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其中文化方面的交流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封建社會發展到唐代的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高峰,國勢強盛,聲戚遠震,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太宗、玄宗時期,統治階級十分重視兄弟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及與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當時的鄰近諸國,對唐朝也莫不仰慕:其中尤為突出者為日本。當時的日本知識界直接探取中國文化的源泉。
日本政府派遣大批學生到中國留學,其學習範圍之廣、留學年限之長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罕見。由是揭開了日本歷時一千年學習中國的序幕,在這一千年中,中國文化尤其是盛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依然存在著。
中日兩國,語言雖異,但文字部分卻是相通的,因而中國古典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在日本得以風行,不僅朝野廣為傳頌,而且連普通百姓也群起應和,抒情言志,運用自如,構成世界文學史上鮮有的奇觀。
這是國際文化交流史上少見的現象,也是兩個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文化交往中結出的豐碩成果。所渭的日本漢詩,顧名思義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漢語和中國舊體詩的形式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漢詩是日本文學,尤其是日本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日本文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一、春節對日本的影響
春節是中國老百姓在一年所過的最重要的節日,時間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也俗稱為「過年」。過年實為慶賀豐收之節,最早由黃河流域的先民們的祭祀慶賀活動演化而來。舊時的春節從農曆的臘月(十二月)初八就開始準備過節了,一直要到農曆正月(一月)十五元宵節才告結束,整個過年的時間大約要持續一月有餘。
在這一個多月中,有祭神、祭祖、吃年夜飯、守歲、換桃符、喝屠蘇酒、拜年賀節、給小孩子壓歲錢等習俗。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一直按照中國的歷史過年,日語中的「正月」,即是舊曆的春節。
過春節時,日本的朝廷也和中國的朝廷一樣,進行飲宴、獻詩等活動。滋野真主(785-852年)曾寫過除夕夜陪伴天皇守歲的《奉和除夜》詩:新年欲到故年去,春聲北向雁將少,新故相連四氣和。曉聽南驚鶯未多。豫喜仙令雖老歇,雖值喧寒猶不變,還悲人事易蹉跎。閒庵砌後古松蘿。
滋野真主是平安時期著名的漢詩人,淳和天皇時為東宮學士,奉天皇之命撰《經國集》,曾官至參議宮內卿。由滋野真主的這首詩可知,中國的過春節的習俗早在平安時代就已傳入到日本了。
此外,中國民間過春節的吃年夜飯、守歲、換桃符、喝屠蘇酒習俗在日本漢詩也可找到證明,金本相關(1829-1871)在他所作的《丁巳(1857)元旦》詩中即有關於這方面的描寫:廚燈漸炮焰將無,百八鐘聲徹九衢。一夕寒威闢儺母,萬家香味入屠蘇。書童窗下筆新試,賀宴門前名自呼。迂性應遭窮鬼笑,朝來未換舊桃符。全詩好像是範成大的田園詩之作,作者筆下的舊俗醇美,猶如一幅日本民間春節風俗畫。
尤其是末尾二句,輕快諧趣,極富特色。在釋元政(1623-1668)、齋藤拙堂(1797-1865)、賴山陽(1780-1832)等詩人的漢詩中,也都有描寫日本人過春節時的情景。
《與老母守歲》釋元政寒風冽冽拂林亭,老鶴孤眠夢易醒。八軸蓮經閒讀了,願言為母制頹齡。
《歲晚》齋藤拙堂掃煤舂餅四鄰聲,剛見擔梅含笑橫。稚子殷勤向人問,睡過幾日是新正。
《除日》賴山陽紛紛帳簿婦當家,殘歲真如赴壑蛇。不問計餘錢幾許,眼前有酒有梅花。
上面幾首詩的作者雖然身份、地位不盡相同,所處的生活環境也不盡相同,但在他們的漢詩中,都或多或少地談到了日本的過春節的習俗。春節已成為了古代日本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了,過春節的風俗已和中國的風俗並不存在太大的差別。
二、上巳節對日本的影響
上巳節大約形成於我國的春秋時期,在先秦的一些文獻典籍中對此有過零星的記載。古時以農曆的三月上旬巳日作為「上巳節」,並有曲水流觴和踏青的習俗。《論語》中記載有孔子弟子曾皙在上巳節「沐乎沂」的故事。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在山鍘蘭亭按修禊的習俗,流觴飲酒、賦詩抒懷,並作《蘭亭集序》,成為了文學史、書法史上的千古佳話。到了唐代,上巳禊飲之風更加盛行。
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楊貴妃等統治者都曾在長安曲江賜宴百官禊飲,並賦詩助興。唐代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等在他們的詩歌中都記述過此類活動的盛況。可見上巳節已發展成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一個隆重的民俗節日了。
這個民俗節日在唐代時就已隨著遣唐使和留學生的來華而傳到了日本。元正天皇養老元年(717,唐玄宗開元五年)以日本第八次遣唐使副使身份的藤原馬養(694-737)來到中國,第二年歸國。
他在《暮春曲宴南池》詩中寫道:得地乘芳月,臨池送落暉。琴樽何日斷,醉裡不忘歸。由藤原的這首詩可知,上巳禊飲和曲水流觴的習俗在唐時已傳到了日本。藤井陽洲在他的《踏青》詩中也寫到:百花如綿草如煙,吹暖東風雨霽天。路自江南接江北,踏青興在酒旗邊。
從這首詩所寫的內容來看,三月三日踏青飲酒的習俗在日本已變得很普遍了。
三、清明節、寒食節對日本的影響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代時黃河流域的勞動人民會在這時進行春耕春種,開始一年的農事。這種本是單純的農業活動,後來演變成了清明節,並增加進了掃墓、祈祀祖先、踏青、插柳等內容。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又稱禁火節。
相傳在春秋時,晉公子重耳因避禍在外流走十九年,大臣介之推隨之左右。後重耳還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文公賞賚隨他流亡的功臣,介之推不願為官受賞,與老母隱居綿山。後文公搜求介之推而之推不出,文公燒山以逼其出山,介之推與老母竟抱木被焚而死。
晉文公為了悼念介之推,伐之推所抱之木作木履穿於足下,並常呼:「悲乎,足下!」。又規定在這一天全國禁火寒食,以紀念介之推。此後,這個風俗由晉國傳到中原地區,又從中原地區傳到了其他的國家,遂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共同的節日習俗。清明節、寒食節大約在唐代傳入到了日本,但其內容和形式均比中國有所減少。
只有掃墓、踏青和郊遊等項目,而沒有了寒食、禁火等內容。林春信(1643-1666)的《清明雨》詩即是描寫了日本清明節的掃墓狀況:驟雨淋漓不解晴,今朝相遇是清明。幾人上墳數行淚,並作班班滴滴聲。由林春信的這首詩可知,在清明節這天,日本人上墳祭奠先人的情況也是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的。
在日本的描寫清明習俗的漢詩中,關於踏青的詩數量最多,其中石野篁村的《春郊散策》詩寫得最具特色。清明麗日野橋西,蘋滿長堤水漲雞。竹杖扶吾踏青去,桃花深處錦雞啼。全詩筆墨酣暢,意興淋漓,一掃清明之際的陰鬱氣氛。
四、七夕對日本的影響
七夕是指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這個節日最早源於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神話中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後被衍化成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被天帝分隔在銀河的兩邊,只被允許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當牛郎、織女相會時,有烏鵲在天河上搭成一座橋,名為鵲橋。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於七夕的記載,可見它是中國民間較早的節日習俗了。舊時民間風俗,婦女在七月初七之夜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之「乞巧節」。
七月七日的「乞巧節」也是最早傳入到日本的中國民間習俗之一,平安初期的內大臣兼東宮傅藤原伊周(974-1010)就在自己的漢詩中引用過牛郎、織女的典故。後來,這個中國的民間習俗在日本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節日。
到了近代,日本的這個節日規模甚至已經超過了中國,並增加了許多純粹的日本特色,進而形成了日本的民俗節日。室町時代的後花園天皇(1428-1464)在他所作的《巧夕得仙遊》詩中,描寫了日本皇宮中七夕遊賞的情景:人間爭倚彩樓邊,無事逍遙在洞邊。鳳管一聲塵外曲,夜深吹白二星踺。詩中描寫了七夕遊賞的熱鬧場面,表達了與中國習俗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氣氛。
七夕的故事也隱含著人間的一種悲劇,在日本的漢詩人,以七夕為題材而借題發揮來寫人間悲歡離合的詩歌也是不少的。如藤原伊周的《牛女秋意》:何為靈匹久相思,一歲唯成一會期。行佩應紉泠露玉,雙蛾且畫遠山眉。未終秋夜難來意,已至朝雲欲別時。此恨綿綿無說盡,蒼茫天水問阿誰。
藤原伊周喜好文詞,其詩格調高雅。這首詩寫得情致纏綿,與李商隱的《無題》詩風頗多接近,顯示出了日本漢詩人化用中國風俗典故的高超技巧。
五、中秋節對日本的影響
在中國的風俗習慣中,農曆的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因中秋節恰是秋季七、八、九三個月之中間,故由此而得名。這個節日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活動,到了漢代,才由祭月轉化為了賞月。到了唐代,賞月之風逐漸盛行。
唐朝的一些皇帝每到中秋都大宴群臣,與民同樂,在唐代的詩歌中,描寫中秋的佳句幾乎不勝枚舉。由於中秋之夜從氣象上看正是一年中明月最為皎潔之時,所以合家賞月,吃月餅成為象徵中華民族的家庭團聚之事,故而氣氛也變得極為隆重。
中秋節在中國人的眼裡,幾乎被看成是僅次於春節的節日了。中秋賞月也是最早傳到日本的中國習俗習慣之一,日本的漢詩人寫下了不少中秋詠月的詩篇。如林羅山(1583-1657)的《詠中秋月》:千裡月睛三五秋,塋花幽蘋露光浮。詩仙借得吳剛斧,修造空中珠玉樓。中秋月圓人不圓是為人間的一大憾事,在日本的漢詩中也有這類的反映。
著名詩僧雪村友梅(1290-1346)在他的《中秋留別覺庵元文》詩中寫到:孤雲蹤跡元無定,一天霽色秋如洗,興盡京華我欲行。二老風襟日見清。山好豈辭秦路遠,不審明年今夜月,身閒尤喜客裝輕。分光還照別離情。作者在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他十八歲時來到中國,後因元朝與日本交惡而被捕下獄,二十七歲時流放西蜀,在經函谷、度秦隴後到達四川。這首詩是作者在離開大都(北京)時為友人覺庵元文所作。
全詩語淡情濃,抒發了中秋之夜作者與友人的依依離別之情。
六、重陽節對日本的影響
重陽節指農曆的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在中國的民間有登高、賞菊等習俗。後來又演變成了敬老節。重陽節傳到日本之後,日本在古代對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視的。嵯峨天皇(809-823在位)在重陽節曾大宴群臣,並寫下《重陽節神泉苑賜宴群臣》詩,而群臣也賦詩助興。
當然,每到重陽節,日本漢詩人賦詩最多的內容和中國的詩人一樣,即抒寫懷念親人和思鄉之情。如新井君美(1657-1725)的《九月示故人》:黃金不結少年腸,獨對寒花晚節香。十載故人零落盡,故園秋色是他鄉。詩中抒發了作者在重陽晚秋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從以上漢詩可以看出,中國的節日習俗對日本影響歷史的久遠性和普遍性。這種久遠性和普遍性不僅從日本漢詩中得到證實,在記載日本歷史的史書中也可找到傍證。
《日本考》記載日本的君臣禮節是「君臣上下之分,大較信中國。」而《續日本紀》則記載了嵯峨天皇在弘仁九年(817年,唐元和十二年)所下的詔書:「天下儀式,男女衣服,皆依唐制;五位以上位記,改從漢樣:諸宮殿院堂門閣,皆著新榜。」可見漢唐儀制在日本社會的流行已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
這也正如日本南北朝時懷良親王使者瞎哩嘛哈在出使明朝時所作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中所說: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清灑,金刀膾紫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從這首詩所舉的事例可以說明,中華文化尤其是中國的節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如果談起日本的傳統文化習俗,即使是日本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和赤裸裸的軍國主義分子,也無法否認它與中華文明的淵源關係。如世人所公認的那樣,正是由於古代中日兩國人民往來的密切、頻繁和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才有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才了有日本日趨先進的古代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典章制度,才有了日本的文字及文化,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日本。
當然,日本民族也是一個關於消化吸收其它民族之長的民族,在中國節日風俗的影響下,日本又派生了一些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節日習俗,如偶人節、鯉魚節等。有些日本節日習俗的規模甚至還超過了中國。
此外,中國的祭祀天地鬼神、祖宗先人等節令也傳入了日本,並一直沿襲到今天。與節日、節氣有關的中國的飲食、服飾、器用等,日本也向中國學習了一部分。在今天日本人所過的節日中,從中國傳入或與中國有關的大約佔了一半以上。可見,中日兩國在文化淵源的深層次聯繫上,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
結語:從地球的緯度上看,日本所處的緯度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同,日本的氣候、農業生產情況,與中國的長江流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所以中國的農曆(夏曆)也同樣適用於日本。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根據地球在繞太陽軌道上的位置劃分了二十四個節氣。地球圍繞著太陽一周為360度,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全年十二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便是二十四個節氣。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約形成於戰國末期,主要適用於黃河流域以及部分長汀流域。隨著夏曆在日本的傳入,日本的農業生產及百姓的節日生活等方面都深受影響,日本的年中行事也隨之中國化起來。如元旦、春節、上巳節、清明節等節日也由留學生和學問僧傳入到日本。到了公元七、八世紀時,這些節日在日本已變得相當普遍了。
日本的傳統節日習俗多是由中國傳入的,這些節日習俗傳到日本之後最初盛行於宮廷和貴族之間,到了江戶時代逐漸演化成了民間的節日,並在普通百姓中流行開來,只是內容和形式已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其中加入了不少的日本民族特色。詩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通過日本漢詩可以了解中國節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