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600周年,我們和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聊了聊

2021-03-04 平話

2020年,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從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在現代理念的觀照下,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解讀古老的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在他的兩本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中,從不一樣的圖文角度,詳細地介紹了故宮的整體和細節,並完整地分享了他在17年的工作中,對故宮文化和歷史的思考。

今年,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明成祖朱棣發布詔書,宣告北京宮殿竣工。

 

自明至清的491年間,明代的14位皇帝和清代的10位皇帝,先後在此發號施令,統治中國。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1925年10月10日,經過一年的籌備,故宮博物院成立,帝王宮殿的大門終於向公眾敞開。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待觀眾數量首次突破1900萬人次。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人們帶著諸多想法來到故宮,而在此工作了17年,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最關心的問題是:「遊客們參觀故宮後,是帶著什麼想法離開的?」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今朝風庭舞流霰,飛白朱紅春意生。

 

許多人對故宮最深刻的記憶,來自每年初雪時,碎碎瓊芳,灑落宮城。紅牆照壁、金瓦飛甍、雕梁畫棟,在白雪紛飛中、光影流轉中,顯得更加雍容而詩意。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佔地112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不僅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皇宮建築群,其中珍藏的1,863,404件文物,更是涵蓋了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從明清至今,故宮演繹著600年來的煙雲變滅、風雨晴晦、興衰冷暖,見證著帝制與民主、集權與公權的交替,也在前世今生的承繼和新時代的坐標中,走向更加寬廣的未來,如日之升,如月之恆。

 

「如何在這樣龐大的背景下看待和感受故宮?」李文儒在兩本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中,從不一樣的圖文角度,完整地分享了他在17年的工作中,對故宮文化和歷史的思考。

 

書中,有文化、有故事、有八卦、有百張李文儒拍攝的故宮深處細節照片,內容還囊括了故宮不曾對遊客開放的 40 % 區域。

李文儒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十幾年間,分管博物院裡的科研、學術研究和數字故宮,對故宮的海量知識如數家珍。

 

不同於嚴肅略帶枯燥的學術著作,他的兩本新著,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宮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過感性的文字和個人化的攝影角度,呈現一個更有溫度的故宮。

 

在他看來,要讀懂紫禁城,必先讀懂中軸線;而從東西六宮入手,可以很好地了解紫禁城的建築規劃和文化流變。因此,《紫禁城六百年》的雙冊分為《帝王之軸》和《東宮西宮》。同時,這兩冊的內容也是遊覽紫禁城的黃金路線。

 

 01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

 

南起永定門、北達鐘鼓樓,中軸線穿紫禁城而過,長約八千米,自古便是「帝王之軸」。

 

從前,只有皇帝等極少數人可以從中軸線進入太和殿,中軸線上鋪的石塊,在前五百年無甚變化;其後的幾十年間,無數遊客沿著中軸線穿行紫禁城,石塊的表面被踩踏打磨得光滑平整。

 

紫禁城的重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沒有中軸線,紫禁城就失去了靈魂。北京城的規劃和布局,也由它貫穿。

 

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李文儒在《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中,敘述了這條中軸線上立起的三臺三殿,宮殿內外的鮮活故事,也被一一道來:

 

21世紀初,太和殿大修,裝著《太和殿修繕記》的龍紋鎦金銅匣,被一位來自河北省的工人放進太和殿屋脊正中的空心琉璃磚內。這隻銅匣,正是300年前太和殿重建時的那一隻。

作為皇帝的寢宮,乾清宮有1400 平方米,27 張床,但皇帝只有一個,這是為什麼?

△乾清宮,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欣賞紫禁城最好的位置,是景山公園裡最高處的萬春亭。

故宮的護城河,早在康熙時就減弱了防禦功能,更注重它的風水和美觀:乾隆時曾在河中種上蓮花,夏看蓮葉何田田,蓮花風露絹絹;到了秋天,宮中不僅有藕吃,還能賣藕賺錢。

好看的故宮角樓,是按照蟈蟈籠的式樣建造的。

△角樓,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李文儒都以小見大,富於情感,細細解讀了這一主題下的傳統文化。

 

 02

《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

 

紫禁城自構建之初,極其講究對稱,後廷的東西六宮最為嚴整——或許是出於規範皇帝與后妃關係的考慮。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這種均衡:為了慶祝壽辰、聽戲、「垂簾聽政」,太極殿與長春宮、儲秀宮與翊坤宮被兩兩打通,西六宮就這麼變成了「西四宮」。

東六宮倒是不曾大動,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宮中嘗試建造西式水宮殿「水晶宮」,總算讓東六宮不至於「落後」太多……

△水晶宮,圖片源自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東西六宮和中軸線上的宮殿相比,逸事自然更多。

 

例如,末代皇帝溥儀在儲秀宮中吃餐後水果時,被匆忙前來的內務府大臣告知《清室優待條件》將被廢除。剛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從驚慌的溥儀手中滾落在地,被半年後前來清點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記錄下來——其時早已乾枯。

坤寧宮並不是專屬於皇后的寢宮,而是皇帝大婚時的新房,同時也是每天要在大鍋裡煮四隻整豬,定時定點舉行薩滿儀式的祭祀之所。

 

寧壽宮是乾隆為自己退位之後準備的太上皇宮殿,但他一天都沒居住過,倒是後世的慈禧太后住了下來。

△寧壽宮,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除系統介紹外,生動的故宮八卦和冷知識,為讀者增加了許多趣味。

李文儒最想通過兩本書傳達的,是自己對於故宮文化和精神的反思。 

 

歷經幾度變換,屬於一個人的紫禁城,成為大眾的故宮博物院;而紫禁城的中軸線,也從一個人的道路,變成了所有人的道路。在李文儒看來,並非所有傳統文化都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站在現代文化的角度理性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古老的宮城中,沉浸了幾千年以皇權帝制為核心的宮廷文化,雖然紫禁城成為了公共空間,但許多人行走其間,還是會被「綁架」。

 

李文儒舉了一個例子:幾年前,一個經商的朋友來到故宮遊覽,走在中央主道時突然跪下,因為宮中的氣場給他的壓迫感太過強烈。近幾年大熱的各種宮廷劇中,「宮鬥」等橋段也引發了李文儒更深的思考。

他說:「以皇宮文化為代表的傳統帝制文化遺存,與以博物館為代表的現代公共文化建設,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態。作為博物館的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是引導人們理性認識帝制文化、皇權文化的『標本』,而不是向人們炫耀和展示皇權文化、宣揚『明君』『聖上』的『聖地』,不是對『天子的宮殿』『天子之寶』的精神跪拜之地。」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同樣的價值導向,也是曾分管過文創工作的李文儒對於文創開發的理念。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不僅要有經濟效益,更要有社會效益,突顯文化內涵,引領正確的價值觀。

 

幽默的文創產品的確有很強的傳播性,但有時過度戲謔,就會把厚重的文化背景,變得輕薄起來。無論是文創產品還是文物表情包,李文儒都希望使用者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帶著更多好奇去了解它們背後的文化。

 

△每年都賣得很好的《故宮日曆》 

 

同時,李文儒也強調,故宮作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本身的建築藝術也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包含了中國的古老哲學和詩學,也是傳統禮制的格式化、物象化和美學化。

 

紫禁城整體瀰漫著浪漫的想像,細節中又充滿靈感的閃爍。許多人眼見的美景,和一些不為人知的故宮深處,都在李文儒的獨特視角下成為書中的攝影作品,可以結合故事,一一觀賞。

 

 

在對故宮的17年觀照下,李文儒描繪出一幀幀饒有深意的文化圖像,景中還有景,古今六百年的故事,被娓娓道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跟隨老院長的文字與圖片,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故宮的前世今生。

相關焦點

  • 600歲的紫禁城你該如何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走進故宮,你也成了...
    8月29日,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先生作客長沙梅溪書院,守護故宮十幾載的李文儒,選擇了遊客最常遊覽的路線中軸線和東西宮,寫下了國民故宮文化通識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故宮的一磚一瓦,皆是歷史。從皇宮到博物館,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看故宮?在梅溪書院,他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宮凝聚的人文精神,用現代眼光,帶領大家重新審視故宮。
  • 伊利牛奶金典與故宮博物院跨界聯合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為此,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開幕式當天,伊利旗下品牌伊利牛奶金典和故宮博物院雙方合作推出了——「金典x故宮博物院聯名特別版牛奶」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獻禮。
  • 故宮博物院在京召開「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
    2020年10月12日,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聯合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和旅遊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舉辦「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
  • 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召開
    10月19日,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在故宮博物院召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活動並致辭。胡和平指出,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是全國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領域的一件盛事。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宮女那麼慘,你還讓她們宮鬥?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然而,拜熱播多年的「宮鬥劇」所賜,提起故宮,很多網友腦海裡浮現的仍然是皇帝的八卦史。這對於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守護故宮多年的李文儒來說,簡直就是挺痛心的一件事。
  • 今年是故宮建立600周年,他和故宮博物院的關係你知道嗎
    一些朋友看新聞注意到,在不少新聞表述裡,有時候說故宮,有時候說故宮博物院。許多朋友沒有感覺到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還是很大的。簡單點說,故宮當時屬於皇家私有。故宮博物院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政府組織修建的用於陳列文物。
  • 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故宮開拍大型紀錄片《紫禁城》
    故宮從未開放的區域到底是個什麼樣?在大型紀錄片《紫禁城》和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中將會解開這些謎團。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電視臺共同出品的大型紀錄片《紫禁城》、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新聞發布會於10月17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隆重舉行。
  • 故宮博物院600周年特展時間地點及購票入口
    故宮博物院600周年特展圖片來源圖蟲網(編號:902830661439586322)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
  • 《故宮日曆》2020年版出爐 讀懂600年紫禁城滄桑
    出版人為王亞民,由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陳麗華、器物部專家馮賀軍、劉嶽、韓倩和書畫部專家李湜編撰。《故宮日曆》是故宮博物院介紹故宮藏品、傳播故宮文化的普及讀物,是故宮博物院宣傳故宮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1933年至1937年,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當時的故宮曾推出過五期《故宮日曆》。
  • 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亮相廣州談故宮文創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出版社社長、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帶來「文化創意融入當代生活——以故宮博物院為例」的精彩主題演講;來自文創產業等領域代表圍繞「國潮熱背景下的挑戰與突破」展開對話,共同研究探討國潮盛行背後的產業邏輯。
  • 故宮開拍大型紀錄片《紫禁城》,將於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上線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10月17日上午,故宮博物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故宮與北京電視臺將共同攝製大型紀錄片《紫禁城》、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紫禁城》是為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計劃將於2020年9月上線。
  •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8月3日下午,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辦。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都海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保衛局)副巡視員胡富堂、中國金幣總公司董事長牟善剛出席開幕儀式。 600年的紫禁城不僅是一座古建築,更是幾千年中國典章文物的結晶,是綿延五千年、融合多民族多種文化形態的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   此次發行的紫禁城600年紀念幣採用圖案均為紫禁城象徵性的建築和標誌性的元素。在設計上,巧妙融合紫禁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 單霽翔: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智慧故宮」款款走來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1月8日在山東大學開講。 趙曉 攝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智慧故宮」款款走來中新網濟南1月8日電 (趙曉)「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引入5G技術、打造『智慧故宮』是發展方向,讓遊客打開手機就能知曉故宮萬事。」
  • 各界代表齊聚故宮博物院 共話紫禁城600年
    巍巍紫禁城,風雨600年。故宮博物院近日召開座談會,專家學者、各界代表齊聚紫禁城,回顧這座城走過的不凡歷程,探討未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之道。
  • 紫禁城600周年紀念幣即將發行,普通紀念幣呼聲最高?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將是全球矚目的一件文化盛事。 故宮600周年紀念幣、紀念券和郵票 為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將設計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標誌。 到時還有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幣、紀念券和特種郵票發行!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晉宏逵,1948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2年畢業進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屬文物工作隊,歷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副司長兼文物處處長等職,2002年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 600年的紫禁城、95年的故宮博物院今年打算這樣過生日
    央視網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京東攜手故宮推出紫禁城600周年系列活動
    10月10日消息,10月9日-11日,「宮迎盛事 紫禁城建成600年」慶典在京東開幕,京東攜手故宮文化官方旗艦店和故宮文創旗艦店為消費者推出專屬故宮大IP的好物。
  • 一座城的600年!「捧起」紫禁城|紫禁城|北京故宮|電子工業出版社|...
    3年,打造一座紙上故宮關於這個「大工程」的故事,還要從3年前的一場講座說起,「50後」的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那場講座中提到,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舊稱。從戒備森嚴的皇家宮殿紫禁城,到遊人如織的網紅景區故宮,它早已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文化財富,同時它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北京: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大展進行中 遊客故宮「打卡」絡繹不絕
    2020年9月13日,北京故宮午門前人頭攢動,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大展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故宮「打卡」參觀。據悉,大展於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450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少為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