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地扼祖國東南沿海突出部,臺灣海峽航線要衝,歷史上是經東洋、南洋以及西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衢,素有南北「海上走廊」美譽,「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曾與廣東南澳、臺灣澎湖,並稱「三山之目」。平潭歷史上長期多隸屬於福州(侯官、閩縣、長安、萬安、福唐、福州、福清等),素為福州十邑之一,其人口源流構成及主體方言一脈相承,生產生活方式也相似。歷史上以漁為主,其文化發韌於「殼丘頭文化」,該文化的基本特徵最鮮明的特質就是海洋性,為「貝丘文化」、「舟楫文化」。以區位地利觀之,與莆田、閩南、臺灣比鄰,深受其文化的影響。一是商貿互往來。鹹豐年間平潭成為對臺貿易重要集散地、中轉站;二是移民遷徙。流水後田,中樓韓厝、大坪,澳前龍山、潭城右營、平潭丁氏、潭城嚴氏王氏、平潭陳氏部分淵流,均從閩南、臺灣等地遷入;泉州惠安、晉江、臺灣金門、媽祖,其民居特點與平潭相近,也是以花崗巖為主要建築材料;閩南風格形態的「四扇厝」、「竹竿厝」成為早期平潭傳統的民居形式之一。
七千年前,平潭的殼丘頭先民步履蹣跚,身馱貝齒瓦罐,手持貝耜、石錛、乘獨木舟漂洋過海,從而繁衍成如今的南島語族,開啟了海洋文明的曙光。薪火嬗遞,文明傳承,自古人文薈萃,明賢輩出,先民濱水而居,以海為生,是典型的海洋性族群,習水性,善舟楫,周遭分布有許多天然良港,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優異使得平潭成為海上絲路的主要節點。宋初,蘇澳港就與外通商,漸成集市,與鍾門、連街澳並稱「船舶三都會」,「入口以柴木為大宗,出口以魚鹽為大宗。」惜明嘉靖時,倭寇襲攏,連街澳與流水荷芭澳集市均遭焚毀。北宋嘉祐四年(1059),蘇澳鍾門連街澳、設「巡檢司」,以管理船舶和海防要務。宋元時,地處海壇海峽南北中樞的大練島,「居民環集輻輳,商舶多會於此。」其間,小練島號稱「小揚州」、「小瀛洲」。明隆慶初,為防倭患,置戰艦三十,兵六百三十九名。鄭和下西洋從海壇海峽經過,巨艨如林,旗耀星月。鄭成功麾下朱天貴、周鶴芝等據此復明抗清、驅荷復臺。清康熙年間始,海壇鎮水師赴臺衛戍,蔡牽、林爽文所部灰飛煙滅,8萬人次造船架炮,矛盾橫槊,盤桓臺灣海峽211年。海壇城隍五福爺在澎湖在臺南,羈旅安瀾,客居風雨行。清鹹豐時,福建茶葉、紙品、竹筍、香菇、茶油、桐油、名酒、大蒜和省外的藥材,紅棗經由澳前觀音澳輸臺,嵐臺貿易繁盛一時。其閩臺貿易重要窗口功能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和節點,平潭擁有諸多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擁有縱橫交錯的海上航道。平潭擁有海域面積2164平方公裡,其中內海553平方公裡,大多為外海。平潭主島及其附屬島嶼,周遭被兩條海上通道所簇擁。一條為臺灣海峽,處在平潭的南段東側,是中國最寬的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440公裡,平均寬度約200公裡,北窄南寬,平潭直線距離新竹為最窄處,68海裡,不到130公裡,水深50-100米之間,以50米左右居多。臺灣海峽是平潭乃至福建出海,以及連接東海、南海的主要海道。另一條為海壇海峽,介與海壇島與大陸之間。海壇海峽南北長約40公裡,寬3.3-10公裡,兩側海岸曲折,多港灣岬突角。水深一般5-30米,可航寬度在300-3000米之間,是閩中海上交通要道。憑藉海峽可通福清長樂、福州、南向興化灣,閩南金三角、廣東及南洋一帶,北及浙江、江蘇、山東及東北。
平潭民眾素有背井離鄉海外闖蕩的傳統,平潭人遷徙海外的歷史起源,與平潭的歷史一樣悠久,同樣的豐富多彩。
平潭史前古人類的海外遷徙軌跡。早在7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平潭這塊土地開啟了海洋文明,並成為大陸古人類遷徙臺灣和對臺傳播文化的橋頭堡。殼丘頭文化與臺南大坌坑文化、金門富國墩文化有許多相似性,屬同一文化圈範疇,其文化內涵比臺南大坌坑、金門富國墩文化更豐富、更先進。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的發現,見證古人類從平潭往臺灣傳播的歷史史實。在漫長的歲月裡,平潭先民無數次向海外遷徙,2010年,南太平洋法屬波利民西亞的南島語族的6名勇士人從大溪地出發,通過最原始的獨木舟方式,不辭萬裡到平潭尋根問祖,印證了平潭古人類海外遷徙的歷史事實。
平潭人海外移民的歷史足跡。從秦代到1840年,中國古代海外移民可分為四個階段:秦漢至隋朝為發韌期,唐宋元明為發展期、明後期至清中期為過渡期、清中後期至鴉片戰爭為高峰期。
平潭人移民海外最早記載始於明洪武年間,「明洪代二十年(1387)海壇裡潘氏族人流亡海外。」明成化四年(1468),福清薛姓族人多出海經商,留於海外(《福州市志(第八冊)》第一節)。
清朝統治時期,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海壇島作為鄭成功反清復明、復臺驅荷根據地,社會動蕩不安。清順治十二年(1655),清朝厲行海禁,海壇成為棄地,被南明鄭軍佔領。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清軍提督萬正色率軍進攻海壇島。據守海壇島鄭經所部副總督朱天貴戰敗,部分平潭人隨鄭軍逃亡臺灣,或避居海外,形成了平潭歷史上的一般對外移民的高潮。
鴉片戰爭時期,腐敗的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籤訂了表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打開了古老封建帝國閉關自守的大門,由於當地的官吏豪紳的橫徵暴斂,殖民者的招募、誘騙、掠奪,平潭人海外移民的規模和數量激增,破產、失業的平潭人先後有近千人湧向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開始了海外移民的高潮,並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譬如:1925年,平潭久旱未雨、土地乾裂、農作物絕收,糧價大漲,饑荒嚴重,大批難民逃往南洋各地,僅逃往印尼泗水就有40人;20世紀30年代,有一批平潭學生獲教會資助,前往美、英、法等國深造,學成後大部分就地謀職定居;抗戰時期,為躲避日偽軍襲擾及抽壯丁,逃往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就有400多人;新中國成立前夕,不少人隨國民黨逃往臺灣後,並輾轉到印尼、馬來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定居。
改革開放之後,80年代初一些歸僑、僑眷由海外親人引領出外定居;80年代後期,伴隨國內「出國熱」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自費留學的平潭籍學生和打工者一度鵲起。90年代初,由於漁業資源匱乏,不少平潭人掀起海外銀民的高潮。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2005年間,有2萬多平潭人到日本、美國、阿根廷、以色列和歐洲等國謀生。
平潭擁有的海峽、海道、港灣。
臺灣海峽是太平洋西部北航線的要衝。從中國北方各港到南方各港;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從西北太平洋到印度洋;海上最便捷航線都要經過臺灣海峽。歷史上鄭和下西洋就是從這裡經過。西側福建沿岸自北而南有三都灣、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圍頭灣、浮頭灣、銅山灣、詔安灣等17處重要海灣,其中有三沙港、馬尾港、觀音港、重五港、廈門港、東山港等大小漁港51個,漁業發達,交通方便,對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海壇海峽在福州市東南,因處於大陸與海壇島之間,故名。是閩中海上交通要道,北西口界福清灣,北東口通長樂海域,南口接興化水道,南東口通臺灣海峽。南北長約40公裡,寬3.3-10公裡。兩側海岸曲折,多港灣岬角,東側多沙質海岸,西側為裡亞斯型海岸,兩岸邊緣部分都有先期下降而後期上升的基本特徵。近期海岸處在緩慢間歇上升之中,海灘發育較好,加上水土流失和海潮帶來泥沙都淤積港灣,因此海壇島一側沿岸有明顯增高。北部有大練島、小練島、鼓嶼、嶼頭島、吉釣島,形成鼓嶼門水道、海壇海峽北東口水道;中部有白頭洲、荖籮嶼、分流尾島、四嶼、東壁島等,形成荖籮水道、四嶼水道;南部由草嶼、塘嶼等島礁,分成海壇海峽南口、南東口水道。水深一般5-30米,中部有5米以下淺水區,可航寬度在300-3000米之間。潮汐經南口、北口向海峽中心聚匯,湧流湍急,流速約1.5-2米/秒。夏季盛行西南風,7-9月常受颱風影響;冬季盛行東北風全年平均7級以上的日數達124天。
松下水道,在平潭縣嶼頭鄉與福清市吉釣島之間。位於長樂縣松下村前,故名。鼓嶼門水道,在海壇島西北,南臨海壇海峽,北接長樂縣海域,位鼓嶼、長嶼之間,是閩中海上交通要道。以鼓嶼得名。呈南北走向,長約5公裡,寬1-4公裡。北口水深6.6米,中心水道水深10-27米。其中有兩處淺水區:一在烏豬島西北附近,水深3.3米;一在鼓嶼東北附近,水深2.8-5米。
海壇海峽北東口水道,在海壇島西北,大練島東,南接海壇海峽,北連臺灣海峽。位海壇海峽北段東部,故名。呈東北—西南走向,長9公裡,寬1.1-6公裡,可航寬度0.5-0.7公裡。水深5-44米。半日潮往複流,漲潮流向東北,潮落流向西南,流速0.93米/秒,大潮可達2.06米/秒。年平均水溫19.8℃,表層含鹽度31.5‰。水道中有峻山島、鍾嶼、當門礁等,均設燈樁。西南部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近岸有定置網養殖紫菜、海帶。島礁周圍產石斑魚。
荖籮水道,在海壇海峽中段,因位於荖籮嶼西側,故名。呈南北走向,長約6公裡,可航寬度0.5-1公裡。水深最淺3.1米,一般在5-12米。半日潮往複流,漲潮由北向南,落潮則相反,流速2.06-3.6米/秒,最大潮差7米左右。年平均水溫21.9℃,平均含鹽度31.56‰。東側有籮嶼、白頭洲、猴嶼、船浪礁,並有定置網;西側是四嶼水道,航道在淺灘中間,容易變遷,風浪大,險礁多。在水道北段設浮標,中、南段的分流尾嶼、鳥達嶼礁、船浪礁上均設燈樁。
竹嶼口水道,在海壇島西側中部,西瀕海壇海峽,東接竹嶼港,故名。呈東西走向,長5公裡,寬0.4-0.5公裡,水深2-13.2米。半日潮往複流。漲潮流向西,流速可達3.6米/秒。平均水溫21.9℃。東部有寬0.15公裡,長1.1公裡的長營沙,西口分布白頭洲、中嶼仔礁等島礁。白頭洲上設燈樁,中部有浮標。水道南面為低丘,北面為沙灘。
海壇海峽南東口水道,在海壇島與草嶼之間,東瀕臺灣海峽,西接海壇海峽。位於海壇海峽南部東面,故名。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6公裡,寬約4公裡,主航道寬2公裡。水道北部沙質底,南部石底質,中部泥底質,水深在5米以上。半日潮往複流,漲潮流想西北,落潮流向東南。年平均水溫20.1℃,年平均含鹽量31‰.北側多沙質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近岸多島礁分布。有定置網。
塘嶼北水道在草嶼、塘嶼與大陸之間。北接海壇海峽,東接臺灣海峽。地處塘嶼北,故名。水深3.8-39米。兩側岸線曲折。有北宮嶼、龍母嶼、井嶼、天礁嶼、雷洲嶼、臭頭礁等。產石斑魚。
海壇海峽南口水道在草嶼、塘嶼與大陸之間。北接海壇海峽,南通興化水道,東連塘嶼北水道。因位於海壇海峽南部得名。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0公裡,寬3-6公裡。泥沙底質。主航道水深10-42米,因受興化灣徑流影響,漲潮「三分」時為東北流,「七八分」時為西北流;落潮時西南流,落「五分」時轉南流,流速0.93-1.542米/秒。兩側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有草嶼、塘嶼、北官嶼、南官嶼、北鷺鷥礁、南鷺鷥礁分布。西側中部,東側北部均有急流區。沿岸有定置網,水道南段鷺鷥礁上設燈樁。
最大的海灣有兩個:一是海壇灣,在海壇島正東,因伸入海壇島腹部得名。海壇整體呈半圓形,南北長7.5公裡,東西寬約6公裡,面積約40多平方公裡,岸線共25公裡,其間又隨地勢形成10多個港灣,散布島礁60多個。北部、西部多為沙質岸,南部是基巖海岸。二是壇南灣,在海壇島東南,故名。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0.5公裡,寬5公裡,面積50多平方公裡。
西北部低丘環抱,多沙質岸,岸線長22公裡,形成20多個港灣,灣內分布20多個島礁。壇南灣的沙灘,潔淨無比,沙粒細微而均勻,亮麗剔透,令人流連忘返。走在幹沙上面,就連灌入鞋內的沙子都令人舒服,捨不得倒掉。
港澳大小共有283個(含漁港22個),其中較大的有:
蘇澳港 在海壇島西北岸,港灣三面陸地環抱,沿岸為花崗巖低丘,岸線長約2公裡,口寬內窄,灣口向西敞開,寬0.7公裡,縱深約0.8公裡,面積約1.7平方公裡。港內水深2-3米,港外水深在10米以上,是天然避風港,建有碼頭,為平潭與福清、長樂海上交通的主要門戶之一。
竹嶼港 在海壇島中部西岸,東距潭城鎮約5公裡。早先曾是深入平潭腹地的一條港道,內為潭城港。1959年12月築堤堵口,潭城港遂廢,竹嶼港取而代之,成為平潭縣糧食、燃料等物資的主要轉運港口。港灣近似長方形,口寬0.5公裡,縱深1.7公裡,面積約1.4平方公裡,多泥沙底質,水深0.3-13.6米,岸線長達5公裡。港內可泊500噸級貨輪。
娘宮港 在海壇島西南突出部,西瀕海壇海峽與福清小山東相對,東北距潭城鎮11公裡。港口朝西,寬0.5公裡,縱深0.25公裡,面積0.08平方公裡,水深3-10米。港內為泥沙貝殼質沙灘,低潮時多露出金井碼頭。娘宮港為平潭島對外交通的主要港口,海壇大橋修建之前,出入島內車輛主要通過這裡輪渡。
觀音澳 在海壇島東南突出部,壇南灣東北側,西北距潭城鎮約3.5公裡。東北部低丘環抱,為沙質、基巖海岸,岸線長6公裡。港口向南,口寬內窄,寬3公裡,縱深1.3公裡,面積2.5平方公裡,水深4-10米。建有500噸級深水碼頭,是中國沿海重要漁港之一,也是與臺灣通航的重要口岸之一。
錢便澳 在海壇南島,北距潭城鎮約12公裡。澳口向西呈V形,口寬0.15公裡,縱深0.2公裡,水域面積0.025平方公裡。多基巖海岸,岸線長約300米,沙底質,外沿水深3.3米。建有避風港防波堤和碼頭,班輪通草嶼、塘嶼。
流水澳 在海壇島東北側,西南距潭城鎮9公裡。多沙質岸,岸線長約1公裡。北有光幼嶼、紅山嶼及420米防波堤作屏障。港灣呈方形,南北長0.85公裡,東西寬0.7公裡,面積約0.72平方公裡,沙底質,中部水深1.5-2.3米。港內設碼頭,可停泊500艘以上船隻。
長江澳 在海壇島北部,港口向北,長4公裡,面積約1.7平方公裡。沙底質,水深3-4米,外沿水深7米,沿岸幹出沙灘,宜拖網作業。因澳口大風頻作,已闢為風電場。
葫蘆澳 在東庠島中部,澳口朝北,口小腹大,似葫蘆,故名。口寬0.07公裡,縱深1公裡,面積0.05平方公裡,為天然避風港。東金澳 在嶼頭島東岸,岸線長1公裡,灣口向東,口寬內窄,寬0.6公裡,深0.2公裡,面積約0.01平方公裡,是嶼頭至蘇澳、大練、長樂的客貨輪停靠點。
習水性善航海的傳統。距今將近7千年的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發現大量貝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先民開創漁獵為主要形態的生產活動。並極有可能憑藉簡陋舟楫搏遊弋兩岸。五代時期小練島船舶雲集;宋朝,蘇澳、鍾門、連銜澳號稱「船舶三都會」;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多次停泊長樂太平港候風、訓練、補給,平潭許多漁民應徵充當水手、嚮導等。明末清初,南明水軍都督周鶴芝在平潭駐兵,並設總鎮署。其人為福清音西鎮松潭村人,初下海為盜,並遠航日本三十六島結交島主大將軍薩斯瑪王,後歸順南明。先後在唐王朱聿鍵(南明隆武帝封其為平夷伯),和鄭成功麾下抗清,從福清海口兵敗後退守平潭火燒嶼復明抗清。這些都佐證了平潭人習水性善舟楫能航海的秉性,為躋身海絲具備良好的技術條件。
平潭人具有重商謀利經世務實傳統。平潭民眾自古尚商,有悠久的經商史。幾千年封建社會裡,上至皇軍重臣下至黎明百姓,皆重農輕商。但因平潭乃孤山斷嶼,田地較少,土地的匱乏難以養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尤其是受制於自然風沙災害侵襲以及頻繁的旱澇兩災。民眾在無以生計的情況下以經商,明末清初平潭為鄭成功所盤踞。鄭成功部屬在平潭亦採取以商養軍制度,保持駐軍眾而不亂,久而不衰,兵精糧足的態勢,客觀上開拓了海外貿易,衝破明末清初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也帶動當地民眾經商的興起。
1873年,萬國公會在平潭東南端的牛山島上,建立了燈塔,以保證臺灣海峽通航安全;在這年四月十日首次啟用,可見這裡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平潭是我國大陸和臺灣島相距最近的縣份,本縣的觀音澳和臺灣的新竹港僅距135公裡,可以直線航行,航程不過七小時左右,一潮水可達彼岸。臺灣商船在平潭裝卸貨物,比起福州和泉州港口,來程短,返航快,而且便於避風,人船比較安全,「地利」得天獨厚。
清鹹豐年代(1851-1861),平潭是福建對臺貿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實際上成為閩臺兩省貿易的重要窗口。閩江上遊的茶葉、紙品、竹筍、香菇、茶油、桐油,以及福州的名酒,興化的大蒜,經平潭出口,遠銷臺灣。江西、四川、貴州的藥材、紅棗,轉運到平潭,和臺商洽談交易,大量的臺貨通過平潭,湧進福建內地市場。三十年代以後,平潭赴臺經商的逐年增多,那時,臺灣物價穩定,生意好做,煤炭一擔值二、三角錢,大米和香蕉一擔只有一元多,平潭商船常年都從臺灣運回大批的煤、糖、米、水果、煤油、香皂和許多日用工業品,以及黑斜紋、黑嗶吱等布類,俗稱「臺灣布」。
抗日戰爭開始之後,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島,陷入備戰狀態,日軍大肆掠奪臺灣的物資,物價高漲,市場蕭條,大批中小商店倒閉。平潭商人多半在臺灣站不住腳,紛紛清倉拍賣,停業回鄉。這時,大陸百姓受到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感召,抵制日貨的愛國熱潮高漲,平潭對臺貿易處於停止狀態。
抗日勝利後的四年中(1945-1949),臺灣回歸祖國懷抱,閩臺通商進入歷史上新的階段。平潭每年去臺經商的貨船,少則幾十艘,多至130多艘。他們多半獨家經營,每次去臺經商,臨時僱傭漁工,面議工資,船主自負盈虧。那時平潭每年參與對臺經商的漁、商民(不含被僱傭的漁工),在500戶上下。一部分人由「行商」轉變為「坐賈商」,在臺灣街頭設攤、開店,進而就地定居,成家立業,為當地居民。平潭人在基隆、淡水辦了五個商行,推銷家鄉特產。
那時,在臺灣市場吃得開的「平潭貨」,要算紫菜、蝦皮、毛豬、蘿蔔乾、尤其是初夏東庠門生產的金蟳,青殼紅膏,肉豐味美,是臺灣市場的熱門貨,年銷售量在千擔上下,流水漁鄉吃小雜魚長大的毛豬,膘壯肉豐,每年有700多頭運銷臺灣。嶼頭島農民加工醃製的甕裝蘿蔔乾,細脆清香,久貯不敗,每年在臺灣出售一千缸左右。塘嶼島野生的壇紫菜,加工為「紫菜餅」、「紫菜索」,在臺灣是宴席必備的佳餚。鰻魚鯗、魷魚鯗等幹品,也很暢銷。
1949年以前,平潭商人向臺灣推銷「平潭貨」,還有到省內外採購紙張、筍乾、藥材、長途販運,轉銷臺灣,從中盈利。這時期,平潭出現一批亦漁亦商的「生意人」,營造了可載重二、三百擔的大木船,僱傭漁民當船工,冬春漁汛旺發,出海討魚;夏季捕撈淡季,漁船變為商船,跑臺灣做生意,來回運貨,利潤可觀。
1949年9月前後,平潭人有跟隨國民黨撤離去臺。時過境遷,許多人漸漸脫離軍政,轉向經商。
頻繁便捷海上交通,為多種宗教的共生並存創造條件。
佛教歷史。平潭最早的寺廟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後唐。《三山志》載:「清涼庵,海壇裡,清泰元年置。太平興國七年,請圖記於京師,舊產錢六文。」清泰是五代時期後唐末帝的年號,可見,早在五代時期,平潭已經存在佛教廟宇。
宋代是佛教在平潭發展的重要時期。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受業江西宜春縣南仰山的僧人璋公來嵐化緣。尋蹤至白沙壟,在道彰巖建大士殿,宣講佛經,後圓寂於此。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僧人覺充在平潭弘揚佛法,勸緣興建平潭首座橋梁---太平橋。在《三山志》第三十六卷所記各縣寺院中,有三個寺院出自海壇裡:「羅漢院,海壇裡,同年置。舊產錢二十一文」;「泗州院、海壇裡,舊產錢一百三十文;觀音院,同裡,舊產錢一十文」。羅漢院、泗州院、觀音院所處何處,已無從考查,而在民國《平潭縣誌祠祀志》的記載中,相傳建於宋太平興國年間的福興寺,依然存留至今:「福興寺,祀伽藍大帝,俗稱大帝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始建於縣城大路頂村的西側,坐西向東,背村面海。」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風帆雲集、商賈往來繁盛的重要港口,福興寺的香火也曾盛極一時。此外,坐落於平潭第一名山---君山的插雲峰下的國清寺,供奉釋迦牟尼佛,也是建於南宋的千年古剎。國清寺宋代始建,明代遭焚,三度廢興。自清至民國時期為平潭香火鼎盛的寺院之一。元代,平潭佛教興盛,當時興建有鎮海寺、隆興寺、淨塵庵等一批寺廟庵堂。鎮海寺元代的僧侶人數多達40多人。淨塵庵有丘尼住持,還發動尼姑開挖水池以供應庵內的用水。明代,平潭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佛教兩大教派淨土宗和禪宗傳入並迅速發展,興建有高山寺、金峰寺、澄澥寺、玉堂寺等一批頗具規模的佛寺。建於明嘉靖年間的龍泉寺,擁有僧侶數十人和寺田36畝。建於明中葉的蘇澳長安頭村的庵堂有尼姑20餘人。清代,除重修毀於倭患的國清寺、隆興寺(龍興寺)等寺廟外,還增建靈竹寺、新來寺和觀音寺、潭角尾等處的觀音堂。
道教傳入與發展。早在宋代,平潭就建有既奉祀尊神又供奉佛祖的國清寺。元代,建有道教宮觀—武當宮,佛道並祀的金土寺(霞海寺)、隆興寺等寺觀。佛道共存、神佛合祀是平潭特有信仰形式。如金土寺,正殿主祀五龍順化王,兩旁祀蔡帝爺、匡阜先生。觀音菩薩、五顯諸神;後殿主祀釋迦牟尼佛的金身塑像,又有帝爺被奉祀其間;龍興寺既有供奉中央大帝的帝爺殿,又有觀音堂和大雄寶殿。明清時期,許多民間信仰的宮廟被納入道教。當時平潭的各種神廟有百餘座,其中東寮宮、天峰寺、晏福寺、東嶽寺、仙呈宮、真君宮、天后宮等主要宮觀。這一時期,平潭道教活動遍布城鄉,趨向世俗化,信奉者眾多。與此同時,正一道傳入平潭,其支派靈寶道、淨明道盛行,並出現吸收佛教文化的瑜伽道。正一道最顯著的標誌是就是把黃老理論、儒家學說、佛學思想、民間信仰與崇奉長生不老的道學熔為一爐,把天、地、鬼、神以道貫之。由此,平潭的許多民間信仰神廟被納入道教範疇。佛、道的世俗化,加上當時福建的新興 宗教三一教的影響,平潭出現了一批神佛並祀、釋道混融的寺廟,如金峰寺、隆興寺等。清季,敖東鄉東限洋村秀才何天章研讀道教經書,民國初年赴江西貴溪龍虎山道職。數年後回平潭傳播靈寶道,名聲大振。此後,開壇授徒,傳承五代,徒眾逾百人。
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平潭掀起破除迷信運動,廢寺興學之風盛行,道教宮廟多被改作學校、衛生院、警察局等,儘管如此,民間迎神賽會、消災祈福等道教活動仍較活躍。這一時期平潭道教的特點是:信眾多、教徒少。
民間信仰的傳統。平潭有大量似佛似道又非佛非道的民間宮廟,遍及大大小小的村莊。這與平潭歷史上「信鬼好巫」的民間信仰傳統有極大的關聯,而這種傳統又來源於平潭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獨立的生產生活方式。平潭各島嶼孤懸海外,民以魚鹽為生。出海捕魚,漁民要面對捉摸不定的大海,要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只好求助於神佛的庇佑。平潭人將各種節氣、風信等自然變化與神佛結合在一起,便於民眾記憶,也暗示節氣和神鬼的關係。如,正月初四為「接神報」,三月初三為「元帝報」,三月二十三為「媽祖報」,四月初八為「佛誕報」,五月初五為「屈原報」,十二月二十四日偽「送神報」等等。平潭民間的習俗,也處處體現出鬼神的「存在」:村俗治喪,有天堂、地獄、攻城、填庫之說。攻城,指的是慘死的人靈魂在火城,要請道士引魂而出,又稱「過火城」。填庫,指的是還債,請道士念道經,燒紙錢,為死者還前世債務。平潭民間男女年十六舉行成人禮,要「延巫設醮」,叫做「做出幼」。家人生病,要請道士做法「請邪神」,病好了,還要用紙糊船放置在水中,船出人閉戶避之。
平潭民眾有打撈海面漂浮的神像立廟供奉的傳統習俗。如,潭城鎮原渡船頭村的大王廟主祀大王。關於「大王」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廟中主神原是浙江寧波府鎮海寺的社神,一次海潮把社神的木雕金身衝到海中,後隨波漂到平潭洋潮嶼擱淺,被當地村民撿起來,造廟供奉。又如位於嵐城鄉二埠村東南有主祀海墩公公的小宮廟,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一天夜裡落潮時,村民見海邊巖石縫中有一個不足一尺的木雕神像,於是便拾回安放在附近山洞裡,後來建了3平方米的小廟供奉。流水鎮的媽祖宮仔清乾隆年間祀君山王,後來村民在海灘撿到一根竹筒,內藏香火,注寫是惠安的天后聖母,村民於是就將其供奉在君山王廟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村民在君山王廟前建一大堂供奉媽祖。諸如此類的立廟方式,導致平潭民間產生大量的廟宇和神靈。民眾每遇難事習慣於到民間宮廟燒香拜神以求解厄,或對未知的前程卜算吉兇;有的還在自家廳堂焚香起課(俗稱跌杯),「卜杯討準」,而定行止。
留存至今的平潭民間宮廟多產生於明清時期。明代中期的倭患,清初福建沿海的戰亂,加上颱風、旱災、疾病、瘟疫這些天災對平潭百姓帶來的傷害,在求助無門時,只得求助神靈庇佑,希冀保境安民,消災解厄,祛病除疫。對神靈需求的旺盛,促使平潭人從福建沿海周邊地區引進大量「久負盛名」的民間神靈,如莆田地區的媽祖、福州地區的臨水夫人、五方大帝、白馬尊王等。相應地,供奉這些神明的廟宇也誕生了。明清時期,佛教、道教在平潭走向世俗化,佛、道二教中的重要神佛「降落凡間」,進入民間宮廟,如佛教的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佛、韋陀菩薩、十八羅漢等;道教的玉皇大帝、東嶽泰山大帝、太上老君、玄天上帝等。這些原本在佛寺、宮觀供奉的神佛,開始「下基層」與各式各樣的民間神靈「濟濟一堂」,供各方百姓朝拜、敬奉。由於神祗越來越多,平潭地方一廟多神,神佛共祀的情形十分普遍,還有的後進或偏殿建文昌祠或書院,一寺之中儒、釋、道兼而有之。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臺灣以後設立海壇鎮,平潭就成為福建海防的要地。至康熙四十六年,準許商船往來海壇島,該地的經濟開始復甦並發展。大量的人口進入平潭,各地來的移民將原居住地的民間神靈帶到島內。社會安定之後,原先毀壞、廢棄的民間宮廟得以重建,同時新建了不少的宮廟。僅清康熙年間,就有港仔口城隍廟(原地址在港仔口村東,康熙二十八年建)、駐鎮都城隍廟(位於五福境,康熙十七年移建)、文昌祠(明季建,康熙年間增建後進)、桃峰寺(康熙年間重修,供奉白馬尊王)、橫山寺(康熙年間建,供奉天仙)、龍泉寺(明嘉靖年間建,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供奉天仙)被興建或重修。《平潭縣誌》中,記載有50餘座民間宮廟,其中大多是明清期建成的。
在人口較為稠密的潭城鎮,民間宮廟多以複合型廟宇為特色,也就是佛、道、民間神靈聚合一處,供民眾祭拜禱告。潭城鎮右營村的隆應境曾經是清水師海壇鎮右營住地,這裡有觀音堂、金山寺、大王宮三座宮廟。最早的宮廟是大王宮,供奉當地的社神,建於明正德年間,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從福清漁溪「飛爐」海壇城東北郊的金山之麓,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再次到來,當地百姓在金山寺供奉,稱之為「蔡帝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原寺被風沙摧毀,移建到大王宮。後續建了觀音堂。三座宮廟相連,但規模比較小。
平潭民間俗神大致可以分作4類:海上保護神;保護婦女兒童平安神;求財求發達神;村落保護神。在平潭濱海的村莊,多奉祀媽祖、玄天上帝;不靠海的地方多祀帝爺和大王、九使(柳九爺)。觀音菩薩、臨水夫人是平潭民眾普遍奉祀的神明,幾乎是有廟皆祀。平潭的民間宮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被奉祀的主神不斷被配祀進幕僚、隨從、三班、六役、以及配偶、親屬,新的偶像越來越多,讓人目不暇接。到了清末民初,平潭民間祀神中有以下幾位影響比較大,供奉的廟宇也比較多。媽祖—專門供奉媽祖的宮廟稱為天后宮。民國初年平潭有天后宮15處,分別在:侯均區南炮臺,鬥門區蘇澳村,荷包澳北,大滬澳北,高坪區沙塔村,宮嶼,敖網區天山美村,娘宮村,南澳區漁塘村,夯尾區漁莊村,大扁島北樓村,東庠村有三處:澳底、南江、東霞江、大墩區霞嶼山麓也有一處。
臨水夫人—平潭最著名的供奉臨水夫人的宮廟是順懿夫人廟,原廟址在港仔口西,因年久失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與城隍廟一同被遷移到新址,城隍廟附祀臨水夫人於東室。
白馬尊王—桃峰寺祀中懿王,俗稱白馬尊王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續修。坑北的君山王宮,敖網南安村後山的白馬王宮也有專祀。
五方大帝—也稱五龍順化王,鎮海寺是平潭奉祀五方大帝的最早處所。鎮海寺俗稱西院寺,位於敖網的牛脊山東麓,建於元代,清乾隆、嘉慶、光緒年多次重修。此外,金峰寺、增福寺、大海寺、威靈寺、官井宮、匯源寺、玉堂寺、大山寺、北盛寺也有供奉。平潭霞海寺位於敖東鄉蒼霞壟村東南,是平潭最古老的草根戲劇---詞明戲的發源地,始建於元代,清乾隆年間重建,同治二年(1863年)復建。廟中供奉著五龍順化王,民間又稱五方大帝、江南大帝、恩主。
天仙——天仙廟、福恩境、東樓宮、興福寺、鬥興寺、龍泉寺仙埕宮、坑北宮、衡山寺、起龍寺、金山寺、天峰寺均有奉祀。
此外,還有奉祀孔子、朱子、包公、關帝、嶽飛、屈原、張巡、許遠等歷史人物的宮廟,以及供奉文昌、風神、火神、龍王、社神、伽藍大帝等神明的處所。
澳前鎮埠頭角村供奉「臺灣大王」,是平潭獨一無二的女大王。傳說,清道光年間,一艘臺灣商船在平潭東部海面遇到颱風的襲擊,船覆人亡。當地漁民將飄到埠頭角沙灘的多具屍體收拾掩埋好,其中的一名盧姓女子長相甚美,被特意埋在灘頭的高處。據傳說,後來當地漁民數次海上遇難都被臺灣盧姓女子顯靈搭救,於是就在她的土墳附近建一座小廟,名為「臺灣大王」,俗稱「臺灣姐」。每年農曆六月十七為「臺灣姐」的壽誕,百餘年來,當地漁民都會提著海產品來為她祝壽。
清代,中樓鄉新宮前村蔡霞阿一家祖孫三代,都是村中宮廟天峰寺的「香客」,後代定居臺灣謀生,為懷念故土,在臺北市板橋鄉建奉祀五方大帝的海壇天峰寺。
主祀王爺的國平寺,位於中樓鄉大坪村北,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相傳是清代晉江曹姓女子嫁到大坪村時,帶來晉江大王爺的香火。在主神王爺的右側神位上,供奉著匡阜先生和臺灣爺。
平潭民間宮廟除了供民眾拜祀神靈之外,還是民間聚會、議事和節慶娛樂的場所。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各地的宮廟遇有傳統的節日,都要舉行迎神賽會、演戲以及其他民間娛樂節目。比較熱鬧的有元宵節(上元節)燈會,每年正月十一起,每天都有娛樂活動,到正月十五最為熱鬧。各境、各村日子出遊,花燈、牌燈、燈牌蛇、舞龍、舞獅、藤牌操、踩高蹺、排鰲山、放焰火,「木架彩棚,裝演故事,俳優百戲,煎沸道路,簫鼓喧闐,以至徹夜」。此外,宮廟在活動中還有特色音樂相配,如十番、排只、八樂等。潭城鎮的城隍廟,也稱江仔口城隍廟,在民國時期香火極盛,同時也是當地百姓文娛活動的場所。每年上元節、端午節、中元、中秋等節日,城隍廟的迎上元、賽龍舟、盂蘭盆會等活動都轟動縣城。五福境一帶的民眾喜歡以五福廟作為民間娛樂的地方,平潭第一次請來閩劇團布景演出、引進福州十番音樂、第一場電影放映都在五福廟。
平潭宮廟還是處理民間事物的場所。五福都城隍廟山門背後的門楣上懸掛一個與中門同寬的木製大算盤,用以裁判民間的錢財糾紛,據說可以辨別是非,懲戒邪惡,民間遇到錢財帳目不清的時候,總願意「到五福廟去算」。
天主教傳入與發展。明代天啟年間,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隨告老還鄉的當朝宰相葉向高(福建福清人)由杭州乘船到達福州。艾儒略精通漢語,能講一口流利的官話,十分注意結交省城官員和地方鄉賢,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和督學周之訓交情頗善。因而他的傳教活動取得明顯的成效,一些高官子弟紛紛受洗入教。明崇禎八年(1635年),福州城內教徒已達數百人,傳教範圍擴展到福州府屬各縣。
清康熙年間,原在福州行醫的天主教徒李學立,因對病人誤下重藥,擔心引來災禍,連夜舉家出走,僱船逃到平潭小庠島避居。他在鄉間一面行醫,一面傳教。清光緒元年(1875年),福建龍溪人江心鏡來平潭傳教,發現百餘年前李學立已在當地傳教,遂向在福州的西班牙籍趙範希主教將詳情轉報羅馬教延。江心鏡將李學立後代保存的耶穌像寄往羅馬教延,引起教皇興趣,將其作為文物保存。光緒十五年(1889年),羅馬教延撥巨款在平潭建大型的天主堂。由西班牙籍甫金亮星接任,將教堂建在官府衙門背後的山上,可以俯瞰府衙,當時的平潭同知錢稼秋出面幹涉,迫使其改建於同知署左邊。該教堂坐南朝北,長30米,寬20米,高7米,磚石結構,形制仿歐洲的哥德式建築,外觀雄偉,大堂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堂內可容納近700人,是當時天主教福州教區教堂規模之首。清宣統二年(1910年),金良星病故於平潭,繼由西班牙神甫範愷樂任職期間,天主教在平潭的傳布漸廣,教徒遍及全縣的大小島嶼,平原的瓦窯、官井、當盛;蘇澳的鐘門下村;流水鎮的下厝場、西樓;嶼頭鄉的東珠、後黨、田下;城關的磯嶼;澳前的嶺下、高坪;北厝的跨海;小庠的砂尾等14個自然村先後興建了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福州天主教區被法國傳教勢力控制,經費由法國供給,天主堂掛法國國旗--三色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經費來源中斷,平潭天主教只好自籌經費,但為數甚少,難以自給。二戰結束後,法國才繼續撥款。平潭教會擁有一些產業,主要是田地。
1939年-1941年,日偽軍6次進犯平潭,日機多次轟炸縣城,為了保護教堂的安全,在教堂拱形屋頂用油漆漆上法國國旗圖案。每到戰事來臨和日軍空襲時,大批的城關百姓就湧進天主堂避難。
基督教傳入和發展。1847年,美國傳教士楊順、柯林到福州傳教,福建開始有了基督教的傳播。基督教傳入平潭最早的時間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平潭君山後北嵐嶺村人陳清源,原任霞浦三沙地方官,卸任途徑福清時加入基督教。回鄉後,將家中一切偶像砸毀,開始在家鄉傳教。他在北嵐鄉搗毀偶像、傳播教義的舉動,不但被親友和鄉親認為「中邪」,還被官府逮捕。由於文化觀念不同,基督教在平潭傳教的最初是很艱難的。1870年,在福清受洗入教的方德檣來到平潭遊行布道,雖風餐露宿,歷盡艱辛,逾三年仍未有結果。1874年,方德檣又與福清籍的傳道蔣克瑞來平潭,配合陳清源傳教,才有9人入教。到1880年,福清連環會派楊德樹牧師來平潭,美籍傳教士李承恩、薛承恩和程底亞師姑相繼來嵐島,教會的各項傳教工作才有了較大的進展。
1892年,陳清源與教徒李世瑞、何伏富、曾文苑等人在君山後的村子租房聚會,此後教徒人數漸增。1895年,君山頂的長埔村建成平潭第一座教堂,稱為福安堂。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前,平潭均由衛理公會牧區(屬福清教區)統轄平潭的教務。光緒十四年,成立平潭教區,設教區長1人,直屬福州年議會管轄,教區議會管轄,教區長由福州年議會「會督」委派。平潭發達的海上交通業成為支撐「海絲」節點的保障。得益於海上通道往來的便捷,平潭海上捕魚行旅商貿歷史悠久活動頻仍。見諸史料如前所述,可追溯五代至北宋。宋景炎元年(1276),南宋末代帝王趙罡,趙罡在楊淑妃、陳宜中、張世傑等護送下,奉益王政權海上乘船南赴,直奔廣東,途徑海壇海峽。
明永樂年間,鄭和船隊下西洋也航經臺灣海峽。唐代時在海壇山設牧馬場,北宋太宗時設牧場,由福州太守直接管理。平潭之馬「駑蹶悍突,須久服習,乃堪乘。」用於福建沿海的驛鋪。所養之馬,通過今平原紅衛軍厝底千年古軍道從鍾門,連銜澳港往外運輸。在海壇海峽北東口水道上發現了「碗礁一號」。從該海底文物區域中發現1.5萬件文物,其中不乏歐式瓷器,如瓷盤、高腳杯等有繪飾地中海沿岸花卉的樣式,這些轉口貿易商船穿梭於海壇海峽裡中,航線北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南達泉州、廣州,乃至東南亞,目前仍是5千噸級以下船舶通行航線,是南北海上貿易必經之路。現在平潭已發現的「碗礁一號」沉船遺址外,還有碗礁二號古沉船、五代沉船遺址、西南嶼宋代沉船遺址,九深明代沉船遺址等。以上故事及沉船進一步佐證了平潭歷史上就曾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
平潭悠久的對外交往史,是「海絲」文化最濃墨重彩的筆觸。
福建的對外交往始於漢武。位於閩江口附近的東冶是當時海上交通中心。入唐以來,福建造船業得到發展,形成福州和泉州的兩個造船中心。五代之後,福、泉又逐漸成為交通要塞。宋元以至明中期與日本、朝鮮、琉球的交流更甚。平潭因為介於福、泉兩地之間受其輻射影響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平潭與琉球的關係、與朝鮮的關係顯而易見。
在平潭縣蘇澳鎮鍾門貓頭墘東北小山阜上,有一處琉球墓群,稱「琉球駙馬墓」,墓群東依山,西朝海,墓體分上下兩層排列,三合土封頂,墓形呈臺階式近平頂形。墓前原豎有花崗石墓碑二十多塊,因年代久遠,多已散失,僅收集五塊墓碑;其中三塊較完整,藏在縣文化館文物室。這裡的琉球墓群是平潭與琉球友好關係的物證,對研究中琉友好交往史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琉球今稱衝繩,我國與其交往歷史悠久。早在600多年前就友好往來。據汪楫《中山沿革史》記載,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詔書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遐邇,一視同仁。……為臣民推載,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邦,布告朕意,使者所至,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隔海外,未及報知。茲遣使往諭,爾其知之。」明朝廷派行人(外交官名)楊載帶詔書出使琉球。琉球國接明詔後,國王察度派其弟奉朝西渡朝貢。據周煌《琉球國志略·封貢》記載:「此琉球通中國之始也」。從此,福建海路成為中琉交往必經之路,福建和琉球國常有通商往來。在福州河口尾的柔遠驛(琉球館),作為兩國貿易交往的重要場所,及琉球貢使和隨從人員來往的館寓。琉球國也在福州原水閘口建「琉球會館」,作為隨貢船入閩的琉球商賈居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特賜「閩人善舟者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擔任航海任務,以便琉球貢使往來」。中葉,琉球貢船改從泉州駐泊福州,貢船經海壇島海面,駛向閩江口。這一往來延續至光緒五年(1879)。
清嘉慶十三年(1808),為進一步加強中琉友好交往,仁宗帝命翰林院編修齊鯤為正使,工部給事中為副使出使琉球,冊封琉球王。琉球國提前於嘉慶「十二年派正議大夫蔡邦錦、渡具知親雲上接封,接貢船於九月二十三日由那霸開船,十月二十七日在海壇地方船壞身故」(見《米久氏家譜》)。
琉球墓群原豎墓碑有二十餘塊,清嘉慶十二年,海壇官府在海壇島洋面收屍20餘具並為其收埋,實則溺死不止20餘人。據《米久氏家譜》第68頁記載:「嘉慶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叨蒙皇上憐其淹死,賞銀五百兩,接封正議大夫蔡邦錦交領帶回下庫裡,每份賜銀七兩三分六釐五毫。」據此推算,當時貢船遇難溺死至少67人,而撿到屍體20餘具,只是其中一部分,其餘屍體或未撿到或無立碑。
其次,貢船每艘載人約一百人,除貢使和隨從人員外,還有隨船而來的商人。這艘觸礁貢船溺亡之人除琉球國官員外,還有身份不明的商人未入冊,故不屬於撫恤之列。又據琉球國在嘉慶十二年派出正議大夫蔡邦錦、渡具知親雲上來接封,他們乘接貢船並無遇難,遇難為護貢船,護貢船常例最高長官為大夫。今收藏三塊墓碑,陰刻橫行國名、豎行職務、姓名等,分別:「琉球國那霸府大夫□□內嘉年川子□□」、「琉球國那霸府接貢船□□新垣築登之□□」、「琉球國久茂丸川五裡阿波連築登之壽墓」。清嘉慶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琉球國進貢船中護貢船在海壇島洋面觸礁遇難,船上琉球那霸府大夫等人溺亡,官府撿浮屍,為其收埋,築造墓群,立墓碑。翌年,朝廷賜銀撫恤死者家屬。證明了中琉歷史上之友好交往,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海壇島官府及海壇島人民珍惜這一友好往來的情懷。
其實,平潭與朝鮮早期也有交往,但限於文獻闕如,世人大多不知。據薛理星先生稽考推論,李氏朝鮮時代的高僧彥機,就曾來到平潭,入住白沙龍村後大士殿隨後成為大殿首座,與當時梧鳳龍泉山龍泉寺住持一同倡修軍路頂山路(首座即首位、首席,位居上座的僧人)。彥機生於1581年,卒於1644年,朝鮮半島中西部,現朝國首都首爾原屬的京畿道。廣州郡竹州人。俗姓張,號鞭羊堂。11歲定賓出家,稍長,登妙香山,師事清虛休靜,得其心要,後南遊參訪諸方宿老,學成後先後開堂演教於金剛山天德寺,九龍山大乘寺、妙香山天授庵等處,從學者頗眾。仁祖王(朝鮮王朝第16代君王李倧)二十二年(1644年),入寂於妙香山內院,世壽六十四。遺有《鞭羊集》三卷。於諸弟子中,以風潭義諶為首,另有清嚴釋敏,回敬弘辨、涵影契真、幻寂義天,寂常惠常、目穎天信等法嗣組成學派,稱為「鞭羊派」。朝鮮高僧彥機曾雲遊至海壇島,傳授弘揚佛法。
現在我區平原鎮紅衛村軍路底千年古軍道的梯雲嶺上,歷史上這裡曾是唐宋時期運送馬匹的通道,直通鍾門澳與連街澳。在該路段上,有磐石壁立路旁,鐫刻勒銘,摩崖石刻,字跡漶漫,經前往者辨識有「龍泉長老嗣仙」和「首座彥機」等字。龍泉寺,位於龍泉山麓,祀天仙,明嘉靖間建。又查《佛光大辭典》所載,高僧彥機生以此推知此刻勒於明萬曆中後期至崇禎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