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河補習班》之後,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期,《跳舞吧!大象》靜靜地上映。艾倫再次敗了,與上次的《人間·喜劇》的高調奢華比起來,時隔不到5個月,這次是不聲不響的那種。
本來想趕在春節檔的「鬧喜劇」《人間·喜劇》,挪到了3月份之後的表現依然不如人意,6200多萬的票房收益有點對不起當初的宣發。
《跳舞吧!大象》走低成本「雞湯喜劇」路線,本想憑著勵志故事+擦邊球外延一鳴驚人,碰上了《哪吒》算它倒黴,再往後就沒了聲音、丟了生機,至今未破4000萬。
我一直覺得,艾倫是那種很有質感的喜劇演員,不同於別人賣命的扮醜、裝瘋、賣慘,他屬於國產喜劇圈子裡比較難得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類,說白了就是裝傻。
裝傻難就難在度的把握,多了是真傻,少了就太假,艾倫絕就絕在拿捏準了那種毫不掩飾的中二氣質,把再荒誕的戲放他身上,看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
沈騰走純粹的演技路線,馬麗要往正劇上轉型,黃才倫在自我掙扎中找不準方向,王智多變女王的架勢觀眾很認可,常遠不愁飯吃,王寧早就走了。作為開心麻花中碩果僅存的「婉兒級」純喜劇人,艾倫壓力有點大。
《跳舞吧!大象》主題看起來是勵志的歌舞電影,但在創作思路往獵奇上偏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那股令人髮指的自嗨勁兒。
人家說文體不分家,到了《跳舞吧!大象》就成了歌舞不分家。我佩服它的勇氣,也預料到的它的結果。
不管是《愛樂之城》還是《馬戲團之王》,亦或是高興傷心都要手舞足蹈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到了國內觀眾這,便水土不服了。就算是寶島臺灣來的林育賢不知道,艾倫總該知道的。抒發感情、藝術追求這類大道理我都懂,觀眾不喜歡就是一票否決。
豆瓣裡有篇影評,寥寥幾百字就把《跳舞吧!大象》中,關於舞蹈的真相說個清楚。
原來,片中那個寧可被歧視、被漠視都堅持舞蹈的艾倫,自始至終都在糊弄心存夢想的四位舞者,原來所謂的特別訓練項目完全超越了現實的界限。
歌聽不慣、舞不專業,《跳舞吧!大象》只剩一幅關於實現夢想的勵志向空殼,乾巴巴地戳在那裡。女主黎春夏(金春花飾)在昏迷十五年後重拾夢想的設定,很新穎、很討喜、很勵志,但所謂的可愛都被單純的動機和單薄的人設拖垮了。
觀眾只記住了黎春夏的多次賣慘,以及口號式的堅持、對肥胖身體的自卑感,卻對所謂「遲到了十五年的夢想」幾乎無感,激發不出內心的同情心,與這個人物共同歡樂、悲傷。
看到《跳舞吧!大象》的強煽情解決,讓我想起了《新喜劇之王》。觀眾同樣的無法融入、不能理解,讓女主最後的拿獎、感動、被尊重,都變得很刻板、很做作。
艾倫飾演的角色形象,遠看像《功夫》裡的周星馳,近看像曾經的流行巨星MJ,最後一看像極了手工耿。形象上被搶走了三分光彩,剩下的七分要靠令人信服的演技、印象深刻的人設來補齊。
看得出,為了找到一個舞者的感覺,艾倫盡心盡力,體型和神態確實不同以往,面上是合格了。只不過,艾倫飾演的皮鮑十,也與女主黎春夏的問題一樣,人物與夢想兩張皮。
相對於女主如窗戶紙般的單薄,作為對照人物的皮鮑十,自身成長經歷很清晰——同性戀傾向、追求芭蕾夢,但總覺得料堆足了,最後總是差了一口氣,讓觀眾喜歡、同情不起來。
兩個主要人物立不住,讓觀眾的感同身受就成為泡影;引發不了人們的共鳴,強行煽情的結局便失去了意義;頭重腳輕、有頭沒尾的尷尬布局,讓整條故事線斷得七七八八。
一系列的崩潰,這碗雞湯就算是砸鍋了。
艾倫依然是我很看好的國內喜劇演員,只是,突破自我可以,急於證明自己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劇本還是要挑的,特別是千萬別把自己的特色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