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歷來被認為是民間的集體創作,基本素材來自民間,這個看法是較為符合歷史事實的。也正因為如此,《詩經》中所寫的有些人物和歷史傳說,幾乎是無從可考了,有的即便是能考證一點線索,也因為史料的不足而難下斷語。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詩經》中有一部分是文人寫作的,而且,流傳下來的《詩經》在採編的時候是經過王室整理編刪的。
到了戰國時代至漢代以降,因秦火戰亂,《詩經》由四家而只倖存《毛詩》了。流傳的變異和字句的歧義在所難免。這樣,關於《詩經》中記載的人物,能與歷史典籍相印證就十分珍貴了。至於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即使不作為正史,僅作為民間口頭流傳的文字記載,同樣也是值得重視的。將《詩經》與歷史相聯繫的對比研究,前人已作出了顯著成績,在這裡,我們嘗試將《詩經》與地方文史掌故相結合,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來研究商周春秋時代漢水流域的文明史。
在《周南·漢廣》中,有「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之句,記載著與漢水有關的神話傳說。這首詩寫一個男子追求一個女子而不得,因此作歌自嘆。詩的內容就圍繞這個中心,反覆詠嘆,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現了這個男子的內心世界。整首詩含而不露,韻味無窮。在這裡,且不分析評價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我們僅就詩中寫到的漢女對後代的重要影響,作一些初步的探析。漢水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古代則與江、淮、河並稱為中國四大河流。在她所哺育的人民中,流傳著關於她許多優美而生動的神話和歷史傳說。《詩經·漢廣》篇所記載的這個漢水「神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雖則《漢廣》篇是文學作品,用的是比喻手法,但透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是不難看出漢水流域人民對漢水的歌頌和依戀的。
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許多歷史神話中,在文人詩文的著述裡,關於女神,大概以漢水女神最為古老,最具有影響力。這不僅是因為漢水的歷史悠久,也是因為《詩經》的老,試想還有哪一位女神比她更早呢?人所共知的上古的女媧氏補天造人,功高業顯,但比較詳細記載的典籍是《山海經》《淮南子》等書《山海經》《淮南子》都是在戰國至秦漢時代所產生的書,與《詩經》記載相比,時代晚了。人們也熟悉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在帝南巡而亡時,二妃亦隨葬九嶷山,成為湘水女神。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描寫他(她)們的傳說的,可《九歌》的創作時代,以及在上古典籍中所記載的娥皇、女英之事,都是晚於《詩經》的。我們再看看長江三峽中的「巫山神女」,據說楚懷王、襄王遊雲夢,夢巫山神女,銷魂落魄,纏綿悱惻,宋玉為此寫了《高唐賦》《神女賦》,極意抒寫這種柔情蜜意。但宋玉是戰國時代的人,他寫的巫山神女,時間遠不及漢水女神。至於曹植所寫的洛水女神,與漢水女神相比,就更晚了。
《召南·採》云:「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之,有齊季女。」大多數學者認為實有其人,亦有少數人認為「季」是「伯、仲、叔、季」之末稱,故:「季女」為「少女」系泛指。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季女」是鄭伯女,名季蘭。陳奐、翁方鋼附之。明何楷認為,「季女」是齊太公女,後妻武王,名邑姜(又名季蘭)。王先謙等附之。另外還有幾家說,難以一一敘列。因此關於「季女」爭議頗大。我們認為,《採蕷》是南國之詩,即今漢中漢水流域的詩,所寫季女,若以《左傳》穆叔之語,即鄭女,用古義證詩義,其地域相悖,非確若以武王妻邑姜,是屬齊地,孤說,至難信矣。姚際恆批駁何楷,正中要害,尤可參考。
觀本詩所言具體內容,有「南澗之濱」「錡」「釜」「奠」「宗室」「屍之」「齊」等語,以此來看,是有關祭祀的詩,「齊」借作「齋」,是也,非齊地之齊。古代風俗禮儀,女子出嫁要祭祀她家的宗廟,因此,需要置辦菜蔬素的祭品詩作正是如此。因為詩產於南國,反映的這些活動也正是這樣,故為漢水流域的一個女子,名季女或季蘭,今不可確考。至於說是貴族的女兒出嫁,讓女奴採置祭品,亦可,但需進一步考證。認為是鄭地、齊地之女,無稽可考,難斷信矣。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