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徐松
13萬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佔8萬多,被稱之為「硬骨頭」。在脫貧攻堅健康扶貧工作中,這塊「硬骨頭」,被一項叫作「醫共體」的醫療服務模式一舉啃下,已成全國翹楚!
在豫東地區豫皖交界處,有一個無山、無礦、無高速、無鐵路的大別山連片地區國家扶貧重點縣——鄲城縣,這裡雖然偏遠,但134萬鄲城人窮且益堅,在全國創新實施的醫療健康服務共同體(醫共體)助推健康扶貧模式,成功破解了佔比64%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被國務院辦公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頭題、國務院疫情防控機制小組、河南省政府等重點推廣推介,成為名揚全國的「鄲城模式」。
「鄲城的經驗很好。有效的破解了農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探索了貧困地區健康扶貧的新路子。」這是河南省副省長戴柏華、武國定先後對「鄲城模式」做出批示。
臥薪嘗膽 破釜沉舟
望聞問切尋病灶
鄲城縣134萬人口中貧困人口佔37322戶131044人。13萬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佔比高達64%,突破8萬人。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徵途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了「絆腳石」、「攔路虎」、「硬骨頭」。一個貧困家庭只要有一個人病了,不僅自己喪失勞動能力,一家人的財物都要為他治病,即便已經脫貧,也會因病返貧。在鄲城,83868名涉病的貧困戶都有這樣的悲壯故事。
鄲城縣寧平鎮趙京莊村貧困戶趙某,患腦出血後遺症,醫生建議在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預計住院費用3萬多元,因交不起住院押金,他一直拖著沒有入院。健康扶貧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宣傳之後,趙某辦理了相關手續,沒交一分錢住院押金,住進了健康扶貧專用病房,23天後治癒出院,總費用38512元,經各種報銷救助後個人僅僅自付3431元。
鬥贏「病魔」,才能拔掉「窮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歷經3年苦戰,如今鄲城縣涉病貧困比率降至44%3646人。鄲城縣衛健委主任付登霄深吸一口氣說道:「8千多名醫護人員蛻了一層皮才戰來的結果。」
原來,為了研究出一套能讓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和少生病」的健康扶貧可行方案,鄲城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首先組織全縣醫護力量開展健康扶貧義診全覆蓋,為全縣130個貧困村所有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檔案。不能坐診等患,要出診找患。把醫生派下去,深入病灶才能找到病根。於是,一場健康扶貧之戰在豫東展開。無論嚴寒酷暑,義診臺、專家號、醫護小分隊形影不離地工作在鄉村一線,村口樹陰下、老人病床前、文化廣場上、村室會議室都是他們的診療室。
貧困戶有病沒錢看、不願看、諱疾忌醫現象嚴重,小病拖大、大病拖炸;基層醫療資源薄弱、醫護能力差,對於大量涉病貧困戶束手無策、望而卻步……為病人治病,卻找出了醫療體系一身病。
「說句實話不好聽,俺也沒那本事,老百姓也沒那錢。就是肺癌患者找上門,我也只能給他開點消炎藥、止痛藥緩解病痛。」鄲城縣胡集鄉賈集村醫賈高峰曾經這樣無奈,「蝨子多了不怕癢,我們也見怪不怪了。」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鄲城縣通過整合醫療資源,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民營醫院為補充」組建4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療健康服務集團,改革醫保「總額預算、季度預撥、結餘留用、超支不補」支付方式,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人、財、物共管,推動了醫保基金從醫院「收入」向醫院「成本」轉變,醫療機構關係從「競爭型」向「協同型」「一家人」轉變,醫療行為從「治病」向「防病」轉變,大大降低了群眾的看病成本,切實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提高了群眾健康水平,為助推健康扶貧鞏固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時盡力健康服務,讓人民群眾少生病,就是為醫院節省了「成本」。以患養醫、以醫掙錢的醫患關係發生了質的轉變。
百步九折 踏荊而行
醫共體誕於危難
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健康!鄲城縣醫共體建設的大膽嘗試打破了醫保基金的藩籬,刺痛了民營醫院的財庫,戳穿了「大藥方」的秘密,斬斷了非法報補的利益鏈……面對六龍回日的險途,鄲城縣「以人民的名義」,踏荊而行,橫下了一條必勝的決心。
首先,該縣把19個鄉鎮衛生院、29家民營醫院和523個行政村衛生所,分別併入醫共體實行統一管理。醫共體集團總醫院統一設置運營管理中心、財務管理中心、醫保監管中心,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統一使用,人才資源統一調配,藥品耗材統一供應,大型設備和建設統一審批。總醫院派專家長期下鄉坐診幫扶,鄉鎮衛生院派醫生包村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縣鄉村同享遠程會診平臺,實行分級診療,避免縣級醫院和鄉鎮醫院、村衛生所不良競爭的局面,讓縣域醫療資源形成「一盤棋」。
為了讓「縣強」帶動「鄉活」促進「村穩」,該縣投資9.9億元建設縣人民醫院新區和中醫院新區,改造提升縣第二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推動縣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加強「優質服務基層行」創建工作,推進鄉鎮衛生院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激發鄉鎮衛生院活力。新建改造提升488個村級衛生室,農村醫療健康服務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基層網底作用進一步強化。加強17個省市重點專科建設,引領帶動能力不斷增強。按照「縣招鄉用」「鄉管村用」原則,採取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推動縣級醫療資源和管理理念向鄉村下沉,採取等額對調和對口幫扶,向鄉鎮派駐骨幹醫生170多人,鄉醫生到總醫院進行輪訓、跟班學習,帶動基層醫療機構能力不斷提升,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的好」。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投資3500萬元,建成全民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會診連百裡,專家面對面」,讓群眾足不出鄉就能享受專家診療服務。推動分級診療有效落實,2019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同比上升14%,上轉患者1888人,下轉患者596人,雙向轉診成效明顯,就醫秩序逐步規範。
醫共體誕生於健康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危難之時,成於深化醫改政策、「以健康為中心」的國之機遇。正當鄲城醫共體舉步維艱、進退維谷之時,國家衛健委確定鄲城縣為國家級醫共體建設試點縣。放手一搏,一切皆有可能。
鄲城縣汲冢徐寨村貧困戶張某患肺癌,2019年3月在縣中醫院住院治療16天,醫療總費用28562元,個人自付1434元,個人自付率5%。
配合醫共體建設,鄲城縣相繼開展了4+2、3+X……健康素養活動。堅持把疾病預防和早查早治擺在重要位置,採取派駐公衛和婦幼專職副院長制度,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義診活動全覆蓋、健康促進工程等為重點,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和水平,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格局轉變。全面推行「3+X」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模式,由縣、鄉、村三級醫護人員組成籤約服務團隊,根據籤約對象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落實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經費,保護和調動家庭醫生籤約履約和上級醫師參與家庭醫生服務的積極性,由注重籤約服務覆蓋率轉向提升籤約服務質量,在實現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的基礎上,規範籤約服務內容,提供精準、規範、高質量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及健康管理等服務,做到籤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一人、滿意一家,提高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各集團總醫院牽頭實施義診活動全覆蓋,分別派出由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外科、骨科、疼痛、急診等15名以上專家組成的義診工作隊,在全縣範圍內按計劃巡迴開展扶貧義診活動,專家醫師對現場查出的患者開具治療處方,給出診療建議,並有40種常用藥品免費贈送,有病早治,沒病預防,有效促進了群眾健康水平的提升。全面開展健康促進「321」工作模式,通過分類指導、分眾施策、分級負責、對口幫扶,實現了全縣鄉村、社區、學校健康教育全覆蓋,引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從源頭上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該縣堅持把醫共體制度建設作為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保障,著力健全經費撥付、人事薪酬、考核評價體制機制,實現了「群眾得實惠、醫改可持續、醫院得發展、醫生受鼓舞、黨委政府得民心」的共贏局面,「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負擔、重預防、保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
在鄲城,醫共體將醫療健康資源推向了群眾最需要的基層,切實讓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破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救人於危難之時,在全面小康的徵程中,把黨恩深植人民心窩。
【來源:周口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