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很多人覺得好像冬至的時間是固定每年的12月22日的,其實不是的,雖然冬至的多數時間都是每年的12月22日,但是有時候也會為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當天,時間並不是固定。因此冬至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它會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這三天之內出現。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 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用於反映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黃道)一圈360度來平均劃分的,每個節氣寬度為15度。以春分作為起點,定為0度,每前進15度是一個節氣。由此可知,每個節氣,其代表的意義就是地球相對太陽的固定位置點。
目前我們常用的曆法是公曆,來自於羅馬儒勒歷,是太陽曆。因為地球繞日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約為365天又四分一天,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不能完全重合。又因為每四年約相差一天,為了抵消這個誤差,故發明了閏年這個算法。所謂閏年就是這一年的時間為366天,比平時多一天,並把這一天加於2月末(即2月29日)。
根據克卜勒第二定律:行星和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掃過相等的面積,可知地球在近日點運行的速度比較快,而在遠日點的運行速度比較快。因此會出現兩個節氣之間的運行角度一樣(15°),但時間長度卻不一樣。比如說冬至前後地球運行快,兩節氣之間相隔大約14天多;夏至前後地球運行慢一些,兩節氣相隔往往要16天。
上述也就是冬至以及其他節氣時間並不固定,會有1~2天波動的原因。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而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小(陽光對北半球傾斜度最大),白晝最短。但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直至夏至以後再轉入另一個變化。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自轉和公轉。在自轉中,地球是以貫穿南北兩極點的軸線旋轉,面向太陽一面為「晝」,背向太陽一面則為「夜」,由此產生晝夜交替。在公轉中,地球是圍繞太陽以一條橢圓軌道轉動,公轉軌道形成的平面(黃道平面)與地軸並不是垂直的,而是形成一個約66°34′的夾角。這就導致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太陽光入射的角度(太陽高度角)是不同的,晝夜的長短也不同。
如在軌道這一面時候地球傾以66°34′對著太陽,到另一邊軌道,則變成地球以113°66′對著太陽。太陽入射角度越大、白晝越長,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就越多,溫度也就越高,由此產生了四季的變化。
冬至時節,天地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應當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開始食補,以求健康長壽。冬至是陰之極,冬至之後開始陽長陰消,陽氣開始萌發。此時要潛陽補溫,斂陽護陰,要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羊肉、雞肉、帶魚等禦寒食物。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對冬至非常重視,會舉行祭祀或慶賀活動,這一傳統也不斷延續發展至今。
對於我們,最重要的是知道,冬至過後,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多了,不斷奮鬥的日子又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