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路是青島市老市北的一條老街,也是一條名街。
館陶路與陵縣路差不多長。以吳淞路為起點它向南至堂邑路與陵縣路館陶路口至陵縣支路差不多。若用上土語說差不了個包錢。一下子你就明白了。
說館陶路是一條老街確實不假。它是德佔時期修的路。是從前海沿兒(棧橋)到大港碼頭的重要通道。
近幾年館陶路換上了白底黑字的旅遊專用路牌。已經連續多年在夏秋季節在這裡舉辦德國商品展和德國風情街活動。
我心目中最早的館陶路還是在個子小眼珠子也小的時候。
館陶路的最南端有個三角的水池。就是現在雕塑的位置。
水泥修的,上面還有鐵的欄杆。我要拽著欄杆腳蹬著牆才能看到裡面有沒有水,水中有沒有魚。後來知道了這是個消防水池,對角線上堂邑路口還有一口至今還在的大井。相傳是德國人當年規劃的應急水井,與陵縣路萊州路頭的應急水井同出一轍。
2006年(王挺攝影)
我印象中三角池後面的建築曾經是紡織品倉庫,門面在館陶路,裝卸貨物在萊州路。它門口的這個消防水池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這個倉庫很大,向北一直到藥材站倉庫。
這裡的倉庫已經變成飯店好多年了。
藥材站從西邊大門洞進去,臨街的四層大樓是市北區幹部職工業校和青島十中的教室。二樓是業校,我還在這裡學過《機械製圖》得了100分.三樓和四樓是青島十中68屆16個班的教室。也叫南樓。
暑假期間在三樓樓梯口的推拉式鐵門就鎖上了。也不知是誰發現了上面教室裡有個桌球臺子,正巧牆角有個窗戶與另外一面牆的窗戶相對。一個在門裡一個在門外相距一米多。底下大約有三層樓深。我們就一個一個地帶著球拍跳過去,打完球再一個一個地跳回來。往回跳的時候因為打球有點累也有點怕,現在想起來就更後怕。
不久前藥材站的大樓被夷為平地了,成為了一個新的建築工地。68屆的同學找不到教室了。
過了南樓那就是青島十中的校門了。以前曾是明德中學,老青島都知道。從館陶路看十中的房屋,順序是南樓、後小樓、中樓(教學樓)、老樓(辦公樓)十中也改過幾次名字,什麼十二中啦、什麼商務學校我也搞不清啦。只是在我心裡它沒有青島九中改的那麼悲壯。(一個百年二十年的老校,青島最老的學校)期待有朝一日上海路的青島九中(禮賢中學)還是青島九中,黃島的學校改為青島九中黃島校區。
在館陶路南頭,在紡織品倉庫和青島市房產局之間的街口,近幾年夏秋之交常常扎個架子作為德國風情街或德國商品展銷會的入口。屆時館陶路從南到北禁止車輛通行,馬路兩側搭棚組織商家賣貨。偶爾也能見到幾個外國人,退休的大爺大媽是展銷會的熱情支持者。
曾經的人交公司21路調度室是館陶路南段東側的第一個單位。除了調度車輛、司乘人員休息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賣月票。記得每個月月末的幾天這裡就要忙起來。人們拿著下個月的月票卡,(月票卡是分單雙月的)交上錢工作人員會給你貼上一張印有月份的紙片,在相片和紙片的連接處蓋上一個章,下個月就可以使用了。紙片有一小半沒貼上,那是報銷憑證,可以撕下來到單位報銷。我們單位是月末財務人員將大家的卡收起來一起辦理,既方便了大家不用去排隊賣月票,也方便了會計不用一個一個的籤字報銷。不過享受報銷月票的是有規定的,家庭住址與單位之間要達到四站以上。不坐公交騎自行車上班的可以領取交通補貼。對於四站左右不近不遠的,單位後勤的人會與財務人員一起推著自行車,自行車輪子上拴塊紅布條一圈一圈數著。回到單位用算盤計算裡程確定是否達到可領取補貼的標準。那個年代的人可認真了。
人交公司的21路調度室實際是建在青島市房產管理局大院的一個角上。房產局的車輛從市場一路的大門進出。十中的學生到房產局操場打籃球,也是從市場一路的大門進出。包括約架。
如今,房管局臨館陶路的門頭租給了青島銀行。
館陶路與東阿路拐角處的房子(飯店)是後來蓋的。60年代這裡有房管局院子裡的兩棵大樹。為什麼我能記得這麼清楚?1964年我親眼見過我們班的LHY同學從這棵樹爬上去,又從另一棵樹爬下來。多麼驚人的技藝!以至於過後到中山公園夠糖豆也是他一馬當先。肚皮上被「巴夾毛」蟄得不敢大口喘氣。幸好有一個在農村待過的同學告訴他用尿緩解,這才好了許多。
東阿路與館陶路呈丁字形。兩側分別是房產局和紡織局,那會兒叫山東省紡織工業局。
東阿路是臨近十中的一條小路,行人不多。車輛就更少見。我們班的同學有時在這條街上踢棉花球。有一次踢棉花球的同學回來晚了,在黑板前面佔了十一個。班主任李老師問你們上哪去踢球了?年紀稍大個頭不高的XCY說到「阿東路」踢的球。外地來的李老師搞不清楚是東阿路還是阿東路,就批評大家誰叫你們到「阿東路」踢球?!結果惹得哄堂大笑。
東阿路和吳淞路之間的建築是紡織局。六十年代是山東省紡織工業局,六十年代中期才搬遷到濟南市。以後這裡成了青島紡織工業局、紡織大廈。又成了滙豐苑酒店。好吃不貴,適合聚會。
過了吳淞路到上海路之間曾經是北海艦隊後勤部,大門口有個挺大的院子。再後來加蓋了北方賓館。部隊的變遷咱老百姓搞不清楚就不多寫了。
曾經的北方賓館。對門的十中老三屆在這裡曾經組織過一次聚會。
過了上海路一直到寧波路口的一段館陶路是有故事的。接著前面的東側向北走。轉角處低層宿舍變成了六七層樓。
順著一二百米的石頭牆根走,石牆中段有個門口。進門就是幾十蹬臺階,臺階上正前方有一座洋樓。以前一直稱這裡叫「前後館」,也不知道什麼含義。
車輛是從後門陵縣路10號甲進來。以後長大了,知道這裡是一個海軍招待所。有修船的或其他任務的艦艇靠碼頭,海軍戰士就在這裡住。在4808廠修船的走館陶路的門,在大港3號碼頭停泊的走陵縣路的門。當兵的每天晚餐後拿著一個水果從餐廳出來,讓小孩們羨慕不已。
館陶路17號是個大門洞,進門洞後左右各有一個院子,正後方還有一個院子。右邊院子的二樓上住著我們小學同學LHQ家,記得她爸爸會照相,家裡掛著她媽媽的美人照大照片。左邊院子的前門是19號。後院平房是我們小學同學GMY的家。
館陶路19號從1958年9月開始承載了更加厚重的歷史。
這個進門要上兩蹬臺階,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大玻璃櫥窗的房子不光有前門,還有後門。前門後門都是兩扇。
1958年也不知什麼原因,原以為要去讀書的武定路小學和恩縣路小學收不下我們啦,把我們安排到了陵縣路民辦小學。校長姓王,住甘肅路18號。總共招收了四個班,半日制上課。兩間教室分散在寧波路元吉裡旁和館陶路19號。
小學的第一個老師姓袁,住廣東路。其它班有李老師住甘肅路,宮老師住無棣三路。五年級時館陶路和寧波路的學生又遷到甘肅路25號和8號和陵縣路65號上課。
因為是民辦學校,開學那天是沒有課桌課凳的,要自己從家裡帶,課桌是木板架起來的。我記得我帶的是三條腿的半圓凳,是同學李五一家平度的親戚做的,很結實,5毛。最突出的是高X國同學扛來了一個藤椅,太壯觀啦!當時只是轉頭看,現在知道了,該說是仰慕。總之五花八門。幾十個同學都是自己扛著板凳來的,沒記得誰是家長送來的。
教室有個後窗,窗那邊是一戶人家,天天聽我們上課,他家小孩叫於X華。二年級他就不是我們學校的同學了。估計是轉學去了公辦學校了。
公立學校學費交的少,每學期1.5元。民辦小學每學期4.5元。
雖然是民辦,我們學的也不差。該記住的還是都記住了,你如果是老三屆這些課文你肯定不會忘。
第一冊的語文書裡有一張彩頁,是國旗、五星紅旗和天安門。
之後的課文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小多少,上下來去。
上去下來,下來上去。
以後幾年的課本中有春聯:
《春聯》
家家歌頌共產黨,人人熱愛毛主席。
祖國河山大,人民力量強。
加強中蘇友好,保衛世界和平。
課本中還有大躍進、人民公社的:
《人民公社是金橋》
單幹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
互助組好比石板橋,風吹雨打不堅牢。
合作社鐵橋雖然好,人多車稠擠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
階級鬥爭的課文也有:
XXX,你想想,難道人心餵了狼。
那時候,你餓的像瘦猴,三根筋挑著一個頭。
天下窮人心連心,收留你家在咱村。
你棉花腦袋豆腐心,跟著富農瞎胡混。
......
課本中還有唐詩,老師還要我們把唐詩的意境畫出來。
以下兩首,我們都畫過。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民辦小學每天只上半天課,另外半天就在住房稍微寬敞點的同學家裡小組學習。
幾年下來我幾乎到過所有的同學的家。也有不少的同學到過我家。
小學的文體活動,就是打木頭、抗拐、跳馬(人)、扇煙牌(紙牌)、彈杏核(hu )、踢小桶、打繭、跳房、洗海澡等等。沒有一樣現在被叫做玩具的物件。
難忘的是五個比較調皮的男生,在陵縣路某女同學家小組學習。休息時,在後院小牆根站成一排比賽誰尿的高。不巧被鄰居家老太太從窗戶裡看到了,大喝一聲,五人狼狽逃竄。第二天家長將這事告訴了老師。五個男生以後再也沒機會踏進這家同學的大門。從此,她家少了5個尿的高的女婿候選人。
58年大躍進,街上的口號除了總路線萬歲!人民公社萬歲!大躍進萬歲!三面紅旗萬萬歲!
還有:大煉鋼鐵,十五年趕上英國。
難忘的事還有一件:一年級時,有一天老師發火了,大聲的呵斥全班同學。手裡還將鎖門的鎖頭一個勁的拍打講臺。我坐在第一排,想起了老師要我們愛護公物的諄諄教導,就悄悄地提醒老師:鎖是公物,別拍壞了。結果被她狠狠地瞪了一眼,至今還是我心靈中不可磨滅的陰影。
......
「民辦民辦光輝燦爛,九個學生十個笨蛋」。公辦小學的學生當時就是這樣說我們的。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民辦小學的學生沒有落伍。
在館陶路和寧波路口有一個老式鑄鐵的郵筒。這裡是我們館陶路和寧波路兩個教室都能看到的地方。也是上下課搖鈴的地方。我很喜歡幹搖鈴這個活,老師一看到點了往鈴鐺那裡一指我拿起鈴鐺推開門就一邊搖鈴一邊跑,一直跑到郵筒。再眼盯著寧波路教室的地方狠狠地搖上幾下子。
過了寧波路房子的轉角有個門,姓張,他家的兒子是十中68屆的學生,下鄉在諸城。因為想家他曾經借了一輛自行車一天功夫回到了青島,過了幾天又騎回來了。
館陶路31號,我一直以為與他家的後門相連。
再往前走就是陵縣路小學的後門。
廣東路口的兩側一側是警備區的宿舍和青島外輪代理公司。在白丁回眸廣東路時提到了恕不贅述。
緊接著是一座三層加閣樓的房子,有好幾個單元。曾經是德國人建的房屋。我小學同學GSF一家住在四層,好大的房子和白色的鋼管床。
再就是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共廁所。
臨近青島市最早的長途汽車站也確實很有必要。
轉過彎來陵縣路臨近的是向群飯店,也確實是很有必要。
汽車站一側是飯店,一側是廁所。你看當時的規劃有多麼的合理。
汽車站的記憶在白丁回眸陵縣路裡已寫了不少。除了火車、輪船(上海、大連、廣州)、飛機(持介紹信只有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安-24,票價50元)以外的旅行都要靠這裡出行。
過馬路吧!再往前走就到恩縣路了。
先是長途汽車站的停車場。五六十年代的車都有個鼻子,六十年代開始有鼻子的車漸漸少了。
停車場的鄰居市第一糧庫。(第二糧庫也在館陶路)可能是這裡海、鐵、陸運輸都方便吧。麵粉廠不在這裡,據說青島的麵粉廠還要承擔給大連磨麵的任務。進口的麥子磨好以後,由民主9號輪後來改為工農兵9號輪船運到大連。
糧庫的鄰居是丹麥領事館。
我們又來到了廣東路口。
過了廣東路口是海軍的門診部,周邊小孩們有點頭破血流的急症常常送到這裡就診。也不要錢。真的是軍民一家。現在就不知道了。
走過門診部就來到了北海艦隊俱樂部(館陶路22號)正門對著寧波路。共三層,很高大。裡面有電影院和籃球場。電影票比周邊的電影院青島、友協(東風)、工人文化宮、海員劇場都便宜,但不是最新的片子。近幾年有人在開發,德國產品交流會的時候開放了幾天。最近又關閉了。
再往南現在市糧食局的宿舍。60年代是第二糧庫。從館陶路的門洞進去,到頭右轉再向左轉是個大院子。南側和西側都是高大的庫房。58年倉庫管理員的兒子CZQ當過陵縣路民辦小學一年級四班的班長。胖胖的戴著紅領巾,是從農村轉學帶過來的還是因為他年紀大我不明白。他家就住在院子裡的平房裡,他炫耀過他家有好多好吃的東西。然而,二年級就不知道他上哪去上學了。
也不知何時,肯定是65年以前第二糧庫變成了第二靴鞋廠。高大的糧食倉庫變成了高大的廠房。我們班曾經被安排在二靴學工勞動兩個星期。我分在烤鞋工序,把訂上釘子縫上鐵板之後抹上軟木膠的鞋楦從師傅那裡用個木箱子抱來,在電烤箱裡烤乾,再給師傅送回去。抽空溜溜車間見識了皮鞋製作的全部工序。
現在從糧食局宿舍到中國工商銀行都蓋了宿舍。
就連緊鄰銀行的60年代剛剛蓋好的四層樓也翻蓋了。當時剛剛蓋好,四層頂上的房頂是個平頂,被我們發現了。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上去,扒光了衣服曬脊梁。為了比比誰健康美。結果是都白曬了,人家那位同學是天生的黑。現在知道了,那叫遺傳基因。
工商銀行以前是人民銀行,再往前是個朝鮮銀行。建築風格不一般。我曾經以為是日本銀行。
過了路口就是十中,就不多說了。
之前我們是從從館陶路南頭西側說到十中,又回到館陶路南頭開始說東側,中間沒有停下來一直說到了盡頭。過了馬路又說回來到了十中(上海路口)。
本組圖文源自《爸媽旅遊》之《白丁回眸館陶路》,作者李黎明,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