悲劇所在。

我們試著把這個順序倒轉,那些偉大的創造者,他們不是天才,不是特別的人,他們是正常人,只要是正常人都應該有使命,會創造,如同我們一樣。

對於我們每一個,從平凡、苦難、絕望中走出來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力量。它提醒你,你的本質是一個創造者,你的作品就是你給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最好的禮物。

本文來源:公眾號 @混沌大學。混沌大學是一所面向商業創新群體的在線商學院,以哲科思維為根基,遍邀200位全球頂級師資,打造創新教育體系,幫助中國職場精英培養創新能力。

相關焦點

  • 婚姻是人生大事還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
    有人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升華,更是責任的開始……老一輩的觀念裡,婚姻是一件人生大事。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早發財不如早生子……有人結婚是因為愛情,婚姻應該是愛情最好的歸宿吧。
  • 都市文:學功夫,學外面的知識,就是為了去做一件大事
    都市文:學功夫,學外面的知識,就是為了去做一件大事曾幾何時,我想要一本小說書都非常困難,而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小說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了,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都市文:學功夫,學外面的知識,就是為了去做一件大事,小編期待你的喜歡,保證讀完後回味無窮。
  • 莫言體驗茅臺:人生歷程中的一件大事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北京時間9:09,在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芳和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焱的見證下,莫言為999.9市斤美酒正式封壇。李保芳與莫言一同將封壇籤貼上酒罈,封壇儀式由王焱主持。整個儀式細數下來,恰為二零一九年九月九日九時九分九百九十九斤九兩,正好是「九個九」,實乃「節逢九九之數,時合九九之吉,酒寓九九之祥,人添九九之喜,事得九九之順,藝臻九九之境」。
  • 曾國藩:言之有物,持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
    曾國藩做人做事總是講究言之有物,持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他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每日堅持早起讀書,從不間斷,就連行軍打仗時也毫不例外,他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曾國藩從一個有著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人生軌跡。在他的家書中說:「人旦有恆,事無不成」。滴水石穿,做事貴在堅持,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只要咬住自己的目標,就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在現實中,這些話這些理不少人都懂,可就是不能知行合一,知道做不到。曾國藩說:「不日進,就日退。
  • 人生大事是消費,靈魂高度看穿衣
    在圈內,作者肖恩一直以時裝病患者聞名,為衣痴狂,病入膏肓。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研究型學者」的時裝理念倒一點也不學院派,所有的購物心得都來自於自己的瞎走瞎逛。他愛分享,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後來不管他去哪,總有朋友削尖了腦袋翻著小本問他:「你在哪兒哪兒呢吧,上次說的那個什麼什麼,幫我帶一下唄!」 所以肖恩把自己多年的購買心經做了全新的補充匯總,先造福準備奔赴東京的遊客。
  • 人生不就是吃喝?導遊強烈推薦的秘魯美食,遊客:你這是在逗我嗎
    古人有云,人生在世,不就是吃喝二字。對於飲食,中國人將這個詞展現的淋漓盡致,都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在中國人的生活之中非常重要,每一天都有三個要思考的哲學問題,就是三餐吃什麼?
  • 2020年我遭遇了4件大事,感受了人生的複雜多變
    2020年我遭遇了4件大事,感受了人生的複雜多變,也體驗了人生的精彩;理解了一句話:人生就是在經歷中成長。第一件事:遇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帶領職工在社區門衛站崗值班100天。100天裡,小區經歷了封閉、解封;我們全體值班人員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保證了社區的安全,保證了居民在全封閉期間的正常生活。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成就感!第二件事:我退二線了。雖然因為疫情原因,我退二線時間推遲了2個月,但是我依然是幸福的。
  • 周末中美歐各發生一件大事 影響深遠
    最近這個周末,中美歐各發生一件大事:美國最高法院駁回川普訴訟,英國脫歐談判最後關頭,中國領導人氣候雄心峰會上立下宏偉目標。毫無疑問,影響相當深遠。 三件大事,都是趨勢性的大事。終於,2020年已進入尾聲,我們既見證了最讓人振奮的喜悅,但也目睹了最讓人痛心的悲劇。
  • 細節(強烈推薦)
    和遙遠的路途相比,一粒沙看似微不足道,卻決定著路途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影響著行走的力度,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細節的力量。古語有言: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人生的每一步想要走的踏實而堅定,就要學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 川普又幹了一件大事,聯合國都急了!
    一覺醒來,川普又幹了一件大事。 用川普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又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建交了,算起來,這也是他撮合的第四個中東國家了。但很有意思的是,這一次,聯合國和非盟都急了,太沒底線了。 為什麼?
  • 今天,宜賓發生了一件大事!這10個人刷屏了
    今天,宜賓發生了一件大事!為弘揚榜樣精神,生動展現身邊好人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積極營造好人好報,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12月27日,「江安榜樣」頒獎典禮將在江安劇院舉行。據了解,本次頒獎典禮的主題為「平凡的感動 榜樣的力量」,現場頒獎儀式將會分為「誠實守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敬業奉獻」「孝老愛親」5個版塊進行。
  • 王鷗《野生廚房》嚇成「表情包」李誕宣布人生大事
    原標題:王鷗《野生廚房》嚇成「表情包」李誕宣布人生大事 作為美食探尋節目《野生廚房》中的「老小」,12月2日中午12點,正值《野生廚房》全網播出之際,小橘林彥俊空降彈幕和觀眾互動,引發網友爆笑。
  • 《野生廚房》王鷗被嚇成表情包 李誕宣布人生大事?
    「我也想和三五好友,吹著海風,吃著燒烤,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在最新曝光的預告中,王鷗也將加盟到《野生廚房》的戰隊中來,化身「十萬個為什麼」。其在和野生家族海邊求生存的過程中,竟也被會飛的雞嚇出了各種表情包。是什麼美味晚餐讓眾人齊聲發出汪涵經典聲音「哇」?李誕晚飯時神秘兮兮說要宣布一件事情,或是人生大事?敬請關注本周六(12月8日)中午12:00芒果TV《野生廚房》一起揭秘!
  • 寧波宋大姐在籌謀一件七夕「大事」
    寧波市鄞州區白鶴街道有位宋大姐,正在為這一天的到來籌謀著一件「大事」——為25對年輕男女「牽線搭橋」。宋大姐叫宋蘭英,今年65歲,是當地赫赫有名的「紅娘」。8年間,她促成姻緣400多對,還幫助140餘戶家庭破鏡重圓。牽線搭橋宋大姐成為「紅娘」是一個偶然。
  • 人生空手而來,必然空手而歸
    人生空手而來,必然空手而歸。在你我的時間盡頭,一切都將化成雲煙。因此,在擁有時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後要捨得放開。失去之後還緊追不捨,最終追回來的只有無盡的落寞和悲傷。能擁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會比失去的強,只有懂得珍惜、捨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來越好的擁有。正確看待自己的擁有,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與失,就能享受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 猶太人:人生若想成大事,破除心中3賊,你才能越混越富有
    欲成大事者,思維一定要先富起來,精選猶太人《塔木德》中賺錢錦囊,逐句為你解讀。人生若想成大事,破除心中2賊,你才能越混越富有。一、適當「貪心」,是你賺錢的最大動力只要追逐名利的世界一天不破滅,只要幸福一天不變得像空氣那樣唾手可得,人類就一天不能停止貪心——《塔木德》富人骨子裡深信自己天生就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我們需戰勝的第1個心賊,就是要適當的「貪心」,找到屬於自己的賺錢方向、動力。
  • 烽火戲諸侯4本小說,經典《陳二狗的妖孽人生》《劍來》強烈推薦
    今天向大家推薦4本大神作家烽火戲諸侯的4本小說,經典《陳二狗的妖孽人生》《劍來》強烈推薦,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看過了,如果看過了可以再次回憶經典,如果還沒看過那就加入你的書單中吧。1、《陳二狗的妖孽人生》書評簡介:相信這本小說給到了很多人的回憶,那個叫陳浮生的人最終的命運在我們心中也一直有著一個懸念,故事在最終所以的坑都準備好的時候停止了,也許作者想要的是一個通過自己奮鬥的歷史來打臉一些人吧。
  • 人生,空手而來,必將空手而歸
    人生,空手而來,必將空手而歸。人到這世間,本就是空手而來,有什麼是你必須擁有的呢?又有什麼是你值得如此偏執的呢?正確看待自己的擁有,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與失,你就會發現人生原來是如此的幸福。這一生走到終點的時候,即使兩手空空,你也不會後悔。
  • 日本幹了一件震動全世界的「大事」,變廢為寶,可以造福人類
    最近日本做了一件震動全世界的「大事」,就是變廢為寶,甚至可以造福全世界的人類。日本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微生物,把這種微生物進行培訓,這種細菌可以在30攝氏度的溫度裡,將塑膠袋溶解成為薄膜。我們都知道,塑膠袋的溶解是需要幾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夠溶解的。有的地方亂扔垃圾,塑膠袋都能滿天飛,這下日本人培養的細菌,這樣可以幫助人們改善環境,真的是非常好的辦法呢。
  • 下個月,無錫又迎來一件大事
    下個月,無錫人又將迎來一件「大事」——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於9月3日至7日舉辦。來自古運河沿線的節點城市匯聚一堂,共享運河榮光,其中無錫主會場活動將在9月3日至9月6日舉行。重塑水上餐飲,整合資源,在原有遊船基礎上,增加敞篷船、搖櫓船等品種,與老字號穆桂英等餐飲名店開展合作,為市民遊客在遊船上體驗太湖船點和特色餐飲提供便利,同時結合相應節假日開展系列遊船體驗活動,不斷豐富遊客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