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陝州區地坑院:人類穴居的活化石,獨特之處不亞於福建土樓

2020-12-18 騰訊網

見證千載穴居史,古韻悠遠耀中華

經過我國仰韶文化等遠古文明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古代人類最早的居住場所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穴」,另一種是「巢」。單純從時間的角度劃分的話,依靠自然洞穴為棲息地的「穴居」要比築巢而居的「巢居」文化還要早。《易經·繫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由此可見,「穴居」文化源遠流長,是現代建築文化的源頭之一。

豫西三門峽地區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仰韶文化在此誕生並發展延續,同時還是黃河文化、虢國文化、老子文化與仰韶文化的邂逅區,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這樣的歷史文化下,陝州區人民的衣食住行無不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並延續到現代。

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地坑院建築,便是受到了原始穴居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它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傳統建築以「巢」為源頭所形成的建築形式,根據豫西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和優異的黃土特性,以原始的穴居文化為源頭發展而來。南宋鄭剛中是最早記錄這種建築形式的人,他在《西徵道裡記》裡寫道:「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風水意蘊與宗法禮制的影響

中國傳統聚落的營造講究風水與禮制,其一風水為「天人合一」,其二禮制為「尊卑有序」。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陝州區地坑院聚落髮展至今。

風水意蘊

我國的傳統建築文化發展受到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影響,在建築的最終效果中往往追求「堪天道,輿地道」,營造過程講究「相形取勝」、「相土嘗水」、「辨正方位」的傳統營造程序。在地坑院建築的建造過程中,建築主體深藏於地下,與大地虛實相生,同時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地坑院建築的選址根據聚落所在地形地勢的不同,配合風水中的「八卦」之「坎」、「震」、「離」、「兌」四正方向作為地坑院的窯院名稱,同時以四隅「坤」、「乾」、「艮」、「巽」來確定地坑院大門的位置。在建造過程中,通常的以上主窯坐落的八卦四正為準來確定名稱,因此建築的名稱主要由四種,分別是「北坎宅」、「東震宅」、「南離宅」、「西兌宅」。整院建築主體結構不用木料,相對地上建築,極大地節省材料,保護了世代賴以生存的環境,同時具備了防火、防水功能,冬暖夏涼,堪稱是「天然空調、恆溫居室」。

陝州區地坑院聚落,建築主體與大地連成一體,是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工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在建造和居住中透露著中國傳統的取於自然、融於自然,與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中國傳統建築中「穴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並成為國際公認的生態節能建築

宗法禮制

宗法禮制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我國封建社會家天下的世襲傳承中不斷地發展、完善。在單體地坑院建築中其影響是在院落布局、入口方向、主窯位置、開間進深等等方面;在整體地坑院聚落的形態構成上,主要表現為聚落中宗祠的位置、輩分高低與地坑院在聚落中所處的位置等等。

現代化對地坑院的衝擊

21 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聚落形式走向衰落。

首先因為現代化生活的便捷與舒適,代表著傳統生土建築的地坑院民居已無法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在上世紀 80 年代之後,陝州區地坑院聚落中出現地面建築,並逐漸成為主流。新建房屋的無規劃建造與地坑院建築的廢棄使得聚落的原始形態遭到嚴重破壞,重要的歷史遺蹟如廟宇、寨門寨牆等被破壞或拆除,聚落傳統風貌丟失

現代化的衝擊不僅僅表現在對傳統聚落的物質形上,對於其中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技藝傳承也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在中國傳統聚落中,民俗文化與聚落的形態是相符相依的,人們在聚落中繁衍生息,在生活中孕育著民俗文化;同時,隨著民俗文化的誕生,也逐漸的改變著聚落的形態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可以說民俗文化系統與聚落生態系統是相互影響,同時又在不斷地改變適應,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但是,現代化的迅速擴散與衝擊使得這種動態平衡破碎,聚落形態與人們生活方式的劇烈改變使得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顯得緩慢,一部分傳統民俗文化適應了這種時代的變遷,在新的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與生存空間,比如人馬寨村的硯山草堂澄泥古硯。但是更多的傳統文化隨著地坑院村落的破壞、原居民的流失以及現代文化的進入,這些珍貴的傳統民俗文化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尷尬

陝州區地坑院聚落的尷尬現狀

在陝州區地坑院聚落,空心化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人口空心化,村中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聚落中僅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傳統聚落中人員的大量流失,使得原本依靠血緣以及地域因素為主要社會關係的聚落社會環境衰落,社會關係呈現出空心化的趨勢

聚落原始空間形態被破壞

陝州區傳統地坑院聚落在不斷的發展中聚落形態、空間構成等不斷發生變化。與較為原始的地坑院聚落相比,現存的地坑院聚落的發展沒有明顯的秩序與界限,以往以聚落祠堂或廟宇為中心的聚落向心性也逐漸消失,寨牆、寨門、廟宇等重要的傳統建築或歷史遺蹟遭到了破壞。

因為現代生活的優越性,傳統的地坑院建築無法滿足聚落居民對於生活的需求,紛紛在地面上建造民居,這種完全自主的新建民居無法與地坑院聚落原有的風貌相協調,聚落失去了「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景象。

地坑院聚落地面建築無序化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

1980 年代之後,陝州區地坑院聚落中逐漸開始出現了地面建築。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現代化智能家居的發展,地坑院聚落中的居民搬離了傳統的地下建築,在地上建造住宅。

在陝州區地坑院聚落的發展中,早期的磚混結構民居大都是居民在自家地坑院上方興建,這樣既可以居住在地上也可以方便照顧家中不願搬離地坑院的老人。但由於居民的經濟水平以及家庭人口不同,地上建築建造時間以及建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地面建築位置毫無規劃,其圍合出的聚落空間嚴重破壞了原始聚落的基本形態

地坑院聚落基礎設施不完善

在眾多地坑院聚落中,有些聚落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傳統建築形式受到重視,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如陝州區北營村、曲村、廟上村等。但同樣還有很多地坑院聚落因為缺少優越的地理優勢或者缺乏自身發展的動力點,基礎生活設施依舊不夠完善,如寺院村、人馬村、反上村等聚落。

地坑院聚落傳統文化傳承缺失

陝州區地坑院聚落有著眾多的民俗文化,在 2007 年,河南省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便收錄了地坑院民俗文化2011 年 5 月 23 日,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雖然地坑院營造技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虎遺產,但是因為新建地坑院的逐漸減少,技藝的傳承無法在實踐中體現,無論是傳承人亦或者是所需要的傳承空間都無法滿足延續的基本需求,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

傳統文化是聚落的靈魂,雖然隨著國家對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視,以及當地政府對地坑院聚落文化傳承的扶持,地坑院聚落中的傳統文化有些得以保留和發揚,比如人馬寨村的硯山草堂澄泥古硯。在保護一些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卻是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隨著地坑院聚落衰落而逐漸消逝。

地坑院聚落自然生態破壞

在陝州區整體的聚落環境中,典型的黃土臺塬地貌造成了聚落周邊溝壑山坡植被貧瘠而出現水土流失,坍塌現象嚴重。聚落內部聚落居民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各種廢棄物無法妥善處理,導致了聚落周邊土壤的貧瘠化。在不斷地發展中,聚落無計劃的向其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攝取物質,導致了其所處空間環境的急劇惡化。

經濟發展的影響

地坑院傳統聚落的建造時期大多在 1980 年代之前。在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聚落居民利用黃土臺塬地區的自生態資源建造了地坑院。其建築材料建築成本以及可以滿足家族式居住的空間結構與陝州區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想適應,逐漸成為了陝州區傳統聚落的主要建築形式。

在改革開放之後,陝州區地坑院聚落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並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追求便捷舒適的生活品質。相對於傳統的地坑院建築,更加適合現代化生活的地上建築無疑更加舒適,並且出入方便、維護較少,在聚落的發展中逐漸取代地坑院成為主流建築形式。

生活方式的改變

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得的提高,傳統聚落中居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生活方式也向著更為舒適智能的方向改變。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傳統的生活方式受了強烈衝擊,在這其中所蘊含的生活習慣或者說是 「文化記憶」隨著時代的變革會被人們忽略或忘卻。

在鄉村生態學中,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空間都有著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地坑院聚落在陝州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式,傳承著陝州區聚落的傳統民俗文化。

但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科技化、智能化的家居生活方式無不衝擊著傳統的地坑院生活對生活所定義的思想的轉變,是傳統文化逐漸被捨棄的最主要原因。正如有為專家所說的:傳統文化「消失的根本原因恐怕還是文化擁有者——鄉民對自身傳統文化的『鄙視』,不珍惜。正因為他們覺得沒什麼用,所以輕易就拋棄了」。

政策的影響

在我國 1990 年後期提出「退宅還田」政策以來,地坑院建築因佔地嚴重超過了國家標準的人均宅基地面積而被列入「退宅還田」的項目內。在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中,山區、丘陵區每戶用地不得超過 200 ㎡(農村稱為 4 分地),而一座地坑院佔地將近一畝多地,在居住中存在著非常大的浪費。

地坑院建築是根植於當時當地的一種建築,在古時黃土臺塬地帶人煙稀少,木材缺少,因此產生了地坑院這種佔地面積大但節省木材的建築形式。到了現在,人口增多以及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地坑院建築被填院造房,退宅還田,其數量在迅速減少,地下村莊也因此不復原始的聚落風貌。

地坑院自身的缺陷

地坑院建築雖然在生態學上循環利用、適於自然等特點,同時建築熱工性能上有著保溫隔熱、冬暖夏涼等優點,但因為其特殊的建造方式以及建築材料,民居本身在通風採光、室內排水等方面存在著天然缺陷。在與現代化智能家具的適應上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影響著居住在其中的舒適性。

見證千載穴居史,古韻悠遠耀中華。」陝州區地坑院聚落以古老而傳統的民居營造方式傳承著悠久的黃河文化和穴居文化,顯示出豫西傳統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悠久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文明文脈傳承的精彩篇章。地坑院不僅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豫西傳統建築的標誌性建築物

地坑院聚落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是當時當地的一種民居形式,是陝州區黃土臺塬地域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政治經濟的綜合體現,是當地文化傳承與民俗特色的實物展示與印證空間。在我國廣闊的大地上,民族文化眾多,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建築形式都是有所差別的,但每一種建築形式所體現出的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去盡心保護。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人類穴居的現代遺存——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地下「四合院」,是一種建造在地下的窯洞院落。它是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是藏在地平線下的村莊,是刻在黃土地上的文化符號。在黃土高原地區先後發現的陝西西安半坡、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仰韶等眾多新石器中期的古文化遺址中,出現大量半地穴式居住遺址,也是人類穴居建築的物證。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地面上的鋼筋水泥建築成為人類最主要的住宅形式。然而,在黃土高原的河南省三門峽地區的陝州、靈寶一帶,竟然保存著一種古老的地穴式住宅——地坑院。
  • 三門峽地坑院拍攝攻略
    地坑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黃土塬上人們歷代居住生活的場所。目前在三門峽市陝州區的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裡,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地坑院。
  • 三門峽修復性建設地坑院 地窩窩變聚寶盆
    河南省三門峽陝州區張汴鄉曲村,72歲的薛菊蓮居住了50年的地坑院突然熱鬧起來:她的孩子們辦起「陝塬人家」農家樂,生意紅火。她不顧年老體弱,為遊客攤煎餅、炸油食。土窩窩變成聚寶盆,薛菊蓮一家難掩高興:「俺這座地窩窩有上百年了,咋也想不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 地坑院民居建築群:原始民居活化石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少有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築,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它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它的真實寫照。獨具特色的地坑院落群,被專家學者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四合院」「中國農民生土建築的最高成就」,具有極高的觀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 地坑院民居建築群:原始民居活化石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少有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築,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它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它的真實寫照。
  • 三門峽陝州區:地坑院裡遊人醉
    地坑院活了。22座原生態院落被人為相互連通,每個院子都形成一個主題。沉睡千年的地坑院如一位美麗新娘,撩開了她迷人的面紗。 地坑院火了。僅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就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22.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9.5萬元。 如今,地坑院成了三門峽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名片。 千年「深閨」幾多迷?
  • 三門峽深挖地坑院特色搞旅遊 帶動就業促增收
    核心提示: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壠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2007年河南陝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而三門峽市也積極利用這張名片,挖掘地坑院的特色,進行旅遊開發。陝州特色地坑院。主窯寬敞明亮,供長輩居住。
  • 遊三門峽陝州地坑院 作者:劉俊俠
    遊三門峽陝州地坑院 作者:劉俊俠 國慶假期,從洛陽返回西安,途徑三門峽逗留了一天。陝州地坑院,位於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11公裡,規劃面積23平方公裡。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河南陝州再現4000年前中國古代地坑院(組圖)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稱「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陝州地坑院夜色誘人。 胡增才 攝  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僅存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築,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
  • 探尋人類穴居活化石—陝州地坑院,品特色美食十碗席
    ,陝州區(原陝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院落——地坑院。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陝縣地坑院村落照片。
  • 地平線下的古村落——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築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陝縣(現三門峽市陝州區)地坑院村落照片。
  • 周末自駕遊,「民居史上活化石」——陝州地坑院,黃河第一壩
    陝州地坑院,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陝州地坑院生態康養之旅走起!
    —黃河公園—三門峽大壩—陝州地坑院—陝州區高陽山溫泉、翡翠麗池溫泉—盧氏湯河溫泉,展示黃河三門峽段百裡清水黃河、萬畝溼地生態、鳥中精靈白天鵝、可飲可浴優質礦溫泉、中華民族精神象徵中流砥柱、人類穴居活化石地坑院。
  • 三門峽天鵝湖賞天鵝+天井窯院一日遊
    三門峽天鵝湖賞天鵝+天井窯院一日遊探神秘奇特的天井窯院觀美麗的天鵝湖--
  • 陝州地坑院,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有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建築群,素有「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的說法,這就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的陜州地坑院。陝州地坑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11公裡。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河南三門峽陝州地坑院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11公裡,景區規劃面積23平方公裡。現在的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是以地坑院民居和黃河文化為底蘊,集旅遊觀光、觀摩體驗、學術研討為一體,以後21座既相互連通又相對獨立的院落組成。
  • 陝州地坑院民居活化石
    在中國,特別是在黃土地區,這種洞穴式的住房特別適用,還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1964年11月9日,美國建築師伯納德·魯道夫斯基教授在紐約舉辦「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展覽,選用了卡斯特航拍的地坑院圖片及黃土高原圖片,讓地坑院躋身於世界鄉土建築之列。
  • 「地下四合院」陝州地坑院:獨特的地平線下穴居文化
    「地下四合院」陝州地坑院:獨特的地平線下穴居文化【解說】12月9日,河南省陝州地坑院在北京舉行推介會,陝州地坑院景區負責人張春紅告訴中新網記者,目前陝州有保存完好的地坑院一萬兩千餘座,是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平線下古民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