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廈門的人都知道,可能有的人也做過這件事,就是站在廈門島上隔海眺望金門島。金門島距離廈門市東南端的角嶼僅約1.8公裡,卻離臺灣省卻非常遠,有200多公裡之遠。那為什麼金門卻由臺灣管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金門島,了解一下其中緣由。
金門島位於廈門灣,面積約151.65平方公裡,人口約10.54萬人,這裡曾經是一座前沿軍事島嶼。金門島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金門島東西長約20公裡。南北最長處約15.5公裡,中部狹窄處僅約3公裡,形似一隻展翅的蝴蝶,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峰,海拔253米。
我國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記載始於晉代,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我們所稱的金門島其實是金門群島,包含很多島嶼,即包括金門本島、小金門(烈嶼)、大擔島、二擔島、三擔島、四擔島、五擔島、虎仔嶼(猛虎嶼)、檳榔嶼、鼠嶼(獅嶼)、金門嶼、復鼎嶼(復興嶼)、東碇島、北碇島、烏丘嶼、建功嶼、後嶼(母嶼)。其中主島金門島面積最大,約132平方公裡。
其實,在新中國剛剛建立後的短時間內,解放軍就收復了海南島,攻取小小的金門島根本不在話下,難道金門島比海南島還難以攻取嗎?我國之所以不攻取金門也是出去全局考慮,因為攻取金門雖然簡單,但實際意義不大,反而可能得不償失。如果攻取金門反而讓臺灣孤懸於海外,聯繫不便,隔海相望金門,可以讓金門島成為兩岸交流的紐帶,相當於給兩岸人民留下一個交流的窗口,這點不得不佩服當時我國領導人的英明決策。
後來證明,金門島為我國大陸與臺灣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0年12月13日開始我國和臺灣開始「小三通」,即金門、馬祖、澎湖與福建沿海地區實現海上通航。後來2008年12月15日兩岸已經實現了「大三通」,即通郵、通航、通商。如今的金門島,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軍事色彩,也沒有當年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現在已變成為了維持兩岸血脈關係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