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藥-交醫創新成果」孵化平臺啟動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一款創新藥從靶向篩選、驗證開始要經歷無數個階段艱難「生長」才能最終問世應用在病人身上,這也是生物醫藥領域知識創新到成果轉化的過程,而這其中存在一個「死亡谷」。為提升生物醫藥原創力,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醫院與藥企、資本形成產學研資攜手合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及上海二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方牽手,「上藥-交醫創新成果」孵化平臺今天下午正式啟動,四方結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開展全產業鏈的深度合作,將投入公益基金、設計投資策略,推進服務人民健康的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一同跨越「死亡谷」
生物醫藥研究從「0」到「1」,轉化過程周期長、風險高,投入也大,但通常前端支持來自國家財政經費對高校科研院所的投入,後端則來自社會資本落到企業,轉化率低的原因正在於兩端之間存在斷檔。這一溝壑亟待跨越,而現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也都願意互相靠近,一起越「谷」。
生物醫藥企業來說,將介入環節前移至基礎研究,是提升可持續競爭力,實現從「仿」到「創」的關鍵一步。上實集團董事長沈曉初說,四方合作將共同推動上海在生物醫藥前沿領域和核心關鍵技術、臨床醫學研究、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優化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交大醫學院近十年來SCI論文發表數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數始終穩居國內醫學院校第一,但這些第一能夠支撐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支撐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嗎?懂論文、申項目,就是把科學研究寫在祖國大地上?」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在這場「牽手會」上接連發問,他犀利指出,把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有利於人民健康的成果,科學家需要邁出跨越一步,「坦白說只懂得發論文的不在少數,大家不會科學思辨、準確應變、主動求變,不懂得如何轉化,必須變革,科學家既要『頂天』更得『立地』。」
改革合作實現成果轉化提速
過去5年,以上海「科創25條」的發展要求為核心,上海交大醫學院打通「產學研資用」鏈條,嘗試相應的機構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近5年醫學院系統共計完成成果轉化(許可/轉讓)40項,累計標的總額3.62億元,其中百萬級以上11項,千萬級以上3項。例如,李宗海團隊腫瘤診斷及藥物系列成果完整專利轉讓和許可,成立公司並獲得5項臨床試驗許可,在仁濟醫院開展臨床研究;李青峰團隊脂肪幹細胞及其衍生生物項目通過技術許可和聯合開發的形式轉化,合同標的額達到1.2億元,正進行相關技術在皮膚治療領域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
平臺搭建,邁步不難,成果轉化有望提速。簡短的啟動儀式之後,創新項目路演緊接著進行,交大醫學院的11位教授、博導、課題組長接連登臺,介紹腫瘤免疫、肺纖維抗體治療、新冠mRNA疫苗等研究進展。而臺下是生物醫藥領域內技術研發、市場運營、商業投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直接面對面討論研發方向和前景。
據悉,孵化平臺的各方在合作中將扮演互補角色。其中,上海交大醫學院作為研發力量的載體和創新成果的源頭,提供轉化政策與隊伍建設的保障;上海醫藥集團不僅提供研發經費和研發把控,還將發揮臨床研究、產業化生產及銷售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助力項目的熟化與落地;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作為孵化平臺的資本合作方,將提供額外的戰略資金支持和嫁接資本運作等優勢實力資源;二醫投資將支持和輔導發明團隊的市場化運作,推進產學研的結合與高校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
除了資源支持和渠道打通,溝壑的填補和跨越還需要一群連接兩端的「中間人」。日前,國家剛剛出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場合作中成果孵化之外,一支能夠活躍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經濟員隊伍能否在這場合作機遇中培育,也是備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