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召開的「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地面上發現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羅紀恐龍足跡,對研究恐龍的演化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
據悉,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安東尼·羅米裡奧博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邢立達團隊重點考察了產出鋪路石板的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莊和八座周圍寺廟的修建都採用了這些地區的石板。2001年的春天,承德縣政府宣布將麻地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足跡已經不多,而大量的足跡是保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據此前了解,1992年4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福爾曼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地理系的黃潤華教授和高豫功講師來到避暑山莊參觀考察。當他們來到「熱河泉」,欣賞此處美景時,腳下的石板路把福爾曼教授吸引住了。他指著一塊石板上碗口大小的三趾狀印跡說:「這不是恐龍的足跡嗎?」
2018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帶領團隊來到避暑山莊,根據當年留下的線索,開展了一場「恐龍足跡」發現之旅。通過深入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地探勘,最終發現近300枚恐龍足跡化石。
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恐爪龍類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從燕遼生物群開始,到土城子足跡動物群,再到熱河生物群。
目前,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達教授團隊將就恐龍足跡的保護與利用進行討論,促進承德旅遊與科學普及的發展與落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寶貴遺產的活力,使避暑山莊更好地滿足遊客的多樣化需求。
來源:新華網、河北新聞網、北京日報客戶端、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