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計:2992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授權轉自「AssBook設計食堂(ID:assbookgroup)」
2019年10月17日,福布斯中國推出最新的「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好幾位青年建築師都接連上榜了!
2019年,4位建築師柏振琦(裸築更新)、凌晨(SLT設計諮詢事務所)、梁海濤(錦蒔設計)、邱外山(本源實驗室)上榜;2018年,2位建築師林立峰(RACstudio/LIN architecture)、姜南(dongqi Architects)上榜。
30歲以下的建築精英
Forbes 30 Under 30 是福布斯雜誌在2011年推出的榜單(現包括美國和加拿大),隨後又陸續推出中國和非亞歐區域榜單。
中國榜單每年會在20個領域評選出600位精英。今年的入選條件是1989年1月1日後出生的,可以說是80後的終結榜單。
福布斯 30 Under 30 大數據,圖源界面
評審團陣容多達100人,其中包括了特贊創始人範凌。主辦方的心願是尋找那些年齡在30 歲以下,在業內嶄露頭角,或者是有潛力成為未來行業領軍人物的年輕人。
按照規則,建築/空間設計師,被劃分到「藝術與時尚」類別,與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同等看待。跟以往高冷的建築師印象不同,他們的設計項目擁抱日常生活、展現出屬於新一代青年的審美,因而在社交媒體上大量曝光。
柏振琦(裸築更新)
柏振琦是裸築更新的創始人和主持設計師。其中,米域·有光項目,將4層老廠房改造為聯合辦公空間,獲得2017年AD100 「最具人氣辦公空間獎」以及中國室內設計協會頒發的「最佳辦公空間設計獎」。
凌晨(SLT設計諮詢事務所)
SLT設計諮詢事務所創立於2013年,主張獨立思考和創新策略。目前總部在波士頓和上海,他們與很多大眾品牌如晨光、開心麻花、Lady M完成了設計。
梁海濤(錦蒔設計)
他在2018年2月成立獨立設計工作室錦蒔設計,尋找能讓人產生好奇的設計概念。比如,105 Café 的設計將名字拆解為 1, 0, 05,並且用奔放的紅色,給空間帶來熱情!
除了這些戰鬥在設計一線的設計師,而今年上榜的邱外山(本源實驗室)則以建築教育的形式,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可能。
早在2015年福布斯中國,就發布過一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阮昊(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成為首位入圍該類別榜單的建築師。
阮昊,圖源網絡
天台第二小學,圖源網絡
這群年輕人,也許不是各大學術論壇的座上客,卻在以自己的獨特視角,改變著當下的生活方式和審美。
80/90後設計師,絕不是垮掉的一代。
前輩們的30歲「回閃」
建築圈有句名話:建築師30歲之前成名是不可能的, 除非你是馬巖松。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2005年,加拿大密西沙加發起了當地40年來,首次國際建築設計競賽,設計目標是一棟50層高的地標性公寓。
當時剛從扎哈事務所出來不久的馬巖松,帶領著他創立的MAD建築事務所,憑藉螺旋向上的曲線方案,一舉贏得評委歡心。30歲的馬巖松,一戰成名。
馬巖松 圖源網絡
馬巖松能勝出這一戰的魄力,或許是從前老闆扎哈那學來的。
1982年,香港山頂俱樂部設計競賽吸引了,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1700名參賽者,共收穫539份競賽作品。
最終獲獎作品,卻是磯崎新從垃圾堆撿回來的圖紙。想必大家也知道是誰了,她就是當時32歲的建築新人扎哈·哈迪德,那時她連一件建成作品都沒有。
扎哈·哈迪德 圖源網絡
如今日本當紅設計男神,石上純也也是一位青年得志的建築師。
石上純也離開SANNA事務所後,30歲時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junya.ishigami+associates,而後迅速在世界舞臺展露頭腳。
2009年,他第一個獨立作品神奈川工業技術大學工坊(KAIT Workshop)就獲得了第61屆日本建築學會獎,也是日本建築界最高榮譽。
2010年,他以卡爾維諾描寫威尼斯的「看不見的城市」為精神指標,在展場用纖細的碳纖維搭建了一座長14米、寬4米、高4米的半透明奇特建築,並獲得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
石上純也,圖源網絡
早年成名的建築師,自然少不了腦洞王比亞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
2001年,27歲的Bjarke Ingels離開OMA,回到哥本哈根,與OMA前同事朱利安·德·斯曼特(Julien de Smedt)共同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PLOT。
PLOT憑藉一個不起眼的小項目——哥本哈根海上青年之家,先後獲得2004年AREA年輕建築師一等獎、哥本哈根建築獎、2005年密斯·凡·德·羅獎榮譽獎等。
海上青年之家(圖片來源:BIG官網)
這一年,PLOT還憑藉挪威一家音樂廳的設計圖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獲得金獅獎。由此,PLOT和比亞克正式打開了事業大門。
Julien de Smedt(左),Bjarke Ingels(右) 圖源網絡
上面這幾位建築師的風格迥異,成名之路也不盡相同。在老齡化嚴重的建築行業,想在30歲出名,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你得熱愛這個行業,擁有出眾的思考力,最關鍵的是敢於做自己。
成名更簡單了麼?
設計師成名的機會,變得更多了。
比如百年歷史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近年又新增了「國際獎」,擴大自己在英國和歐洲之外的影響力,更不用說各類國際獎特別打造的「中國版」。僅僅Forbes 30 Under 30就同時美國、歐洲、非洲、亞洲、中國五個版本。
50年前,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說過:「Anyone can take a good picture. Anybody can take a picture」。而 Instagram的成功正是脫胎於這一理念。
他成功預見了我們對於影像的痴迷,圖片視頻被瘋狂的複製傳播,而後改變了生活狀態。他認為,在適當的場合下,只要有足夠的曝光,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超級明星,但是要有人挖掘,讓它變得有趣。
安迪犀利指出: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在 starchitect(明星建築師)之後,又衍生出所謂的 Instagram architect(網紅建築師),指的是那些憑藉社交媒體走紅的建築師。他們憑藉亮眼的項目照片和視頻走紅,讓人羨慕嫉妒恨。
事情分兩面,項目的優劣勢都更直接地暴露出來。設計師都有機會擁有自己的「15分鐘」,但只有極少數脫穎而出,大部分人終將黯淡下去。
我們跟幾位獲得 Forbes China 30 Under 30 的建築師聊了聊,他們都很清楚:獲獎只是事業上小小的鼓勵,但設計之路不會因此變得平坦,還得繼續加油。
對青年人來說,當你可以閃亮成為明星時,為什麼還要做個平凡人?
參考來源:
獲獎信息源自福布斯中國官網 http://3g.forbeschina.com/
建築事務所圖片及項目資料來自網絡公開信息
AssBook設計食堂重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