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國革命聖地,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種就是從這裡開始,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偉人,產生了無數革命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創造了一個今天的世界強國。50餘位網絡名人走進紅色延安,感受這片孕育新中國的土地,感受新中國開創者的艱辛,一起跟隨網絡名人的腳步,感受這次紅色之行對心靈的洗滌。
寶塔山,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這座古塔成為革命聖地的標誌和象徵。寶塔山高1135.5米,山上寶塔,始建於唐,現為明代建築。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
@張慧林:「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今天終於來到了魂牽夢繞的寶塔山。
@嶽剛: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和象徵,融歷史文物和革命遺址為一脈,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登臨其上,聖地景色盡收眼底,高原風光一覽無餘,使得無數遊人無不讚嘆:「只有登上了寶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延安革命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3.5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餘張,圖書3萬餘冊,調查訪問資料百餘卷;延安革命紀念館開放有《延安革命史》和《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兩個基本陳列,是融收藏、研究、宣傳於一體的革命紀念館。
@豫章兄: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應該好好傳承!
@文創客:看到一組數據,抗戰時期,作戰次數12萬5千多次,殲滅敵人171萬多。這些數字背後,都是難以想像的生死之戰,在無比艱苦的條件下,宜生命守江河,今天看來,依舊不忍回顧。
@黑暗中的鯊魚:第四次來延安革命紀念館,並沒有因為熟悉而感覺平淡,那些圖片、文字,觀之仍是盪氣迴腸。《論持久戰》是偉大的,而隨著對生活的深入,總是能不斷更深切地再次感受到她的偉大。抗戰、發展、復興、每一段人生、每一份理想,都需要「持久戰」的精神。
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共中央駐地舊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於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鍋蓋頭司令:當年的條件艱苦啊,但就是在這種地方,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絕地出擊,一舉擊潰對手,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新希望。
@孤煙暮蟬:《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記者|袁晨 圖片|葉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