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味道撲鼻而來,這是進入卡耶爾巧克力工廠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濃濃得巧克力味兒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Broc小鎮肆意飄散著,如果你愛聞這股香甜,瞬間就會愛上這裡,如果你覺得太甜膩了,戴上口罩也擋不住撲鼻而來的這股甜蜜。
從湖光山色的日內瓦出發乘坐直達列車,一路上仰望著清澈的天空、飄渺的白雲、密布於山間的壯闊森林,看著流淌溪水旁的成群花牛,在如此環境中製作的巧克力怎能不讓人期待呢?
瑞士人的熱情好客超出了我的想像,在卡耶爾的巧克力工廠,一場超級盛大的巧克力試吃會只需10個瑞士法郎,卻可以嘗遍上百種口味巧克力,能吃多少全看個人能力,同行參觀巧克力工廠的瑞士孩子們瞬間樂開了花,目測他們每個人都得吃了幾十塊,而我吃了大約10塊就甜到口渴。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歐洲人是地球上最能吃巧克力的,他們人均年消耗巧克力的質量是亞洲人的60倍之多,但歐洲人的好身材卻沒有因為吃很多巧克力而臃腫,因為優質的純巧克力只含可可黃油、而不含可可脂肪,適當的運動就可以全部消耗。
工廠的巧克力DIY工匠師傅就是個身材與容貌俱佳的女子,她有個標準的德語名字Helene,約莫30歲左右的年紀,在巧克力工廠已經工作了近8年,她來這個」毀身材」的地方工作是因為從小愛吃巧克力。小時候的她也像今天遊學的孩子們一樣來工廠參觀過幾次,然後就愛上了巧克力工廠的味道,畢業後來工廠工作後發現,雖然現代化工廠已經不太需要工匠師傅們太多的手工參與部分,但一個好的巧克力師傅在研發新品種時所表現出的決斷力和執行力是她最期待掌握的,她希望有一天能推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巧克力,讓大家都喜歡吃。
和Helene學習DIY巧克力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我們從最基本的可可豆普及功課開始,Helene讓我們每人捧起一把可可豆,閉上眼睛使勁兒聞可可豆的香味,如果聞不到就把豆子放入嘴中嘗一嘗,不料想在瞬間被一種苦澀的味道苦到了。
因為可可豆在35°--37°的溫度中是會融化的,而未加工的可可豆本身就是這種苦味兒,4000年前阿茲臺克人喝的可可飲料大抵就是這個味道,Helene說拉美產區的可可味道更濃厚一些,而非洲及亞洲的成品相對細膩圓潤一些,而在製作巧克力前,選對自己想要的口感其實就已經決定了成品的口味和質感。
製作巧克力是個力氣活兒,在選擇好自己喜歡的巧克力模具後,我們需要將工廠提供的巧克力原料在一個不鏽鋼的盆中迅速攪拌,純手工靠臂力的攪拌速度越快、次數越多,成品巧克力的口感就越細膩,每個人在這時候都會卯足力氣,而在一旁觀看的Helene會隨時根據你的製作進度,來提醒你現在該加些什麼餡料了,如果攪拌的動作過慢,他還會用手比劃著讓你加快速度,並告訴你只有現在越使勁,等一下的巧克力成品才會越好吃。
在我的兩臂都開始有些酸疼後,DIY製作巧克力的第二步是將選好的堅果放入盆中繼續攪拌,我加了豆蔻粉、香草粉、抹茶、蔓越莓、肉桂和黑莓,整個製作巧克力的過程就是不停地攪啊攪,但慢慢地你會聞到巧克力醬開始散發香味.
Helene特別提示我們,「巧克力也是越新鮮越好吃」,帶回家的巧克力儘量在1個月內吃完,這樣才會有最佳的口感,最長也不要超過6個月,雖然巧克力的保質期可以長達2年,但超過半年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享受了。
此外保存巧克力也一定不要放在冰箱裡,或者放在過熱的地方保存,通常20°左右的室溫是非常合適的,太冷或者太熱都會造成巧克力的油脂分離並形成一小層的白霜,巧克力實際上就已經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