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黎以衝突
由於歷史的積怨,以色列和黎巴嫩這兩個中東國家一直在軍事上摩擦起衝突。2006年的黎以衝突,也被稱為第二次黎巴嫩戰爭,是黎巴嫩真主黨所屬軍隊與以色列國防軍之間正在進行的一系列軍事衝突,其主要影響地區是以色列北部。因為那時雙方交戰多日,傷亡慘重,不但中東局勢動蕩不安,而且還引起國際油價向上波動,使這一軍事衝突事件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隨後便介入展開調停、撤僑的行動。
目前,中東局勢的錯綜複雜和混亂程度已無法用幾句話來概括,該地區的民族屬性複雜,一直重複著不是你報復我,就是我報復你的混亂狀況。以色列與黎巴嫩的最新衝突發生在上個月的黎以邊界地區,衝突雙方還發生了炮擊,在更多的報導中,以軍表示,在黎巴嫩邊界,真主黨武裝人員對以軍陣地進行了滲透,以軍損失了幾輛軍車,但滲透過來的武裝人員已全部被以軍殲滅,並且以軍沒有任何傷亡。
圖為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爆炸
就是這麼兩個彼此交惡頗深的國家,卻因為日前不幸發生的一場大災難而流露出了善意,看似是大有「化幹戈為玉帛」的勢頭?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8月4日報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嚴重爆炸後,國際社會紛紛表示將提供援助!
當中甚至包括仍在與黎巴嫩交戰狀態的以色列,除了顯示出提供人道援助的意願外,更是破天荒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的市政廳外牆點亮了黎巴嫩國旗,以示哀悼。8月5日當晚,特拉維夫市14層樓高的市政府大樓,整體裝飾著黎巴嫩國旗顏色的燈光,顯示以色列決心同黎巴嫩一起度過難關決心。
圖為特拉維夫市政廳點亮黎巴嫩國旗
特拉維夫市政廳經常性亮起其他國的國旗,表示團結,但通常是針對以色列的盟國或邦交國家,因此,展示仍在交戰中的黎巴嫩國旗,就成了一種破天荒的舉動。那到底是真的「人性光輝」戰勝了「政治分歧」,還是說有其他更深層次的意味呢?
特拉維夫市長強調,當地人對黎巴嫩的爆炸感同身受,人性是高於一切紛爭的,雙方人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特拉維夫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對此,外界也頗有聲音認為,或許這件事也可以成為兩國關係轉好的契機吧!
不過,似乎黎巴嫩人可不這麼認為!據巴勒斯坦馬安通訊社報導,黎巴嫩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一場抗議行動:「我們不需要這個。」 關於以色列的支持,特別是有幾條關於不願意接受幫助的評價是這麼說的:「死比受敵人幫助更好。」
圖為國外網站報導截圖
其實,也不難理解這種情緒,曾有人猜測,黎巴嫩最重要的鄰國、唯一的發達國家以色列是8月4日爆炸事件的幕後主使。同樣地,懷疑以色列也情有可原——因為該國與黎巴嫩至今仍未建交,雙方在南部仍有邊界爭端,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始終威脅以色列的安全,而且以色列還會進行跨境空襲。更無外乎有聲音認為以色列作出的種種善意姿態更像是一種虛偽,像是在竭力撇清關係,極力塑造一個非常「人道主義」的形象。
據俄羅斯「Newsru」新聞網寫道:「大多數黎巴嫩人不接受善意的姿態。」 有人指出,在以色列當局由於真主黨的支持和「邊界挑釁」準備對黎巴嫩發動敵對行動的聲明之後,以色列在黎巴嫩採取的步驟被稱為「徹頭徹尾的偽善」。
而以色列媒體寫道,黎巴嫩政府「無視以色列當局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提議」。